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从转型到升级:中国的发展历程(2011年至今)

从转型到升级:中国的发展历程(2011年至今)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融资规模均超越了2007年228家企业上市、融资总额969.23亿美元的历史高位。境内方面,2010年境内资本市场融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由2009年的99起,升至347起,涨幅达250.5%,相比2007年125起IPO最高纪录,增长比例达到177.6%。2010年实现IPO的中国企业涉及19个行业。2016年,膳魔师收购德国品牌Alfi。

从转型到升级:中国的发展历程(2011年至今)

一、时代背景

从改革开放到2010年,中国经济保持了长达32年的持续高速增长,创造世界经济增长奇迹,但2010年以后,中国经济增速明显放缓。究其原因,除了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和国内需求增速趋缓,更主要的是面临的突出矛盾就是结构失衡,三大产业比例失调与产业内部失衡并存,“高消费、高污染、资源型”特点突出与“低水平、重复建设、高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长期并存,高投资与低消费长期并存。同时,创新机制的缺失,内需不足导致的消费需求不足,货币流动性不足导致的投资增长受限,部分产业供过于求矛盾日益凸显,传统制造业产能普遍过剩。因此,当时中国经济放缓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如何使得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国民经济的平稳增长,将关乎经济能否持续健康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绿色发展倒逼产业升级,资本化、国际化、互联网化、智能制造为中国杯壶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弯道超车的机遇。

二、杯壶行业的资本化趋势

2010年对于中国资本市场而言是浓墨重彩的一年。2010年中国资本市场在规模、功能、创新、监管等多个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

证券市场融资额高居全球首位,充分显示了中国资本市场融资总量的急速扩张程度和持续融资能力,进一步发挥了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重的功能;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的成行,使得资本市场正式从“单边”市场迈向“双边”市场。2010年更因此被业内称为“金融创新元年”。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第二阶段改革的启动,标志着市场由此迈过进一步市场化的新门槛。经国务院同意,证监会、公安部监察部国资委、预防腐败局五部门开始联合打击资本市场内幕交易,意味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制度、法律环境、监管手段以及投资者行为进一步向成熟市场看齐。创业板指数的发布以及运行一周年所取得的成绩,凸显了资本市场在支持经济转型及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方面的功用。银行间市场推出信用风险缓释工具,标志着中国金融市场,特别是金融衍生产品市场步入新的发展阶段。而人民银行允许境外三类机构进入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不仅有利于丰富国内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投资主体,还意味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深化。

2010年,中国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IPO融资活跃度出现历史性突破,无论上市企业数量还是融资规模,都达到历史最高水平。根据CVSource数据统计,2010年共有490家中国企业实现IPO,相比2009年增长155.7%;融资金额共计1068.75亿美元,环比增长88.0%。2010年,中国企业IPO数量及融资规模均超越了2007年228家企业上市、融资总额969.23亿美元的历史高位。

境内方面,2010年境内资本市场融资企业数量大幅增加,由2009年的99起,升至347起,涨幅达250.5%,相比2007年125起IPO最高纪录,增长比例达到177.6%。其中,204家企业选择了深交所中小板上市,117家企业选择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深交所上市企业在2010年中国企业全球IPO总量中占比达65.4%;上交所上市企业有26家。

境外方面,中国企业IPO活跃度同样达到历史高峰,共有144家中国企业在境外资本市场实现IPO,融资金额349.77亿美元。其中,港交所主板共有82家企业IPO,融资金额299.20亿美元,IPO数量超过了2007年66起的历史高位。以纽交所、纳斯达克为主的美国资本市场方面,中国企业IPO数量也达到历史高峰,两家交易所分别有22家及19家中国企业上市,融资总额为38.86亿美元。

2010年实现IPO的中国企业涉及19个行业。案例数量最多的三个行业分别是制造业、IT及能源行业;其次分别为医疗健康、化学工业、连锁经营、食品饮料等;总体上,传统制造业、消费品相关行业企业IPO最为活跃,主要在于国家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政策鼓励,以及国家拉动内需政策下国内消费市场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

(一)中国杯壶企业的上市情况

1.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

经过多年的发展,哈尔斯实现了由家族企业向现代化企业的转变,公司经营卓有成效,取得了连续11年增长的优良业绩。2008年4月,哈尔斯启动股份制改造工作,并于8月正式成立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2011年9月9日,哈尔斯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成为杯壶行业上市第一股(永康市本土上市第一股)(图2-24)

图2-24 浙江哈尔斯—在深交所中小板上市

2.浙江鑫鑫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浙江鑫鑫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4年,专业设计开发、制造、出口各种家用器皿和茶具咖啡用具,如纯玻璃茶壶、茶具套件、不锈钢茶器、不锈锅等,主推欧洲时尚风。2017年12月13日,浙江鑫鑫家居用品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挂牌(图2-25)

图2-25 2017年12月13日 浙江鑫鑫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挂牌仪式

(二)美国杯壶行业的资本化情况

近几年,美国市场保温杯行业的并购可以说是风生水起、此起彼伏。

(1)2014年9月4日,Newell Rubbermaid公司以3.08亿美元收购Ignite公司以及近几年成长迅速的Contigo品牌;2014年10月22日,Newell Rubber-maid公司发布公告,以8300万美元收购Bubba Inc。

(2)2015年8月3日,Vista Outdoor对外发布公告,以4.125亿美金收购户外用品的著名品牌Camelbak。

(3)2016年3月21日,Helen of Troy以2.1亿美金的出资收购了美国户外品牌的后起之秀Hydro Flask。

(4)2016年,膳魔师收购德国品牌Alfi。

(5)近几年成长迅速的YETI公司,2018年10月25日在美国纽约交易所成功上市。

三、杯壶企业的国际化尝试

(一)国际化背景

随着制造业规模的扩张,中国的优势地位进一步提高,但总体来讲,中国制造仍然处于工业化进程当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与先进制造业国家相比,差距仍然很大,未来的任务依然艰巨而紧迫。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提供的数据,2008年年底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在总额上已超过了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国,我国已经有210种工业品产量达到世界第一,“中国制造”已经成为时代国际经济的最主要特征之一。在那个时期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浪潮中,制造业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企业最多的行业,也是中国海外分支机构分布最多的行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步伐也在加快,经济快速发展激发了企业“走出去”的热情。中国企业在2014年对外实施并购交易案例数量总计595起,实际交易总额569亿美元,占并购交易总额的57.1%,涉及制造业、农林牧渔业等领域。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曾发布《向世界舞台迈进:中国企业的对外并购》的报告,对未来几年中国企业对外并购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认为“私人资本机构在中国的对外并购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并且在任何全球并购交易中,收购者要获得全球规模就必须考虑中国企业,因为“中国正在成为许多商品的最大市场,收购者需要在中国有立足之地”。波士顿咨询公司全球副总裁麦维德甚至认为:“目前全球在经历新一轮海外并购热潮,其特征就是中国企业国际化。”中国企业积极融入全球化是当前世界经济的显著特征之一。

(二)杯壶企业的国际化尝试

1.哈尔斯并购瑞士企业SIGG,揭开国际化序幕

2016年3月,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完成了对瑞士SIGG公司100%股份的交割(图2-26)

图2-26 2016年3月,哈尔斯全资收购SIGG后拍摄的全家福

瑞士希格水壶有限公司(SIGG Switzerland Bottles AG)成立于1908年,位于瑞士弗劳恩菲尔德,是一家拥有超过一百年历史的瑞士企业,产品包括饮用水瓶(杯)(包括铝制、不锈钢、塑料、玻璃等材质)以及相关配件。其产品的核心是高品质、高精度和杰出的工艺,并具有很高的创新设计水平。SIGG在欧洲,尤其是德语系国家,拥有较强的销售网络。

本次收购意味着哈尔斯公司国际化战略的正式实施。收购完成后,哈尔斯公司积极支持SIGG公司在国际高端水具市场的发展并促使SIGG公司进一步做大做强,加快公司拓展高端水具市场、引领行业发展方向,也进一步促使哈尔斯公司发展为国际知名的高端水具制造商。

斐迪南·希格(Ferdinand Sigg)是一名金属加工专家,曾在国外学习旅行多年(图2-27)。1908年,希格和朋友克萨韦尔·孔恩(Xaver Küng)一起在瑞士比尔市成立了一家铝制品制造公司,公司主要加工生产厨房及家用器具。

图2-27 希格创始人Ferdinand Sigg

此后,希格(SIGG)公司迅速发展,并逐步成为一家实力雄厚的出口型公司,也扩建了弗劳恩菲尔德的工厂和仓库。为了满足不同市场需求,公司在法国和匈牙利分别开办了分公司。

从公司成立起,希格就生产并销售了许多种家用铝制品,不仅包含各种锅碗瓢盆、餐具和水壶,也包含家居暖水瓶、户外运动水壶以及专供瑞士和其他欧洲军队使用的水壶(图2-28)。到1958年,公司各个颜色、样式的产品总和超过10000个,公司员工已经增加到400名(图2-29)

图2-28 1940年希格工人在车间生产的场景

图2-29 1948年4月6日,SIGG公司组织全体员工外出拓展

1960年,公司重新调整了产品类别,主要专注在不锈钢炊具、小型家用电器、餐具、运动和户外用品以及锡制品。

在业务发展的同时,希格公司在旧工厂附近投资引进了当时全球领先的全新生产设备,并在1994年完成了车间自动化生产的全面改造。

1990年,希格公司确立了新的发展方向,对水瓶的外观做了重大的改进。这种外形至今仍然是0.5升和0.75升水瓶的流行设计。瓶身的经典设计引人入胜,但却丝毫不会影响它完美的功能和质量。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专家们在发现了它之后,将其命名为“珍珠之母”的0.5升铝色运动水瓶,收入了他们1993年的收藏目录(图2-30)

图2-30 被收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收藏目录的“珍珠之母”

在2008年希格公司成立100周年庆典时,希格品牌已经发展成了时尚、环保、耐用、瑞士制造的铝制水壶的代名词,远销至全球80多个国家。

2016年3月,瑞士希格公司被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全资收购。希格公司总部和铝制水壶工厂仍在瑞士弗劳恩菲尔德市。

为了进军快速增长的中国市场,除不锈钢杯外,希格公司将塑料杯玻璃杯也纳入公司新的产品类别中,依托浙江哈尔斯在不锈钢、玻璃和塑料产品中拥有的雄厚制造实力,重新布局全球市场。

希格公司的历史发展过程证明了产品性能、质量和设计是公司最永恒的价值。欧洲经典品牌,嫁接中国动力,整合全球资源,百年希格,正焕发新的时代光彩,书写新的篇章。

2.杯壶企业积极拓展“一带一路”市场

2013年,我国进一步提出了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合作倡议,积极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一带一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以开放的区域合作精神,维护全球自由贸易体系和开放型世界经济,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沿线各国实现经济政策协调,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架构

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市场来说,该战略的提出和实践,成了建设共同繁荣经济文化圈的重要契机,为中国经济走进国际舞台,扩大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力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机会。可以说,对外贸易模式的转变,刺激各个产业加快国际化步伐,转变国际化模式,杯壶企业也进行了积极的尝试,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深圳市合腾兴实业有限公司,创建于1998年,创建之初即确定了“自有品牌、自主设计”的道路。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企业已通过了ISO、BSCI、BRC等国际体系认证。

近几年来,合腾兴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布局,在东亚、西亚、南亚、非洲等一些重要国家和地区设立了品牌总代理,与当地代理商合作,产品进驻当地高档商超及家庭用品专卖店。REGAL品牌产品以新颖的造型,优良的品质和超高性价比赢得了当地消费者的青睐(图2-31)

图2-31 杯壶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市场拓展

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和品牌推广,REGAL品牌已在近30个国家注册,拥有各项专利近70项,至今企业自有品牌的销售占比已达到企业总销售额的65%以上。

企业现为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副会长单位、餐厨分会副理事长单位。

3.当前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情况[1]

据中国商务部与外汇局统计的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832亿美元,位列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非金融类的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701亿美元,同比增长了44.1%。另外,2016年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260亿美元。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两年超过外商对华投资,中国在净资本输出道路上开始阔步前行。2017年,在逆全球化浪潮的背景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出现大幅下滑。与此同时,伴随着我国监管层对中国企业“走出去”的管理日趋精细化,欧美等发达国家对中国投资者准入门槛的不断提升,2017年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出现波动,迎来了十余年内的首次回落。为调查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现状,深入探讨中国企业全球化的发展课题,CCG对企业全球化研究课题组策划设计了《中国企业全球化调查问卷》,结合线上与凤凰网合作调查以及线下对企业的调研,截至2018年8月15日共回收有效问卷213份。

2018年度的调查主要分五部分:一是了解企业对外投资的基本情况,包括投资区域、行业、投资方式、盈利与否等;二是探寻影响企业海外投资的关键要素;三是厘清企业“走出去”所面临的问题;四是掌握政策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影响;五是了解企业走进“一带一路”的现状与前景。调查的结果对杯壶企业走出去,具有较强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1)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基本情况。

①企业主体对外投资额增长明显,中小规模企业对外投资发力迅猛。2018年度参与调查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71%,国有企业占23%,混合所有制企业占6%。民营企业海外发展的步伐逐步加速,已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发展的主力军。从企业对外投资金额来看(图2-32),截至2017年年底,海外投资500万美元以下的企业占比最多,为45%,与2016年相比,下降了5个百分点。其次,投资额为1亿~10亿美元的企业占比为15%,同比增长了5个百分点。再次,投资额为500万~1000万美元和1000万~5000万美元的企业占比均等,为9%。投资额为10亿~30亿美元的企业同比小幅增长2个百分点。而2017年度,大额投资发生在30亿美元以上的企业出现明显下降,同比下滑了8个百分点。

②海外投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和北非,未来2~3年东南亚市场依然是热点区域。从对投资目的国(地区)的调查统计来看,投向东南亚的企业最多,占16%。投向北非的企业占9%;投向欧盟和中亚的均占8%;投向拉美、西亚、南亚、东欧及北非以外地区的均占7%;投向澳大利亚中欧的均占4%;投向加拿大和开曼群岛等自由港的均占3%。(图2-33)

图2-32 受调查企业对外投资规模(2016—2017年)

图2-33 受调查企业对外投资目的国家(地区)分布

根据调查统计,企业在未来2~3年,走进东南亚国家的意向最强,占10%。其次是美国、西亚、拉美、欧盟和北非,均为7%。在“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五个年头,加之欧美等发达国家掀起的逆全球化浪潮不断,预计未来走进“一带一路”区域的中国企业将会增多。东南亚及非洲区域有望成为投资热点区域。

③抱团出海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模式。在关于选择“走出去”的合作对象的调查中,超过一半的受访企业在制定“走出去”战略时,选择与中国企业“抱团出海”;而有37%的企业不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出海。

在选择当地合作对象的调查中,29%的企业选择与“当地民营企业”合作;有19%的企业选择与“当地国有企业”进行合作;选择“中国籍(含港澳台)民营企业”和“中国籍(含港澳台)国有企业”的紧随其后,分别占比12%、11%;有10%的受访企业与“在当地投资的外国独资企业”合作;此外,仅有8%的企业与当地合资企业保持合作关系。

④投资行业多样化,建筑业和采矿业吸金力强。在投资行业的调查中,投资到建筑业与采矿业的企业最多,均占比12%;其次是制造业、农林牧渔业,均占比10%;投向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建设产业的占比9%;投向电力、热力、燃气及给排水的占比7%;投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的占比6%。对其他行业的投资较为分散,且占比都在5%及以下(图2-34)

图2-34 受调查企业对外投资产业比重

⑤“走出去”的企业在海外建代表处的较多,与主营业务相关的理性投资占主流。从投资方式角度分析,47%的企业采用了建立代表处的方式进行投资;39%的企业以并购的形式进行对外投资;只有14%的受访企业选择进行绿地投资。

在以并购方式进行投资的企业中,采用横向并购、纵向并购和混合并购投资方式的企业数量均等,占比分别为33%、34%和33%。

经调查,在受访企业中,有83%的企业对外投资项目与主营业务相关,而17%的受访企业投资项目与主营业务无关。

⑥融资渠道主要为企业利润累积、银行贷款和投资伙伴参股。从对企业融资方式的调查来看,企业凭借自身利润积累取得投资融资的占比为32%。银行贷款是第二大融资来源,占比25%;紧随其后的是“投资伙伴参股提供资金”和“民间非官方渠道融资”,分别占比12%、11%;而“资本市场融资”和“政府拨款补助”均占比10%。

(2)影响企业对外投资的关键因素。

①国内外政策支持、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依旧是主要推动力。在对影响中国企业对外投资主要因素的调查中,19%的企业认为“我国‘走出去’政策及相关优惠条件”,是投资海外的主要动力;18%的企业认为,为寻求海外市场和拓展上下游产业链必然要“走出去”;13%的企业海外投资是为了拓展新市场,解决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问题(图2-35)

图2-35 影响受访企业“走出去”因素的重要性

此外,“目的国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双边和多边贸易或投资协定”也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所考虑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影响力日益提升,各国积极制定优惠的招商引资政策来吸引中国企业入驻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另外,受益于国际双边及多边贸易关系的影响,中国企业凭借较强的竞争力,在国际投资中不断脱颖而出。与此同时,寻求海外高端人力、低价劳动力、零部件以及原材料等资源占比10%、“提升企业品牌”占比10%,可以看出企业海外投资寻求软实力的提升,这也越来越成为“走出去”企业的考量因素。

②投资意愿更多受到目的国审批、资金流动自由度等因素的影响。在调查受访企业对目标国的法律与条款主要考量的因素时,16%的受访企业均对“法律审批环节”和“资金流动自由度”表示十分重视。其次,14%的企业对“税收减免政策”十分关注。紧随其后的是“当地融资环境”和“争端处理的公正性”,均引起12%的受访企业的重视(图2-36)

图2-36 受访企业面对目标国投资法令与条款时主要考虑的问题

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来说,资金流动的自由度和东道国的法律审批这两点,是海外投资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东道国不良的资金流动自由度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生产经营的周转,不利于中国企业发展。与此同时,在逆全球化浪潮不断兴起、保护主义思想盛行的背景下,东道国对来自外商的投资监管力度不断加大,这也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新挑战。

此外,东道国的税收减免政策也成为受访企业的主要参考因素。税收减免与企业海外投资的盈利息息相关。优惠的税收政策也是吸引企业前去投资的重要因素之一。

③国际人才缺乏、同行恶性竞争成为最大制约因素。在对影响企业全球化经营与发展因素的调查中,国际经营人才的欠缺与面临的来自国内同行的竞争,成了中国企业海外经营的最大掣肘因素,占比均为12%。其次,10%的企业认为异文化冲击和自身国际竞争力不强,影响其在当地开展经营活动。此外,“融资难”和“企业管理水平低”这两个方面在受访企业中均占有9%的比例。对当地劳保税收政策的不熟悉、缺乏高层次国际合作经验、受当地政治走势左右等因素各占比8%。其他因素占比较为分散(图2-37)

图2-37 限制受访企业国际经营和发展的因素

(3)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遇到的问题。

①当地投资环境不佳、运营成本过高、劳动力水平低成为难题。在对企业在东道国面临的主要问题的调查中,17%的受访企业表示“当地投资环境不佳”,15%的受访企业认为“当地基础设施不足”。同时,认为“当地工会势力庞大”的占受访企业的12%;除此之外,认为“当地运营成本过高”和“当地劳动力水平不佳”的比例均为11%。当地融资条件欠佳,与第三组织关系处理难和在当地面临合规经营审核占比较低,分别为9%、7%和5%(图2-38)

②企业“走出去”法律、政治动乱与战争和政策风险显著,主要应对风险措施为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华人组织等联系。在境外投资经营过程中,15%的企业认为“法律风险”是“走出去”企业在当地面临的主要风险;“政治动乱与战争”和“政策变动”带来的风险均以13%的比例位居第二;10%的企业认为当地“宏观经济风险”阻碍其开展经营活动。由此可见,法律风险、政治风险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最高风险诱因。除此之外“政府腐败”占比10%;“文化风险”“劳动力纠纷”“安全审查或政治阻挠”均占比8%(图2-39)

图2-38 受访企业在目标国面临的主要问题

图2-39 受访企业“走出去”遇到的主要风险

经调查显示,18%的受调查企业采取“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华人组织等联系”的方式来应对突如其来的投资风险。其次,10%的企业通过“在当地落实企业社会责任”来与当地社会、民众建立信赖关系规避潜在风险。此外,9%的企业表示通过“与东道国当地企业合资合作”能够起到降低投资风险的效果;另外,以“加强自卫能力及安保措施”和“购买海外投资保险”作为规避风险手段的受调查企业均占比9%。雇用当地员工、获取当地政府支持和寻求当地的法律保护的企业,各占比8%。有7%的企业选择聘用第三方专业公司为企业评估海外风险,6%的企业认为短期投资或是分阶段投资是规避风险的好办法(图2-40)

图2-40 受访企业应对风险的措施

③“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东道国的人才本土化能力较低。在对当地雇用问题的调查中,仅有26%的企业雇用当地员工过半,其中有13%的受访企业所雇用当地员工占总员工比例在80%以上;13%的受访企业雇用当地员工比例在50%~80%。74%的受访企业雇用非当地员工过半,其中16%的企业仅雇用了30%~50%的当地员工,44%的受访企业雇用当地员工低于30%,此外,还有14%的企业未雇用当地员工(图2-41)

④“走出去”企业经济效益回收慢,仅三成企业达到预期,处于投资建设期且收益不明朗的企业占三成。在对投资收益的调查中,25%的受访企业已经基本达到预期的对外投资效应,有6%的企业盈利超出预期;调查中,未达到预期的企业占比22%,15%的企业面临项目亏损;与此同时,处于投资建设期,尚未产生经济效益的企业占比为32%(图2-42)

图2-41 受访企业“走出去”雇用当地员工情况

图2-42 受访企业对外投资经济效益情况

⑤企业海外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在对企业海外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调查中发现,受访企业在对外投资过程中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意识较强,已有23%的企业与各个利益关系者建立了有效的沟通机制;另有20%的企业“有专门负责海外社会责任的部门及主管”;19%的企业“已制定海外社会责任目标和管理方案”;15%的企业“在海外发展战略中有对社会责任的描述”;12%的企业“已编写发布社责任报告(或可持续发展报告)”;而只有12%的企业暂未在海外开展社会责任活动(图2-43)。(www.xing528.com)

图2-43 受访企业海外社会责任的管理和实施情况

⑥海外投资信息来源以通过已“走出去”的企业获得信息为主,平台服务力度有待提升。对获得海外信息的渠道调查显示,54%的受访企业通过“已经‘走出去’的,在当地的中国企业”获得海外投资消息,48%的企业通过行业协会、商会以及同行企业来获取海外投资信息。此外通过“国家颁布的投资指南或其他指导性文件”“朋友亲戚或其他个人网站”“相关国家部门(如商务部)”这三个渠道来获取投资信息的企业占比分别为37%、32%和29%(图2-44)

图2-44 受访企业获得海外投资信息渠道

通过平台渠道获得海外投资信息的企业较少。企业通过“中国驻国外领事馆或者其他驻外机构”和“国外在中国领事馆、代表处、宣传机构”获取信息的分别仅占比27%和25%;而将“智库平台”作为信息窗口的企业仅有14%。

⑦国际市场信息服务、目的国法律法规服务需求较大。在企业“走出去”服务需求上,57%的企业选择“国际市场信息服务”,占比最多。此外,对于“目的国法律法规服务”的需求比重也高达56%。紧随其后的是“走出去”企业对“目的国行业信息服务”的需求,占比46%。对“客户资信调查服务”“追收账款服务”和“企业公关服务”的需求分别占比31%、26%和25%(图2-45)

⑧政府对“走出去”企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仍需提高。本次调查显示,28%的企业未曾获得国家财政支持;18%的企业获得低息或无息贷款;17%的企业获得低价或免费保险;16%的企业曾经获得对固定成本或营业成本的补贴;14%的企业优先获得外汇;7%的企业优先获得返销配额(图2-46)

图2-45 受访企业“走出去”的服务需求

⑨近半数企业对投资目标国经济看好。根据调查,受访企业对投资所在国的经济前景看好的比例为49%,其中23%的企业准备扩大投资,26%的企业选择继续观望;尚在评估中的企业占29%,看坏但不撤资的企业占9%,看坏且准备撤资的企业占7%(图2-47)

图2-46 受访企业获得国家政策支持种类

图2-47 受访企业对目标国经济展望

(4)中国企业对“走出去”的政策评价。

①七成企业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投资管理政策满意。根据调查,47%的受访企业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投资管理政策基本满意,20%的企业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投资管理政策满意,但仍有33%的受访企业对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投资管理政策不满意。

②近七成企业对“走出去”的外汇政策满意。根据调查,高达47%的企业对“走出去”的外汇政策基本满意,对“走出去”的外汇政策满意的占21%,对“走出去”的外汇政策不满意的占32%。

③半数企业对“走出去”的金融政策不满意。44%的受访企业对“走出去”的金融政策表达了不满,48%的企业对“走出去”的金融政策基本满意,仅8%的企业对“走出去”的金融政策感到满意。

④过半数企业对“走出去”的保险政策与服务满意。调查显示,受访企业对“走出去”的保险政策与服务基本满意的比例为54%;8%的受访企业对“走出去”的保险政策与服务满意,38%的受访企业对“走出去”的保险政策与服务不满意。

(5)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的投资情况及影响因素。

①政治风险成为“一带一路”投资环境的限制因素。根据调查,走进“一带一路”的企业中,32%的企业认为政治风险是其面临的最高风险。其次,19%的企业认为当地社会发展水平低是限制其发展的风险因素。认为法治化程度较低、政府治理水平较低的企业分别占15%、10%。另外,还有3%的企业认为金融资源不足也是其投资“一带一路”的限制因素之一(图2-48)

图2-48 受访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环境的评价

②参与“一带一路”投资经营模式多样,工程承包占大多数。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受访企业,在当地的投资经营模式呈多元化发展。工程承包占大多数,占比19%;向当地出口产品的占16%;在当地建立合资企业的占15%;为当地提供金融、咨询及中介服务的企业占9%;在当地建独资企业、产业园区的企业均占8%;劳务合作、并购当地企业、授权海外商家连锁加盟等模式占比较小(图2-49)

图2-49 受访企业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经营模式

③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集中于东南亚。调查显示,受访企业中59%的企业选择对“一带一路”中的东南亚区域进行投资。投资“西亚北非”区域的企业占38%;投资“中亚”区域的企业占36%;有33%的企业选择对南亚进行投资;21%的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中的中东欧国家投资;对东北亚投资的企业仅占14%(图2-50)

④企业对“一带一路”投资集中在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领域。调查显示,41%的受调查企业走进“一带一路”主要投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交通运输、信息技术产业、能源、金融的企业,分别占比27%、21%,21%、13%(图2-51)

⑤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为政局不稳的风险,政党轮替之后可能会取消与中国签订的合同。

图2-50 受访企业对“一带一路”的投资区域

图2-51 受访企业对“一带一路”沿线国投资行业领域

调查显示,“政局不稳的风险,政党轮替之后可能会取消与中国签订的合同”是中国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风险,31%的受访企业对此表示十分重视。其次,26%的企业认为“法律风险,部分国家立法不够完备,在执行上对外国企业有所歧视”是其所面临的主要风险;紧随其后的是“金融风险,一些国家存在主权性等级低、财政状态欠佳、长期负债等问题”和“安全风险,极端主义、恐怖主义等问题”,分别占比18%、17%(图2-52)

(6)总结。通过对“走出去”企业进行问卷调查,我们总结了被访企业的以下几个特征。

①中国企业海外发展的主体多样。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担任了主要角色。受2016—2017年中国监管层加强对企业海外投资风险的管控,加之海外投资环境的变化等因素的影响,2017年,海外大额投资出现下滑,企业海外投资更趋理性与稳健。从企业投资区域来看,被访的中国企业更青睐对东南亚的投资,对其他区域的投资较为分散;从投资行业来看,整体呈多样化发展,其中建筑业和采矿业吸金力强;从“走出去”方式来看,选择在海外投资扩建代表处的企业较多;从投资资金来源来看,自有资金的使用占比大,银行贷款等政策性支持力度有待继续加强。

图2-52 受访企业在“一带一路”投资面临的主要风险

②推动企业“走出去”的要素主要是政策上的支持、企业自身有拓展上下游产业链,以及因国内市场饱和而开拓海外市场的需求。海外投资意愿更多受到资金流动的自由度和东道国法律审批的影响。与此同时,缺乏国际经营人才和面临来自国内同行在海外的恶性竞争成为企业海外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

③中国企业在海外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当地投资环境欠佳、海外运营成本过高、当地劳动力水平偏低是企业直面的最大问题。从企业面临的风险来看,法律纠纷、政治动乱与战争和政策风险显著,建议加强与中国使馆、驻外商业机构、华人组织等机构的联系并寻求解决方案。另外,“走出去”的企业在当地的雇用率偏低,体现了我国企业本土化能力尚待提升。

“走出去”的企业经济效益回收慢也是海外投资的问题之一。虽然企业社会责任意识逐步增强,但践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活动依然有待增加。从获得海外投资的信息渠道看,平台的信息传递作用尚待提升。从融资政策看,政府对企业海外投资政策的支持仍需加强。

④从中国企业对我国政策的评价看,近七成的企业对现有的海外投资项目核准备案及投资管理政策满意,近七成的企业对外汇政策满意,超过半数的企业对保险政策和服务政策满意。说明我国在政策环境上对企业“走出去”活动的支持得当,但仍有提升和完善的空间。

⑤从对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的投资调查来看,当地的政治风险是制约企业进“一带一路”的主要因素。企业参与“一带一路”的模式呈多样化发展,工程承包、商品出口占大多数。投资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投资领域以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为主。随着“一带一路”倡议进入第五个年头,我国对走进“一带一路”企业的政策支持增加、金融环境不断完善、企业意识不断提高,预计下一个五年内将会有更多的中国企业走进“一带一路”寻找商机。

(三)互联网助力杯壶行业发展

1.我国电子商务迅猛发展

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当时我国政府意识到电子商务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作用,于1996年成立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1997年建立了中国电子数据交换技术委员会,电子商务开始在我国启动,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话题。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获得了迅速发展,1996年我国互联网用户为10万,1999年为400万,2000年达到1690万。截至2017年年底,全国网络购物用户规模达5.33亿,同比增长14.3%。

2000年,我国上网计算机数为650万台,其中专线上网计算机101万台,拨号上网计算机549万台。截至2000年,我国电子商务网站数量已达1100余家,其中网上零售商600余家,拍卖类网站100家左右,远程教育网站180家,远程医疗网站20家。

1999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额为人民币1.8亿元,其中B2C交易额为1.44亿元,均比1998年增长一倍以上。2000年,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人民币4亿元,增长态势强劲。2017年,全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9.16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全国网上零售额达7.18万亿元,同比增长32.2%;电子商务服务业营收规模达2.92万亿元,同比增长19.3%;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4万亿元,同比增长39.1%。全国快递服务企业业务量累计完成400.6亿件,同比增长28%;电子商务直接从业人员和间接带动就业达4250万人。

数字技术驱动电子商务产业创新,不断催生新业态、新模式。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数字技术为电子商务创造了丰富的应用场景,正在驱动新一轮电子商务产业创新。零售企业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商业模式创新,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推动零售业向智能化、多场景化方向发展,积极打造数字化零售新业态。生产制造企业依托工业互联网平台,进行在线化、柔性化和协同化改造,逐步形成以“寄售”“自营”和“撮合”为代表的B2B电子商务交易模式,探索出供应链金融、服务佣金、大数据信息费等盈利模式,制造企业搭建的物联网平台也逐步释放电子商务交易能力。

2.网购正在成为新生代消费者首选

中国网上购物消费者已形成一个巨大的用户规模和方兴未艾的增长态势。从网购兴趣用户人群属性分析,男性用户多于女性用户,年轻化趋势越加明显,学历高的网购使用率更高。从性别角度来看,男性用户占比53.87%,女性用户占比46.13%;从年龄角度来看,60后占比2.3%,70后占比10.2%,80后占比34.6%,90后占比41.6%,00后占比10.9%;从学历角度来看,大学本科以上占比79.6%,小学至高中占比20.4%;从用户城市分布来看,一线城市占比22%,二线城市占比16.1%,三线城市占比19.1%,四线城市占比高达39.5%。

新生代消费者是生活在网络世界的一代,他们回家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情不再是打开电视机而是开启电脑,即使是电视节目,他们也会选择在网上下载。他们在互联网上看新闻,而不是去买上一份晚报。他们酷爱网络游戏,而不是现实中的游戏。新生代与其他年龄段的消费者最大的不同就是购买方式的差异,或者说他们更喜欢网上购物的购买方式。尤其是90后们。调查表明(2009),中国的90后一代,有超过80%的人有上网经历。有超过60%的城镇儿童的家中有互联网连接。对于他们而言,网络世界甚至比现实世界更为重要。在消费行为方面,他们更倾向于将某种消费感觉转换成消费价值,他们对商品的情感性、夸耀性及符号性价值的要求,早已超过了商品或服务的物质性价值及使用价值。依赖网络存在,这种生活特征致使新生代中出现了所谓“宅女”“宅男”这一特殊的群体。

新生代生活在网络时代,天生亲近网络,对以网络为主的新媒体非常熟悉,依赖性强,热衷于网上购物;网络既是他们主要的娱乐和信息交流工具,也是最重要、最便捷的资讯来源,还是最精明和最专业的消费平台。

3.传统制造业嫁接电子商务的契机

当前国内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制造业面临劳动力成本上升、资源能源约束日益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信息化水平不高、品牌影响力弱和产能严重过剩等诸多挑战。工业电子商务作为电子商务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是两化深度融合的重要体现,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和制造业转型带来了新机遇。

电子商务作为信息化条件下的新型经济活动,不仅极大地突破了工业企业的物理环境限制,帮助企业大幅缩减交易成本、提高库存与资金周转率并扩大原有市场半径,更引发企业在经营战略和组织管理等方面的深刻变革。如随着从交易环节逐步向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客户关系管理和售后服务等环节的延伸,电子商务不断倒逼工业企业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对各经营环节进行深度革新并推动企业业务流程重组与组织结构优化,以及时把握市场动向,缩短产品研发和生产周期,加快市场响应。由此,推动互联网与工业深度融合并推进企业实现管控集成与产供销集成等集成创新发展,有利于促进经营效率和竞争能力的全面提升。

随着未来互联网的发展,消费者的声音越来越强,未来价值链的第一推动力将来自于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因此,C2B,即消费者驱动模式将是未来商业模式的主流。工业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的产物,天生就具备能紧密连接市场需求端与生产端的特征和优势,使消费需求数据、信息得以迅捷地传达给生产者和品牌商,从而成为消费者驱动生产模式的关键要素。

首先,在研发设计环节,工业电子商务可直接提供强大的市场数据支撑,并促进众包和众创等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的发展,加剧各类创新主体和创新资源的集聚与协同,从而为从根本上打造出符合消费者需求的创意产品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在生产制造环节,借助互联网平台的深度交互功能,工业电子商务可第一时间将消费者个性化需求反馈给制造相关部门或上游生产厂商,并引导企业生产方式的柔性化和协同化发展,最终在保持规模经济的同时实现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制造,切实满足多品种、小批量、快速反应的市场需求。最后,在营销环节,依托大数据分析,工业电子商务可以消费者为中心实现精准营销,促成产品与消费者的高效匹配,助力品牌成长。由此,通过一方面改善有效供给;另一方面以消费者为中心创造有效需求,工业电子商务将大力推进推动式供应链向拉动式供应链转变,并将对缓解产能过剩危机,加速微笑曲线向设计、生产和营销构筑的铁三角模式转化,全面提升制造业附加值起到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国工业电子商务得到迅猛发展,交易额稳步增长,并呈现出融合、集成、协同等发展特征,有效推动了互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创新,促进了传统工业的转型升级。

工业电子商务应用不断普及,交易额稳步增长。根据工信部电子科技情报研究所企业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结果,2014年,电子商务在工业企业的普及率已达52.25%,且发展水平与工业细分行业的开放程度、工业企业规模及其两化融合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工业企业电子商务交易额则由2010年的1.42万亿增至2014年的3.51万亿,年平均增长率高达22.2%,占全国工业增加值的比例也相应由8.74%稳步提升至15.43%。可见,电子商务正加速与工业融合,成为提供工业产品的新力量、经济发展新的原动力。

4.跨境电商的崛起

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不仅成就了一批世界领先的互联网企业,催生了一批提供支撑服务的信息技术服务企业,也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社会的资源配置效率,推动人类交易方式、生活方式等发生重大改变。2017年,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快速增长,成为全球经济发展的亮点和新增长点。其中,跨境电子商务、移动电子商务表现尤为突出。据UNCTAD的数据,全球电子商务市场规模约为25万亿美元,美国、日本和中国规模位于世界前列。根据eMarketer的数据,2017年全球B2C电子商务交易额约为2.4万亿美元,同比增长22.9%。

中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迅速,成为拉动国际贸易的新引擎。商务部数据显示,2017年上半年,中国跨境电商交易规模为3.6万亿元,同比增长30.7%,占货物进出口总值的比重为27.4%。其中,出口约为2.75万亿元,进口约为8624亿元。

从细分领域来看,跨境B2C电子商务占比逐年增长。2017年,全球跨境B2C交易额约为5300亿美元,同比增长32.5%,占全球零售总额的21.4%。根据埃森哲预计,2015—2020年,全球跨境B2C市场规模将保持27%的平均增速。与此同时,中国跨境B2B电子商务规模占比超过80%,依然是推动我国跨境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力军。如今,越来越多的杯壶企业开展跨境电商业务,如通过亚马逊、速卖通等平台销售杯壶产品。

5.杯壶行业代表性企业电商发展情况

①“富光”的电商之路。2017年,富光品牌线上销售达8亿元,发展势头迅猛。

过去几年,“富光”通过明确的电商定位及目标、塑造与传播品牌发展、精细化运营、协同关键业务板块、提升产品竞争力、高效管理营销、客服、仓储等线上运营的6大核心要素,快速完成电商渠道整合,开辟新的战场。

“富光”提出了大研发、大供应、大渠道的发展思路,以品牌集群的方式满足并创造消费者需求,“1+N”品牌协同向不同市场渗透,协同布局,多轨并行。结合阿里、京东等主流平台发展趋势,制定细分人群与场景的精细化产品规划,让产品更加符合互联网用户的消费习惯,根据市场需求洞察及竞品表现,提出焖烧罐、家居壶、保温饭盒、儿童壶等品类的补缺或升级需求。

“富光”将互联网的应用称为第四次零售革命,智能技术会驱动整个零售系统的资金、商品和信息流动不断优化,在供应端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在需求端实现“比你懂你”“随处随想”“所见即得”的体验升级。未来零售基础设施会变得极其可塑化、智能化、协同化。

②“颂智”的多品牌电商战略。安徽颂智实业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目前,公司旗下拥有三大自主品牌:物生物、沃普、起凡,是杯壶行业极具代表性的电商企业之一。成立至今,颂智研发团队累计获得红点设计大奖、IF设计奖、中国好设计、红星设计奖等多项国内外设计大奖,打造出多款深受消费者青睐的经典产品。

2012年9月,起凡良品第一家线上店铺上线,颂智正式进入电商时代。2013年,“物生物旗舰店”正式入驻天猫商城。同年12月,公司创立合肥起凡良品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开始精细化运作电商市场。

2014年6月17日,由“物生物”品牌出品的“爱呆呆玻璃杯”单日销售5万只,创下天猫聚划算水杯单日销售纪录。2015年,“物生物”品牌的产品“可可保温杯”,成为行业内的超级爆品,4次位居百货类目活动销量第一名,“物生物”成了爆红一时的网红品牌。2017年“双十一”,公司当天发送包裹数量超过10万只。2017年,公司获评“天猫运营老司机”“天猫销售黑马奖”(图2-53)

③“熊本士”的电商崛起。2016年3月,做广告出身的永康风云传媒有限公司Bens陈携手日本PELTECH社长Mr.Takeshi,跨界推出了熊本士潮品牌儿童水杯。5月,熊本士开始正式出货。短短半年时间,水杯销量就达到了356万只,一只时尚有个性的小熊由此成为口口相传的“网红”产品。“熊本士”的做法是先做好单品爆品,同时借鉴韩国、日本的潮品牌,植入潮文化,增加粉丝的黏性。

图2-53 物生物产品展示

“熊本士”首先在微商领域捞到了第一桶金,主要通过微信进行品牌推广,和一些地区“大咖”合作,很快就在微商群体中招揽了上千名代理商。

线上市场打开后,“熊本士”同样用“不走寻常路”的方式开拓线下经销商—其先后“攻下”多个童装品牌“大咖”,并顺势将自己的品牌打入这些童装专卖店中。如今,在银泰、万达、久光等许多一线城市的shopping mall,韩国、美国、泰国、日本等海外旗舰店,都能看到“熊本士”形象专卖店,售卖真空不锈钢保温杯、保温瓶、保温壶等高品质保温系列产品。

④“特美刻/TOMIC”品牌的线上、线下销售之路。2007年,杭州特美刻日用品有限公司(现杭州特美刻实业有限公司)成立,并创立了“TOMIC”“特美刻”品牌,其保温杯(壶)成功入选为G20杭州峰会官方选用产品。公司已成为诸多国际知名品牌的指定战略合作商,如宾利、路虎、奔驰、苹果、凡·高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英国皇家设计院、国际马术冠军赛及爱尔兰皇家马展等。

公司针对中高端水具消费群进行开发,现已在北京、上海、武汉、青岛、大连、杭州等地的一些高档商场上柜,全国共有连锁门店300余家,在天猫、京东、唯品会等网购平台的销售也屡创佳绩。

公司同时与全球机构合作,共同开发产品,如与瑞士KISAG公司合作研发纳米性材料—氧化锆,与英国The Rayware Group公司合作研发钛钢材料保温杯等。

公司不但拥有专业的国内设计师团队,还拥有领先的全球设计师大联盟;更与英国皇家设计院设计大师falicity签约合作,设计产品图案;取得凡·高授权,以及中国国宝级艺术家,潘天寿、吴昌硕、丰子恺等知名画家的授权,在产品上呈现其作品(图2-54)

图2-54 特美刻产品展示

⑤潮品牌“NONOO”的兴起。NONOO品牌创立于2015年,原是浙江哈尔斯真空器皿股份有限公司旗下运营的品牌。2017年12月,浙江氮氧家居有限公司成立,NONOO品牌开始独立运营。2018年,“NONOO”马克杯产品因其创意和设计获得世界工业设计最具权威的德国红点“reddot”大奖,并开创了马克保温杯的新品类。

重品质,高颜值,有态度,是NONOO自成立以来一直坚守的理念。NONOO在设计上独具一格,引领品类新美学,立志打造一个有年轻态度的国产水杯潮牌,将中国制造的优质产品送到用户手中,强化用户对中国制造的信心。

NONOO坚持“创新驱动、质量为先”;坚持“市场导向,结构优化”;始终关注用户体验,致力于技术研发、产品创新,通过材料研究、技术突破、品牌力打造来建立企业的行业竞争优势。它专注于研究年轻活力的目标客户群体,注重内容的打造与运营,在全球范围内寻找与品牌发展契合的潮时尚IP,如PAC-MAN(日本经典街机游戏IP)、源自韩国风靡全球的LINE FRIENDS、国内雕塑艺术家瞿广慈老师的稀奇艺术,推出一系列富有创意的合作款水杯,用优质的内容给产品赋能。

基于品牌、产品的定位差异化,NONOO放弃了行业最大的传统市场—KA大卖场。NONOO积极拓展除了京东、天猫外的线上渠道,布局小红书、环球捕手、一条等电商平台,将品牌文化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更快速、更广泛的表达。同时,它深耕高端百货、文创书店、精品潮玩、LIFESTYLE等优质线下渠道,与很多零售新渠道建立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另外,NONOO时刻铭记社会责任,致力于公益事业,回馈社会。NONOO联合守护荒野推出公益水杯,由阿拉善SEE发起腾讯众筹,售卖金额全部捐给鸟类保护基金。2019年起,NONOO与壹基金合作,每卖出一只水杯捐献1元给壹基金净水计划,助力孩子健康饮水(图2-55)

图2-55 2018年1月2日,NONOO登上美国纽约时代广场的纳斯达克大屏

(四)智能制造、两化融合引领行业未来

1.数字制造的革命

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各国发展制造业的共同方向,综观德国工业4.0、美国“再工业化”“工业互联网”、法国“新工业法国”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智能制造发展战略,各国积极抢占新一轮产业技术变革制高点。现阶段,发达国家都在持续完善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政策,部署实施技术研发、产业应用、人才培养等举措,提高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加速推进产业精准发展,推动形成国家制造业竞争优势。

数字经济时代,企业的一切经营活动都要以数据为基础,数据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装有传感器的智能设备带来了海量的制造业数据,利用好这些数据,可以更好地管理机器、优化生产流程与操作、减少能源消耗、提高生产率。对于传统的工业生产线而言,工业互联网平台带来的优势,就是将采集来的数据进行分析,帮助制造企业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对生产周期进行更为精细的管理。

人工智能作为数字技术发展的终极形态,正向产品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运营、市场营销、产品服务、售后运维等多个环节广泛渗透,深刻改变了传统制造业的生产方式。如今,制造业企业实现设备互联已远远不够,更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高端技术提高设备和生产的智能化,这是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发展的关键领域。从人工智能与智能制造结合角度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工业机器人、送货机器人等智能制造产品的应用已全面铺开。

2.智能制造在中国的应用

工业互联网是我国抢占国际制造业竞争制高点、数字经济发展主动权的不二选择,必须加大力度攻关和推广。

2015年3月25日,李克强组织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国制造2025》,部署加快推进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中国制造业的结构优化、质量为先,实现创新驱动、绿色发展。

2017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互联网+先进制造业”发展工业互联网的指导意见》,从法规制度、市场环境、财税支持、融资服务、人才支撑和组织机制六个方面提出了支持保障的措施,加快建设和发展工业互联网,形成实体经济与网络相互促进、同步提升的良好格局。

3.智能制造在杯壶行业的应用

杯壶行业的发展带动了一批工业设计、机械装备及物流等企业的发展。杯壶行业龙头企业均成立了专门的研发部门,深耕技术研究,用高科技改造传统生产工艺、积极应用新材料、新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开发更多质量好、功能性强、健康环保、时尚潮流、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加强与科研机构、装备制造企业及上下游配套企业之间的合作,初步形成了产、学、研、用的协同推进机制。

目前,杯壶企业在生产制造环节普遍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CAM),提升金属制品(保温杯)设计和生产制造水平。但企业在“机器换人”过程中,对于企业资源计划(ERP)、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客户关系管理(CRM)、财务管理(FM)、资产管理系统(EAM)、决策分析系统(BI)等软件的应用率较低,企业综合管理水平有待提升。

据2017年永武地区行业调查显示,永康、武义地区的杯壶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应用信息化等技术提升企业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的观念不断深化,相关软件、硬件设备投入不断增多,但相关信息化软件的应用率不高、企业信息化水平低。

未来,应加快杯壶制造行业的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专用加工装备等智能装备的研发,推动保温杯装备与信息技术融合,促进传统机械装备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和精准化发展以及新型传感器、工业软件、智能控制、工业互联网等技术在杯壶生产智能装备中的集成应用。杯壶制造的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将有效提高行业生产效率、稳定产品品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推动保温杯行业的转型升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