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环境科学(The Sciences of Human Settlements)是20世纪末吴良镛院士受希腊建筑师道萨迪亚斯的“人类聚居学”启发而创立的。吴良镛院士从“人类聚居学”获得启示,在考虑复杂问题时注重问题的整体观、系统观,并且运用交叉学科的手段,拓宽研究范畴,深入剖析问题。因此,人居环境科学不是一门单一的学科,而是一个多元的学科体系,是以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宜人的居住环境为目标而进行研究的学科群。也就是说,人居环境科学不像城市规划学、地理学、建筑学、社会学等此类单一学科,只能涉及人居环境问题的某一部分或某一侧面,而是将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人文科学中与人居环境相关的部分融汇,把人类聚居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从社会、技术、文化等各个方面,系统地、综合地加以研究。
人居环境,就是人类聚集在一起共同生活的地方,它与人类的生存生产活动有紧密联系,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生活区域[47]。在进行人居环境相关研究时,人居环境的核心都聚焦于“人”,研究基本以更好地满足“人类居住”的需求为目标。人在人居环境中通过相互关系结成社会,进行各类社会活动,建造更加宜居的生活环境,同时人居环境又反过来对人的行为产生影响。
人居环境科学理论用系统观念将人居环境分为自然系统、人类系统、社会系统、居住系统和支撑系统五大系统。其中,自然系统包括水文、地形、气候、动植物、矿产资源等;人类系统是对个体的聚居者——人,进行其物质的需求及生理、心理、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社会系统研究人们在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相互关系,衍生至公共管理、文化特征、经济发展、健康与福利等方面;居住系统按等级高低有住宅、社区、城市等,是为人类系统和社会系统提供条件的居住物质环境;支撑系统是支撑人居的基础设施,包括公共服务设施子系统、交通子系统、通信子系统等。(www.xing528.com)
除了人居环境的不同构成系统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还指出,在研究人居环境时应当注重人居环境的层次观。因为不同层次的人居环境单元,除了居民量的差异,更有其他内容与质的变化。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根据中国国情,将人居环境层次从大至小分为了全球、区域、城市、社区(村镇)、建筑五大层次。本书的研究对象是精准扶贫安置区,聚焦点在社区和建筑层次的人居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