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大,长期以来是我国扶贫开发的重点省份。从2012年至2017年,贵州省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大力实施“大扶贫战略行动”,全省累计减少贫困人口670.8万,贫困发生率从26.8%下降到7.75%。2018年,贵州减少贫困人口148万,贫困发生率下降到4.3%。减贫人数全国最多、脱贫成效显著,创造了贫困落后省份逆势崛起的奇迹和争创一流的“贵州速度”。在贵州省的精准扶贫实践中,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首要任务,把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形成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化体系,实现“强区”和“富民”双推进双提升,精准带动更多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努力走出一条产业扶贫的新路,也由此创造了诸多产业扶贫的“贵州经验”。
贵州省扶贫开发经验的一大创举在于发展兼具有效性、安全性和益贫性的新型产业扶贫体系。在有效性方面,强调产业扶贫项目的部署和扶持要精准发力。既要立足地方实情,又要结合市场需求,还要兼顾生态效益,同时,通过延长产业链、建设品牌、拓宽市场销路等全面提升产业效能,推动贫困村和贫困户走上能致富、可持续的发展道路。在安全性方面,由于农业的收益周期较长,且在发展过程中易受自然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风险的影响,因此有关风险防范和补偿机制的建设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品牌建设、技术支持和风险分担,将产业的风险尤其是贫困农户面临的风险尽量降到最低。在益贫性方面,由于产业扶贫的特性,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过程中,尤其要凸显产业扶贫的社会道德内涵,凸显产业发展过程中对贫困农户的“益贫性”,同时参与产业扶贫的市场主体需要更多地体现人文关怀与社会责任,政府在构建利益联结机制的过程中担负着至关重要的监督和监管责任。
贵州省在推进产业扶贫过程中,突出整体规划的作用,并在扶贫开发政策“二次顶层设计”的过程中,充分体现新型产业扶贫体系建设的思想。贵州的精准扶贫,精于方法,准于措施。2015年,贵州省制定实施了“33668”扶贫攻坚行动计划。2016年,省委、省政府先后出台了《关于坚决打赢扶贫攻坚战确保同步全面小康的决定》等“1+10”配套文件,从扶持生产和就业等十个方面初步构建了精准扶贫政策体系。此外,开创性地制定、实施了《贵州省大扶贫条例》,使脱贫攻坚进入法治化、规范化轨道。2017年初,贵州省按照中央政策精神,结合省情,由省扶贫办发布《贵州省“十三五”脱贫攻坚专项规划》,继而,省委、省政府颁布实施《关于创新农产品产销对接机制提高产业扶贫精准度和实效性的意见》《关于印发进一步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创新创业 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贵州省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行动方案》以及一系列关于发展各类特色产业助推脱贫攻坚三年行动方案(2017—2019年)等。根据省委、省政府要求,省农委先后编制了《贵州省“十三五”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规划》以及12个农业产业裂变发展规划、69个县“十三五”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和《贵州省山地生态畜牧业发展三年提升实施方案》《贵州省精品水果产业三年提升行动方案》《极贫乡镇农业产业技能培训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以上政策安排大致呈现了贵州“新型产业扶贫体系”的政策框架。
总体而言,在整体规划设计中,贵州省始终坚持“扶产业就是扶根本”的理念,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大力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着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同时积极探索产业扶贫的新模式,带动群众精准稳定脱贫致富。
具体而言,贵州“新型产业扶贫体系”包括如下几个层面的内容:(www.xing528.com)
(1)从全省农业经济发展的大视野出发,依据各地资源禀赋,结合市场需求,布局茶、蔬菜、中药材等十大扶贫产业。鼓励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形成立体、多元、复合的产业空间布局。
(2)逐个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难题短板。调动社会力量、撬动银行资金,破解产业发展的资金短板;加强劳动力产业技能培训、组织跟进技术服务,破解产业发展的技术短板;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建设完整产业链,破解产业发展的结构短板;强化品牌建设、产销对接、电商扶贫,破解产业发展的销售短板。
(3)突出利益联结机制建设,建设和保障贫困户的致富门路。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农村经济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的带动作用,通过吸纳就业、资产入股、土地租金等方式将贫困户有效联结到产业链中,强化利益分配规则的“益贫性”。可见,贵州新型产业扶贫政策体系强调产业发展的有效性、安全性和益贫性,并基于这三个层面,提供了“在新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背景下的脱贫攻坚战中,产业扶贫应当如何整体规划”的贵州经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