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区域精准定位的重要指示

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区域精准定位的重要指示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精准扶贫”这一扶贫理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扶贫工作考察。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正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进行扶贫工作考察,在知悉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精准扶贫”的理念开始被详细规划成具体的扶贫工作模式,逐步落地[1]。同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界定。

精准扶贫:实现贫困区域精准定位的重要指示

精准扶贫是粗放扶贫的对称。顾名思义,精准扶贫是指面对贫困对象时,根据其所处的贫困环境、家庭实际情况等,从“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到运用科学的手段实施“精准帮扶”,最终达到“精准管理”的一种治贫方式。针对精准扶贫的具体内涵,不同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总结出了不同的重点,有“六精准说”“扶贫模式说” “扶贫治理说”等。胡志平通过整理归纳各个学者的侧重点,发现不同“精准说”的背后,其实都围绕着如何优化配置有限资源、如何转变方式、创新机制、构筑新的治理模式,实现不同层面的精准目标,最终实现精准脱贫[41]

我国人口基数巨大,在实现全面小康前,农村贫困人口众多。一直以来,存在不清楚农村贫困人口底数、不清楚贫困的实际情况、治贫方式针对性不强、扶贫项目的指向性不够明确等问题。原先的粗放式扶贫制度存在缺陷,不少扶贫项目粗放“漫灌”。在这样的背景下,粗放式的扶贫机制不再适用,亟须创新和完善。

“精准扶贫”这一扶贫理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2013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的一次扶贫工作考察。当时,习近平总书记正在湖南省湘西州十八洞村进行扶贫工作考察,在知悉实际工作情况的基础上,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自此,“精准扶贫”的理念开始被详细规划成具体的扶贫工作模式,逐步落地[1]

2014年10月17日,在国务院设立的我国首个扶贫日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扶贫应当“注重精准发力”[2]。对扶贫对象的实际情况,应当深入调查研究。在未来,扶贫工作的方向要把过去粗放式集中投入的扶贫方式转变为精准分类、因地制宜的扶贫手段,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扶贫工作中去,遵循客观规律,避免在扶贫工作中犯经验主义和主观主义错误,提高扶贫效率[42]。(www.xing528.com)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云南省考察扶贫工作,其间表示要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民族地区的经济与社会发展[3]。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贵州省,作出要科学筹划好“十三五”时期扶贫工作的指示,确保剩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到2020年实现脱贫。在扶贫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针对扶贫工作提出“四个切实”要求,其中“第二个切实”即为“切实做到精准扶贫”[4]。同一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对精准扶贫的内涵进行了界定。将精准扶贫的“精准”界定于“六个精准”,即扶贫对象精准、措施到户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这些成为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核心内容[43]

2017年10月,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要集合全党全国全社会的力量,贯彻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思想,坚持大扶贫格局,注重扶贫同扶志、扶智相结合[5],实现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进行扶贫协作,重点克服深度贫困地区脱贫困难,确保我国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得以在2020年结束前实现。

扶贫开发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在于精准。因为精准扶贫的扶贫战略,相对于原先的粗放式扶贫,更加注重问病寻根、对症下药。精准扶贫要求深入基层,求真务实,找到真正的贫困人口,切实了解贫困程度,深入挖掘贫困原因,根据当地资源特色,因地制宜、区别扶贫。同时, “扶贫”与“扶志” “扶智”相结合,以“造血式”和“授人以渔”的方式鼓励贫困人口主动脱贫。从精准的对象和精准的措施出发,确保最大限度地优化整合扶贫资源,确保扶贫到每村每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