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关于生态扶贫的意义与实践

关于生态扶贫的意义与实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生态扶贫的理念为贵州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契机。[1]生态扶贫理念对于贵州扶贫工作的创新与推进有重要意义。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用生态与旅游、文化、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就能实现贵州省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4]生态移民是指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不具备在当地直接开展扶贫工作的条件,而对当地居民做整体搬迁的工作。

关于生态扶贫的意义与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考察时明确提出,贵州要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贵州把生态底线量化为山青、天蓝、水清、地洁等底线指标。在经济发展中,需要利用自然资源,改造自然环境,但要有度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同时不能忽视自然规律去改变自然环境,破坏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绿水青山是贵州省全面发展与生存的根本,顺应自然规律才能拥有金山银山

生态扶贫的理念为贵州的发展转型提供了契机。2015年12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指出,要结合生态保护脱贫,国家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在项目和资金安排上要进一步向贫困地区倾斜,提高贫困人口参与度和受益水平。2016年5月,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的意见》中提出,要结合生态保护补偿推进精准脱贫,在生存条件差、生态系统重要、需要保护修复的地区,结合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探索生态脱贫新路子。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1]

生态扶贫理念对于贵州扶贫工作的创新与推进有重要意义。生态扶贫政策不仅着力于解决贫困问题,同时注重社会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将原有的粗放型产业转型为低污染、低消耗的可持续、成长型产业,不仅市场前景广阔,而且能促使社会经济形成良性发展的循环。坚持绿色可持续发展,用生态与旅游、文化农业和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实现创新发展、绿色发展、协同发展,就能实现贵州省扶贫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林业局、财政部水利部农业部、国务院扶贫办六部门共同制定并印发的《生态扶贫工作方案》中,对于生态扶贫作了如下界定:生态扶贫是指在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的支持力度的同时,部署发挥生态保护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作用,推动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脱贫致富与可持续发展相促进,使贫困人口从生态保护与修复中得到更多实惠,实现脱贫攻坚与生态文明建设双赢。

因此,生态扶贫指的不仅仅是精准脱贫,同时还包含了生态环境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是将扶贫工作与生态环境的保护工作相互结合的科学发展理念。在生态扶贫工作中,同时结合不同产业的发展,包括扶贫与林业、扶贫与旅游业等领域的结合,实现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健康发展。(www.xing528.com)

生态扶贫包括生态环境建设扶贫、生态移民扶贫以及生态产业扶贫三种主要实践形式。

生态建设扶贫是生态扶贫工作中的基础层面项目。在农业生产中,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和贫困密切相关。粗放的农业经营模式不仅生产力低下,且对环境破坏较大。环境不断破坏与效率低下的生产方式,导致环境持续退化与地区难以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贵州省的许多区县中,贫困与生态环境退化存在区域上的重合。这些地区既有国家扶贫的计划指标,同时也有生态环境保护的任务。因此,这些区县有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脱贫攻坚的双重任务,同时这两个任务也有一致性。将生态环境保护与脱贫攻坚相结合是必然的选择。生态环境建设扶贫一般包括退耕还林、生态保护区建设、防护林地建设等工程。以政府的环境保护项目作为引导,为贫困区域居民提供生态环境建设项目的工作岗位,既为贫困人口提供工作条件与生活补助,同时也扭转了生态环境不断被破坏的非良性循环。[2]生态环境建设扶贫为贫困地区进一步的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一方面,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了生态资源的总量,使得生态系统更加稳定;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建设的项目工程为贫困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保障了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在此基础上,贫困地区可以以此为契机,推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但同时也应注意到,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与脱贫攻坚工作虽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但两者的目标与推进形式并非完全一致,存在内在的矛盾。生态建设是长期性的工程,而扶贫项目则需要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完成一定的指标。[3]因此,在生态环境建设扶贫的工作中需要留意协调两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保持两者关系的内在平衡。

生态移民扶贫。由于西部部分地区生态系统较为脆弱,生态环境资源较为匮乏,人口承载力较低,需要通过生态移民的形式扶贫。[4]生态移民是指由于区域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系统脆弱,不具备在当地直接开展扶贫工作的条件,而对当地居民做整体搬迁的工作。[5]生态移民并非单纯将居民迁移至异地,同时还包含了促进居民的社会适应、观念改变以及缓解文化冲突等工作。因此生态移民是居民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重新调整。生态移民工作中有许多困难,例如说服迁移意愿不强的居民、移民就业问题、移民区的整体项目规划等问题。[6]当前的生态移民工作中,需要加大对移民后的居民的帮扶力度,改善移民社区的管理体制,推进生态移民社区的健康发展。总的来说,生态移民既改善了原有的生态环境,又为贫困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社区环境以及生活条件,为居民创造了脱贫致富的条件。

生态产业扶贫。生态扶贫不仅是保护生态环境,同时也是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尽可能地促进经济发展。一般而言,产业扶贫是在生态扶贫的基础工作完成较好的情况下,综合利用生态资源与产业融合的脱贫手段。[7]产业扶贫一般应用于生态资源较为丰富、自然环境较为良好的地区。产业扶贫指的是,通过以产业发展为杠杆,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增加贫困人口的经济收入。当前一些贫困区县对于生态资源的开发多停留在较浅的层次上,产业也多停留在第一产业,对农副产品做进一步开发的力度较小,忽视了进一步提升产值的可能性。通过政府产业扶贫项目与民营企业的资本引进相结合,促进产业融合与产业升级;对生态资源作进一步开发,高效利用生态资源,促进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根据区域的不同特征,生态产业扶贫的形式一般有以下三种,生态农业扶贫、生态工业扶贫以及生态服务业扶贫。通过改进农业技术,提升农产品产值以及推广农产品加工等新型农业生产与产业融合方式,属于农业产业扶贫。工业扶贫包括农副产品的再加工、产业调整以及工业布局优化。开发旅游业是服务业扶贫的主要形式。[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