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对安置房的研究按照研究内容划分,主要有对安置房项目建设过程的研究、对安置房规划设计的研究及对安置房满意度或评价的研究。其中和安置房宜居性相关的是对安置房规划设计的研究及对安置房满意度或评价的研究。
(一)对安置房规划设计的研究
1.对安置房社区整体规划的研究
安置房因其被安置对象的特殊性,需要考量不同被安置对象的不同需求,以加强被安置对象的归属感。例如,丁兴华从规划选址、设计策略、空间环境塑造、配套设施等方面展开分析,获得安置区适宜的规划布局[1]。常青、刘嘉旺从安置房的总体规划及建筑单体设计两个角度提出了安置房规划设计应当遵循的设计原则及改进意见[2-3]。
2.对安置房户型设计的研究
张希晨等学者关注安置房户型的可适性、变通性、舒适性,针对现阶段安置房户型设计存在的问题,给出设计变通的策略方案[4]。孙丹更新了居住环境的可持续性居住理念,对模块式居住空间的户型设计进行了探索与优化[5]。
3.对安置房景观设计的研究
蒋梅蓉针对一处安置房的景观建设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且提出了解决景观问题的途径和策略[6]。王钰清、王正超则重点研究了棚改安置房的绿化景观设计,归纳总结出面临的问题后,从大局规划和合理分区两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设计策略[7]。
(二)对安置房满意度或评价的研究(www.xing528.com)
1.搬迁居民对安置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研究
郝一炜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应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了影响搬迁群众对安置房的满意度的因素,并结合实际总结出搬迁工作中应当注意的问题[8]。熊丹另辟蹊径,选取农村失地老人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数据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发现客观环境与人际交往环境这两者皆与农村失地老人的满意度有显著因果关系[9]。
提塔亚·萨拉里特等分析了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泰国居民在安置房中居住十多年后对安置房的满意度,发现居民因其个人工作原因或者家庭结构变化,对安置房进行改造和扩建后,对自己的住房有更高的满意度[10]。2016年,埃斯图宁·蒂亚斯等评估了2010年默拉皮火山爆发后被安置对象的现状,分析了被安置对象对安置现状的满意度,发现影响因素包括基础设施等[11]。艾琳·鲁尔等研究发现一些搬迁群众可能把搬迁视为改善生活的机会,因此交通、就医的便捷程度等会影响居民的满意度[12]。
2.对安置地的适宜性评价
冯倩通过分析易地扶贫安置的内涵、意义、优势与问题,从限制方面与发展建设方面出发,构建了安置地的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基于GIS技术,综合评价了四个不同类型安置地的适宜性[13]。
3.对安置房物理性能的评估
韦达瓦塔等对斯里兰卡灾后安置房的物理性能进行了评估。通过对关键绩效指标(KPI)进行文献综述,对斯里兰卡因洪水、滑坡和海啸引发的搬迁项目的居住者进行调查,发现三个案例中的安置房在搬迁后都拥有较好的物理性能[14]。梅尔特姆·埃拉尼尔·德米利等基于卡迪费卡累搬迁的社会空间经验对卡迪费卡累城市安置房项目进行了评估[1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