首页 理论教育 传统跨国投资理论探析

传统跨国投资理论探析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跨国投资理论是直接分析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它指出了跨国投资是企业决策的结果,也研究了直接投资对母国和东道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跨国公司将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在这些国家,市场还在不断扩大。可见,要素的流动即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是一种“防御性”活动,即维护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受竞争者的损害。

传统跨国投资理论探析

跨国投资理论是直接分析要素跨国流动的理论,它指出了跨国投资是企业决策的结果,也研究了直接投资对母国和东道国经济所造成的影响。

1.垄断优势理论

Kindleberger(1969)和Hymer(1976)将企业的垄断优势视为要素流动的关键原因,认为FDI产生的必要条件是产品和生产要素市场的不完全竞争。Hymer(1976)认为海外投资存在高风险和高成本,这与跨国公司是外国企业的先天劣势有关,比如由于文化语言上的差异导致获取信息的额外成本和东道国政府不友好的态度引发的成本。因此,跨国公司将不得不具备创新型产品、管理技能以及专利等所有权优势抵消额外的成本,这些优势如果超过东道国竞争对手的各种优势,如熟悉本地消费者的偏好、了解企业经营法律和制度、节省运输费、情报灵活、决策迅速等,就可以在总体上居于优势,从而能够在当地取得相对竞争优势,或者通过与当地企业合作使优势得到更好的利用。Kindleberger(1969)强调市场结构的不完全性和垄断优势,认为跨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时具有规模优势、市场优势、生产要素优势等,因此,一个具有某种垄断优势的跨国公司可以利用全球生产布局将其优势通过国际直接投资在其他市场中发挥,获得更大的垄断利益。Caves(1971)集中研究了产品的差异化,认为如果产品的差异化是以知识为基础的,FDI比出口和许可更有优势。Knickerbocker(1973)针对FDI与企业间寡头垄断关系的研究证明,FDI反映了国际市场上企业间的竞争策略,是既定市场中竞争者进入情况下的反馈行为的结果。换句话说,企业具有这样一种模仿行为,即跟随对手国际化,这样对手将不会获取战略优势。

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产品生命周期理论指出了要素流动由产品生命周期而产生。维农认为,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规律决定了企业为了占领国外市场需要在国外进行投资。他指出,产品在不同生命周期阶段其特征存在差异。在产品创新阶段,创新国占有优势,既可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也可出口满足国外需求。产品进入成熟阶段后,产品生产稳定增长,国外市场日益扩大。与此同时,国外也出现了竞争者,开始仿制这种产品,创新国的技术优势面临丧失的危险。跨国公司将向其他发达国家进行投资,在这些国家,市场还在不断扩大。产品进入成熟期和衰退期后,技术优势已不复存在,生产已经规范化,市场也已经饱和,这时削减成本是关键,因而此时生产转移到工资低、劳动密集的发展中国家。可见,要素的流动即跨国公司的国际投资是一种“防御性”活动,即维护其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不受竞争者的损害。特别是对于技术含量高、容易扩散的产品,跨国公司更要建立海外子公司或分支机构,以保护其研究与开发的收益。

3.内部化理论(www.xing528.com)

内部化理论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该理论将要素流动看成是企业将国际交易内部化的直接结果(Buckly and Casson,1976;Rugman,1981)。内部化理论的源泉可以追溯到Coase(1937)。Buckly和Casson(1976)认为当交易成本(如信息和谈判成本)高于内部化成本(与内部交流及与组织有关的成本)时,企业将选择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化理论认为中间产品(如知识、信息、技术、商誉、零部件、原材料等)市场是不完全的。这种不完全由竞争的不完全和信息的不对称以及中间产品的特性所致,例如信息具有公共物品性质,在外部市场上转让容易扩散。这种特性导致许多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市场交易成本的增加。因此,中间产品难以通过市场交易完成,企业必须建立内部市场,通过并购对方或新建子公司来使交易在企业内部完成。

4.国际生产折衷理论

国际生产折衷理论(亦称为OLI范式)认为跨国投资是跨国公司同时拥有所有权、内部化和区位三种优势时才可能发生,并说明了跨国投资的流向受区位因素的影响,从而指出了要素流动的决定因素(Dunning,1979)。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实际上是所有权优势(O)理论、内部化优势(I)理论和区位优势(L)理论的综合。所有权优势强调企业拥有的资产(如先进技术、独有的生产工序、专利以及管理技能等)的重要性,这些资产能够在未来带来利润(Dunning,Lundan,2008)。区位优势包括特殊的税收制度、更低的生产和交通成本、市场规模以及得以进入保护市场的权利等。市场内部化优势是指通过对外直接投资而不是通过市场交易来利用所有权特定优势和区位优势,能够获得更大的利益。内部化可能有几方面原因:一方面,外部市场(比如资产市场和要素市场)不完全,这会引起显著的交易成本和“时滞”;另一方面,公司希望保留某些资产(如技术和知识)的专有权,这些资产能给公司带来重要的竞争优势和垄断利润。

5.边际产业理论

20世纪70年代,小岛清注意到日本企业与西方发达国家企业FDI的不同特点,他根据对日本企业FDI行为的研究,提出了边际产业理论,认为边际产业是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因(Kojima,1978)。该理论证明了要素流动的发生是一国向海外转移边际产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随着一个国家的发展,其比较优势会发生变化,原有的比较优势会变成比较劣势。这时,如果通过对外直接投资,把即将变为比较劣势的产业转移出去,就能使自己把生产要素更多地集中在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上,从而始终处于按比较优势生产的地位,这个处于比较优势边缘的产业就是所谓的‘边际产业’”(张幼文,2005:4)。边际产业的国际转移对投资国而言,可以使其产业结构更为合理,并同时推动本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对于东道国而言,则对其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双方都产生了有利影响。小岛清还根据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进一步将其分为自然资源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市场导向型和生产与销售国际化型四种类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