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摆脱贫困中的“贫困”?学界给出了一些学理性回应。韩晓杰等运用田野调查法,采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通过实地走访燕山—太行山地区的7个深度贫困县后指出,需要从思想扶贫、就业创业扶贫、医疗扶贫、金融扶贫四个方面,提升深度贫困地区脱贫的内生动力。左停等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常规的开发项目扶贫这种硬性干预需具备的条件和要求越来越高,对深度贫困人口的适应性挑战也越来越大。相比之下基本公共服务减贫的路径属于软性干预,能够在开发项目扶贫路径之外提供新的适应性更强的减贫路径。基本公共服务和具有针对性的社会服务能够帮助贫困人口打破内、外困境,拓展贫困人口的生存能力,提升贫困人口的幸福指数。[1]徐伍达通过对全国唯一一个省级深度贫困地区——西藏的研究指出,深度贫困地区应遵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推进深度贫困地区扶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精准施策解决突出制约问题,提高脱贫的质量和效益,构建深度贫困群体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2]
上述观点基本代表了当前有关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问题的三类主要观点。简而言之,韩文强调深度贫困地区硬件设施的提升,左文则注重深度贫困地区公共服务的完善,徐文更关注解决深度贫困地区制约因素的质量和效益问题。抛开上述研究成果的重要启示意义,实际上并没有跳出就问题谈问题的自我设限,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成因并不是单一因素所造成的,是个体贫困与社区贫困交织、外在贫困和内在贫困扭结的多维贫困综合体。[3]深度贫困地区脱贫需要置于区域发展的整体视野中进行考察,没有区域整体发展,扶贫开发难以取得根本成效,即使有,其效果也难以持久。我们认为,坚持区域发展与扶贫开发协同,为稳定脱贫提供保障。同时,扶贫开发开展也能够为区域发展形成新的增长点,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有效提高区域竞争力。我们以贵州省为样本,选取贵州省县级层面的典型案例,进行解剖麻雀式的全面、精细的“特写式”观察和检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通过实地调研、参与式观察以及文献研究等方法,透过“麻雀”,对于贵州省创新解决深度贫困问题的脱贫路径进行梳理和总结,力图比较完整地呈现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贵州省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中的实践和探索。(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