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雄厚的五金基础
(一)源远流长的五金文化
永康是“中国五金工匠之乡”,有着五千年铸造的传统,素有春秋铸剑、汉造弩机、唐铸铜铳的传统技艺。祖祖辈辈的永康手工艺人背井离乡,走街串巷,以打金、打银、打铜、打铁、打锡、钉秤、补铜壶、补锅、磨剪刀、铲菜刀、镶牙等手艺谋生,享有“五金工匠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离康不是好地方”的美誉。据《永康县志》记载,1929年,永康手工艺门类47种,其中从事手工或手工为主的金属加工、铸造冶炼的五金工匠有4827人,新中国成立前增至2万多人。20世纪80年代末,永康五金手工技艺全面复苏,从事小五金手工技艺工匠有4万多人。父传子、师教徒,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深厚的五金文化融入了永康匠人的血液。
进入21世纪以来,永康五金继续得以传承和发扬,“永康锡雕”“永康打金(银)制作技艺”“永康打铁制作技艺”“永康铜艺”“永康铸铁(铁锅、铁壶)”等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16年8月23日,中国五金制品协会正式发文授予永康市“中国五金工匠之乡”称号。永康市由此成为全国首个“中国五金工匠之乡”。
(二)强大的五金制造业实力
永康制造业总量规模大,综合实力雄厚。在2015年全省工业强县(市、区)综合评价中排名第18位,位居金华地区第1位,是浙中西工业经济发展的排头兵。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共有规上工业企业629家,规上工业总产值从2011年的704.1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023.2亿元,年均增长7.65%,是金华(浙中西地区)唯一规上工业总产值超千亿的县(市)。2016年,全市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201.5亿元、规上工业利润额70.1亿元,均排名浙中西首位。
(三)显著的五金产业特色
五金产业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永康作为中国“五金之都”,为浙中西乃至全省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永康是中国重要的五金生产和出口基地,目前已形成了以工具、日用、门窗、厨卫炊具与家用电器领域为主的现代五金体系,被省政府列为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
(四)浓厚的质量意识
以制造业为支柱产业的永康,历来把质量列为最高追求。市委、市政府坚持用质量统领全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始终将质量发展理念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中,独创“九城同创、五方联动”的“大创建”模式,在全国五金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县等示范创建中突出质量元素;强化质量与“浙江制造”品牌培育、“四换三名”“两化融合”等工作联动。2016年9月1日全国“质量月”活动在重庆市启动。启动仪式上,国家质检总局正式命名永康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并授牌。永康正式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浙江省唯一一个成功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的县级市。
小产品,大质量。专注质量的“永康制造”为永康赢得了“中国五金之都”“中国门都”“中国口杯之都”“中国电动工具之都”“中国休闲运动车之都”“中国家居清洁工具之都”“中国炊具之都”等独有美称,再加上政府服务于产业和产品的市场反溯机制建设、质量学校创建等有效探索,种种举措,让质量在永康大放异彩。
从过去到现在,小到勺子、筷子,大到汽车、运动快艇,万余种“永康制造”讲述着永康人认识质量、追求质量的故事,见证并参与了整个行业的风雨更迭,彰显永康实力和永康活力。
2015年,永康R&D经费支出占规上企业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1.29%,每百个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数为29.77个。2016年,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38.4%,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46.7%,在20个工业强县(市、区)中分别排名第9位、第8位、第7位和第9位。目前,全市共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63家、省级科技型中小企业218家;专利授权量4.1万多件,其中发明专利513件,各级专利示范试点企业168家;拥有省级及以上企业技术(研发、工程)中心48家、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设计院)4家、省级企业研究院8家,博士后工作站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级检测中心1家(筹),全国先进制造业技能型人才培训示范基地1家;引进“国千”人才5名,“省千”人才10名。产学研用工作成效显著,中科院苏州医工所康复工程技术中心落户永康,中科院宁波材料所、中科院合肥所等5家国内顶级科研机构在永康设立技术转移工作站。
二、齐备的产业配套
1995年,以“保温杯”“滑板车”“拖把”等制造热潮为代表的浪潮经济一波接着一波,培育了数量庞大的企业群体,为永康制造业奠定了坚实基础,成为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工业强市初具雏形的标志。永康民营经济体系发达,在“浪潮经济”的推动下,先后形成了八大传统支柱产业,保温杯产业正是在如此背景下孕育孵化,不断壮大,最终成为全球保温杯生产领域中举足轻重的一环。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的历程中,永康以五金产业发展为核心,持续完善产业基础和配套支撑,提升了五金制造强大的市场竞争力。五金件、塑料件、硅胶件、模具制造、表面处理、设备制造、工装夹具制造等各种类型的中小企业遍布永康的各镇街区。由于五金产业的高度集中,原材料的循环利用率达到了极致,使得永康制造的产品在性价比上极具优势。
经过多年发展,永康保温杯(壶)行业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从产品开发设计到加工制造以及市场销售,从保温杯(壶)原材料的拉管到塑料开关、橡胶密封圈、杯盖、杯底、电解、喷砂,各个经营环节、各个生产工序,配件厂家分工明确,提高了保温杯(壶)生产线的自动化程度,形成了保温杯(壶)产前、产中、产后的配套服务系列。
永康现有五金生产企业上万家,五金产业从业人员超过40万人,五金产品超过1万种,其中有10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之最,100多种产品销量居全国前三位。永康五金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了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壮大,永康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20个工业强县(市、区)中排名第2位;带动了产业集聚度的不断提升,永康主导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在20个工业强县(市、区)中排名第5位;同时还为新能源汽车、农用机械、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性支撑。
筑巢引凤,实现外引内联的中国科技五金城在永康八大支柱产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1987年,当时的长城乡工业办公室首次提出了兴建五金城市场的构想。1992年2月,长城乡成立永康五金市场筹建办公室,着手创办“永康五金城”。12月20日,首期市场建设主体工程完工,店铺数量780个。
1995年,五金城与国家科委等部门“联姻”,“永康五金城”改名为“中国科技五金城”。此时的市场已呈现出一派车水马龙、摩肩接踵的繁华景象。
1996年10月,时任金华市委常委、永康市委书记李强,在关键时刻拍了板,永康市举办第一届中国五金新产品博览会,主办单位为中国五金制品协会、国家科委中国科技金融促进会、永康市人民政府,有108家市外企业、1000多件五金新产品参展,成交额达5.69亿元,出口额达1720万美元,科技项目转让285个。
2009年3月,投资近10亿元的国际会展中心开工建设,2011年9月正式启用,成为中国五金博览会的主会场。此后,永康举办展会的频率越来越密集,引发一系列蝶变效应:从单一的五金博览会发展到门博会、农展会、汽车展、模具展、人居展等多个专业展会,不断加速运转的会展经济成为永康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如今,中国五金博览会已经连续举办23届,中国永康(国际)门业博览会成功举办9届,成了永康五金走向世界的一张“金名片”。享誉国内外的中国科技五金城不但是全国五金配件的集散地,也是永康五金产品的批发中心。从单一商品集聚,到会展、技术、人才、文化等多功能集合;从区域市场到全国市场,再到国际市场;从金城市场到金都市场,再扩展到网上市场……1992年创建的五金城,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永康千千万万弄潮儿艰苦奋斗的历程。20余年的发展,中国科技五金城也由小到大再到强,以其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和轨迹,从一个初出茅庐的探路者变成一个卓尔不凡的行业领跑者。
三、坚强的政府后盾
永康民营企业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永康各届政府的精心呵护和大力扶持。改革开放以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永康市各届政府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紧紧抓住发展工业的主线,除了工作扎实全面之外,更重要的是,大胆探索和创新。永康是全国第一个实行党政“一把手”双挂帅领导创建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的城市,领导小组由市委书记任第一组长,市长任组长,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37个部门一把手为成员;永康是全国第一个提出并实施县域全民质量素质教育的城市,永康质量学校开创了国民质量素质教育的先河,质量教育具有全民参学、公共办学、系统开课、创新施教等特点;永康在全国率先建立产品质量市场反溯机制质量监管制度,提升监管精准度,提高质量监管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这一创新随后被国家质检总局在全国推广。永康人历尽艰辛,终于将永康从一个人多地少、资源匮乏、信息闭塞的欠发达地区,发展成为中国的百强县市。
(一)工业立市,优先发展民营企业
永康地处浙中丘陵地带,地理特征为“七山一水二分田”,人多地少,自古以来,人们终年劳动,难得温饱。为了谋生,广大农民不得不农忙务农,农闲务工。改革开放以来,永康区域经济迅猛发展,永康市政府在逐步地摸索中,确定了“基础在工业,特色在五金,优势在民营,活力在市场,后劲在科技”的发展格局。在每一届政府的重点工作当中,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总是放在优先的位置。1978年后,永康乡镇工业,尤其是个体私营工业蓬勃发展,成为全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1981年年底,当时的金华地区已基本完成土地承包到户的改革。但土地分包到户后,永康市古山镇墁塘村的不少家庭依然缺粮。为填饱肚子,村里的手工艺人纷纷创办了作坊。随着家庭工业的发展,墁塘人渐渐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82年,时任金华市委书记厉德馨到永康墁塘村考察时指出:“墁塘村的经验,是农村致富奔小康的经验,值得大大提倡。‘墁塘之路’是走向富裕的黄金路。”此后,“墁塘之路”不断推广,永康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为永康市工业企业完成了初期的市场意识培养、资本积累和人才储备,是永康个体民营经济快速茁壮成长的主要起点和重要标志。
此后,民营企业呈燎原之势,永康市政府顺势而为,积极开辟“一园十区”,建设中国科技五金城,发展总部经济,为金华民营经济的崛起做出了突出贡献。永康市属于较早启动国内工业化的区域之一,长期以来坚定不移地执行“工业立市,质量强市”的发展战略。历届政府都注重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和培育。
1984年12月,中共永康县委出台《关于乡镇企业体制改革的若干规定》,为个私工业发展开了“绿灯”,永康城乡很快形成了“社办”“队办”“联户办”“私营和个体办”四轮驱动的格局。
1993年,永康市把发展个私经济作为振兴永康经济的“突破口”和“重头戏”,坚持“不论经济成分,一视同仁对待”。召开第一次私营企业代表会议,并采取“多轮驱动,多业并举”的策略,改变企业“小规模、散布局、低效益”的格局,进行“抓联合、提技改、保重点、引人才、拓外向”的引导和扶持工作。
1998年市政府组织“乡镇企业第二次创业”活动,提出“做大、活小、育专”培育企业,同时,市委发出《关于加大对个体私营经济扶持力度的若干意见》,鼓励私营企业参与公有制企业资产重组。1999年,全市乡镇办企业完成体制转换,转为私营经济。
2001年深化国有城镇集体企业改革,永康市43家改制企业已有37家完成企业改制和职工身份置换,另有30家挂牌集体企业摘掉集体企业牌子,还其私营企业的本来面目。
2003年2月8日,发出《关于扩大对外开放,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意见》,制定出口奖励政策。
永康市政府的政策引导,充分激发永康民营企业家的活力,民营经济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1985年年底,永康乡镇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89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8%。实现利润2109万元,上缴税款1240万元,其数量、规模和效益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一般国有企业,从“补充”发展为“支柱”。1988年,全县有工业企业7457家,其中,国有企业47家,集体企业680家,乡办工业309家,私营企业4982家。全县工业总产值8.58亿元。
1995年,全市工业从业人数17万人,产值突破100亿元。1998年,全市乡镇工业总产值180.5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4%,销售总值172.36亿元,出口交货值9.14亿元。
2004年,全市民营企业有一万多家,其中超亿元的企业42家,在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占了8家,民营企业产值在全市企业所占比重达98.5%。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永康政府对创办民营企业制定了土地、资金、劳动力等多方面的优惠政策,并且规定企业可以先发展,后征税(补税),大力鼓励民间投资。正是在永康市政府的推动和支持下,永康市的民营企业思想解放,轻装上阵,各个产业迅速发展,五金产品技术含量不断提高,品种向系列化发展。
(二)政策支持,引导保温杯(壶)产业国际化、高端化(www.xing528.com)
永康市委、市政府立足永康金属制品(保温杯/壶)产业发展实际,充分发挥政策支持和引导作用,做好产业研究、政策制定、平台搭建、资金扶持、人才培育等工作,积极为永康金属制品(保温杯/壶)产业发展提供优质的外部环境和政策保障。
近几年,永康市政府部门积极作为,先后出台《永康市金属制品(保温杯)行业“机器换人”推进工作方案》《关于深入开展“中国制造2025”浙江行动试点示范全面振兴实体经济的若干意见》《中国制造2025永康行动计划》等多项政策,积极推动保温杯产业的整体发展。
1.推动保温杯(壶)产业智造升级
鼓励保温杯(壶)企业实施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PLM(产品生命周期管理系统)、PDM(产品数据管理系统)、SCM(供应链管理系统)等信息化系统,全面提升研发、管理、生产、营销等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以信息化优化企业运营管控流程,逐步构建以数据驱动的企业运行新模式。重点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应用。
永康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大力开展金属制品(保温杯)企业技术改造,加快金属制品(保温杯)相关装备制造和工程服务等行业转型升级,共同推进金属制品(保温杯)行业“机器换人”工作,促进永康金属制品(保温杯)行业向智能化、集群化、高端化、绿色化方向发展,把永康打造成为国内领先、国际知名的口杯之都(图3-7)。
图3-7 2014年10月17日,永康市政府部门组织杯壶行业企业召开“机器换人”现场会。
2.推进保温杯(壶)行业质量品牌提升
(1)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鼓励企业承担国际标准化组织、全国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省级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单位,对承担国家、省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基地)的企业,对获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标准创新基地的企业,分别予以奖励。
(2)推进企业质量提升。支持企业采用先进质量管理模式,鼓励企业参与各级政府质量奖评选。
永康市技术监督局质监科、质检所统一组织力量,配合不锈钢保温杯行业协会筹建小组,对全市主要生产保温杯企业单位进行全面调查,广泛征求企业有关方面的意见。同时,帮助企业制定产品标准,开展产品质检,颁发产品合格证书,促进企业依法经营,开展正当的竞争。
同时,永康市技监局聘请专家帮助企业制定较为规范的“不锈钢保温杯”企业产品标准,并组织宣贯。
此外,永康市技监局多次组织力量进行产品质量抽查,并对假冒伪劣产品进行打击。坚决打击以保温杯冒充真空杯、不标明产地厂名厂址、冒牌等不法行为,刹住了假冒伪劣的歪风,使行业向有序、守法方向发展。
(3)支持企业品牌创建。加大“浙江制造”品牌建设力度。建立“浙江制造”品牌建设专项资金,开展“浙江制造”培训和培育、申报立项和标准制定辅导、质量管理体系导入及对标认证指导等。
3.加快保温杯(壶)行业工程服务平台建设
以永康金属制品(保温杯/壶)产业为后盾,以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宁波工业技术研究院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为依托,永康市积极引导建设“机器换人”工程服务平台。通过企业之间、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的战略联盟,形成全面合作、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公共服务平台战略联盟,加快共性技术攻关和新技术、新装备的研发应用,促进金属制品(保温杯/壶)加工及其装备的跨越式发展,为金属制品(保温杯/壶)行业提供先进的技术和装备支撑。
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快提升永康金属制品(保温杯/壶)的技术创新能力,促进地方政府职能转变和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各类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开放共享,实现新型工业化和经济可持续发展。
4.科技平台建设激发五金产业活力
永康市立足“永康五金产业集群”,以“增强企业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企业发展”为目标,不断创新服务思路、服务模式,提高服务水平,增强服务意识,实行资源共享,充分释放服务潜能。先后打造了浙江省五金科技创新、五金产业标准信息、省级五金产业工业设计示范基地、省级五金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为民营经济发展夯实基础。平台的建设进一步加快了金属制品提质增效,全面推进了“机器换人”的步伐,以现代化、自动化的装备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传统产业,努力实现减员增效、减能增效、减耗增效,提高优质产品率,形成工程服务平台与技术改造实施企业,装备制造集成企业紧密合作的机制,协同推进金属制品“机器换人”,实现金属制品转型升级。
四、完善的协会互助机制
(一)永康市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
改革开放以来,永康民营企业像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企业数量、企业规模、从业人数迅速扩张。1985年年底,全县已有乡办企业295家,村办企业525家,联户办企业913家,个体企业1962家,乡镇工业产值首次突破亿元大关,达到1.89亿元,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51.8%。实现利润2109万元,上缴税收1240万元,其数量、规模和效益的发展速度都超过了一般国有企业,从“补充”发展为“支柱”。在这种背景下,行业组织应运而生。1984年12月,永康县个体劳动者协会成立。
1988年,全市有工业企业7457家,其中,国有企业47家,集体企业680家,乡办工业309家,私营企业4982家。全县工业总产值8.58亿元,其中,国有经济2.1亿元,集体经济3.74亿元,私有经济1.2亿元,其他1.53亿元。1993年10月,永康市私营企业协会成立,2003年5月,更名为永康市民营(私营)企业协会,2013年3月,再次更名为永康市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
多年来,永康市民营企业发展联合会积极发挥政府与企业互动的桥梁作用、企业与企业联系的纽带作用,定期开展企业调查摸底活动,不断加强杯壶企业间的交流与合作;同时,也不断为民营企业家创造出国考察、学习的机会,提升企业家素质。
(二)永康市不锈钢制品行业协会
为了加强不锈钢保温杯行业管理,推动永康市不锈钢保温杯行业健康发展,督促和帮助企业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保护企业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技术进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扩大企业知名度。1995年10月,在市技术监督局的指导下,正式成立了永康不锈钢制品行业协会。
一直以来,永康市不锈钢行业协会积极引导行业内企业进行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多次组织企业参加卓越绩效管理培训,组织部分企业开展质量管理交流会,对各项实验检测项目进行培训,帮助企业完善质量管理制度,提高质量管理水平,开展产品质量抽查,从而带动行业整体质量水平的提升。
五、坚韧的永康工匠精神
永康地处浙中盆地,三面环山,人多地少,自然资源匮乏,交通闭塞。在艰难的生存条件下,永康人由经年的历练、世代的传承,孕育造就了自主创业、善于经营、精益求精、专注严谨的五金工匠精神。
著名学者、南宋状元陈亮,提出了“道在事中,道事统一”“天地人合一”“兼采王霸”等一系列唯物主义思想命题。他主张“农商并重、义利并举”“重实事、实功、实利”“讲究经济,最切实用”的“事功”学说,是浙江重商文化的思想启蒙,也是永康人精神实质的基本内涵之一。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永康的企业家在不断地积累和完善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永康工匠精神。
(一)专心专注、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永康工匠是推动永康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工匠精神”是实现永康腾飞的关键因素,正是二者的有机结合,才造就了永康今日的辉煌。一把把壶、一只只杯的背后,浓缩了永康工匠数十年如一日的创新和坚守。永康经济发展史是永康企业家的创造史,是“永康精神”的传承史,更是永康企业家弘扬“工匠精神”的奋斗史。
(二)不甘现状、敢闯敢冒、吃苦耐劳的实干精神
深受“陈亮学派”事功观、义利观影响和熏陶的永康人一直唯实、崇实、务实。改革开放以来,永康人穷则思变,抓住了机遇,在“走街串巷”“走南闯北”中扮演了时代先锋的角色;在改革开放进程中,成为市场经济的先锋队,闯出了一条独具永康特色的五金产业发展之路。永康工匠用脚步丈量着华夏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山山水水,外界将永康人闯荡天下的艰苦创业景象称为“四千精神”,即走遍千山万水、历经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尽管“挑着行担,翻山越岭,走村串巷”在异乡屋檐下的时代早已过去,但新时代的永康企业家,依然发扬着吃苦耐劳的品质,带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阔步迈上打造中国乃至世界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新征程。
(三)勤于思考、善于钻研、刻苦攻关的开拓精神
永康人,头脑灵活,善于思考。他们热爱事业、锲而不舍,善于钻研工艺、装备,勤于行业交流与学习、取长补短、相互借鉴,使得产品质量不断得到改善、生产效率屡屡提升、各行各业齐头并进。正是凭借坚守实业、勇于创新、追求质量、自我突破,永康实现了从个体经营到中国“五金之都”的华丽转变。从粗放走向精细,从产品走向品牌,从“赚快钱”到打造“百年老店”,永康在不断的自我突破中,实现了凤凰涅槃。
(四)求真务实、敢于冒险、善于经营的创新精神
创新是一种创造性的继承,是一种继承性的开拓,是改革开放时代精神的生动展示。“工匠兴,则永康兴;工匠强,则永康强”,是永康工匠敢打敢拼、不懈追求的真实写照;“熊熊炉火映汗水,走街串巷闯四方”“百年锤炼,臻于完善”的工匠精神,成为创业创新的内在动力。永康精神既有丰厚的历史传承,又有前瞻性的现代追求,是历史和现实的有机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性与永康人的个性的有机结合。
永康精神由永康人群体性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长期积淀而成,是支配永康人的价值取向、行为方式、心理导向的精神力量,是永康历史的深厚沉淀,更是永康现实的集中体现。“让永康五金畅行世界,让世界五金汇聚永康”,永康五金制造业实现了从“小五金”向“大五金”,“传统五金”向“现代五金”的美丽蝶变,传统匠人也完成了向企业家的转型,从而有了今天欣欣向荣的永康民营经济。历史悠久的永康五金文化和蓬勃发展的永康五金产业,凝聚了永康工匠精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