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识别政策安排的重要性

精准识别政策安排的重要性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意见》的发布,表明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正式出台,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新时代的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强调扶贫对象的精确瞄准。因此,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与前提,精准识别的重点以及着力点在于识别贫困户。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都做了详尽安排。

精准识别政策安排的重要性

为了改善扶贫效果和提高扶贫效益,我国从1986年实施开发式扶贫以来,扶贫瞄准机制一直在调整与变化,形成了从县域瞄准到村级瞄准,再到以户为基础的精准扶贫机制。

2013年11月3—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考察时,首次做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提出反对“一刀切”,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开展扶贫的工作思路,正式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方略。在随后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扶贫工作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抓住重点,不断提高精准性、有效性、持续性,切忌空喊口号,不要提好高骛远的目标。

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机制扎实推进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国家制定统一的扶贫对象识别办法。《意见》要求各省(区、市)在已有工作基础上,坚持扶贫开发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按照县为单位、规模控制、分级负责、精准识别、动态管理的原则,对每个贫困村、贫困户建档立卡,建设全国扶贫信息网络系统。专项扶贫措施要与贫困识别结果相衔接,深入分析致贫原因,逐村逐户制定帮扶措施,集中力量予以扶持,切实做到扶真贫、真扶贫,确保在规定时间内达到稳定脱贫目标。《意见》的发布,表明精准扶贫作为一项国家政策正式出台,精准扶贫包括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四个方面。新时代的扶贫工作贵在精准、重在精准,强调扶贫对象的精确瞄准。因此,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与前提,精准识别的重点以及着力点在于识别贫困户。

2014年5月12日,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统计局、共青团中央、中国残联等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的通知》,制定了《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通过对贫困户和贫困村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逐步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为科学扶贫奠定坚实基础。

2014年4月,国务院扶贫办制定《扶贫开发建档立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贫困户、贫困村识别标准、方法和程序,国务院扶贫办负责建档立卡和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方案设计系统开发、省级相关人员培训、督促检查、考核评估等工作。各省(区、市)根据国家统计局确定的分省(区、市)和分片区贫困人口规模,按照《方案》中确定的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分解和控制办法,负责将贫困人口、贫困村规模逐级向下分解到村到户,负责市县两级相关人员培训、专项督查等工作。县负责贫困户、贫困村确定,组织乡(镇)村两级做好建档立卡工作。《方案》要求在2014年10月底前完成建档立卡工作,相关数据录入电脑,联网运行,实现动态管理,每年更新。政府对精准扶贫工作模式的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工作机制等都做了详尽安排。(www.xing528.com)

2015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工作时指出,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是最艰巨的任务。扶贫开发要增强紧迫感,真抓实干,不能光喊口号,绝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要以更加明确的目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有效的行动,深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项目安排和资金使用都要提高精准度,扶到点上、根上,让贫困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贵州召开的部分省区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强调,要科学谋划“十三五”时期扶贫开发工作,确保贫困人口在2020年如期脱贫,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在这次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如何做到精准扶贫作出部署:各地都要在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第一书记)精准、脱贫成效精准上想办法、出实招、见真效。要坚持因人因地施策,因贫困原因施策,因贫困类型施策,区别不同情况,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不搞大水漫灌、走马观花、大而化之。要因地制宜研究实施“四个一批”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即通过扶持生产和就业发展一批,通过移民搬迁安置一批,通过低保政策兜底一批,通过医疗救助扶持一批,实现贫困人口精准脱贫。[4]

2015年11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要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确保把真正的贫困人口弄清楚,把贫困人口、贫困程度、致贫原因等搞清楚,以便做到因户施策、因人施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