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总部经济发展探究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总部经济发展探究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于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而言,其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显然就是其“总部”或“首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其散布于全球的分支机构等就是其“肢干”。在当前我国面临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从价值链视角发展总部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总部经济发展是以价值链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也有效推动了总部经济发展。这些充分表明,这一时期新加坡总部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基于全球价值链视角的总部经济发展探究

总部经济(Headquarters Economy)是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分工布局调整情况下萌生的一种新型经济形态,是一种城市经济的发展模式,借此可以有效提升城市功能和产业基础。从价值链分工角度看,总部经济形态处于产业价值链高端,其主要特点是附加值高、效益好。对于大企业尤其是跨国公司而言,其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环节显然就是其“总部”或“首脑”,其重要性自然不言而喻,而其散布于全球的分支机构等就是其“肢干”。“总部”或“首脑”的布局对大企业集团、布局地等的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在当前我国面临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研究如何从价值链视角发展总部经济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

(一)总部经济相关概念阐释

目前理论界、学术界对什么是“总部经济”众说纷纭。在国内,蔡来兴最先提“总部经济”概念,在“总部经济”概念界定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某区域的中心城市由于特有的资源优势吸引企业将总部在该区域集群布局,将生产制造基地布局在具有比较优势的其他地区,从而使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实现最优空间亲合,以及由此对该区域经济发展产生重要影响的一种经济形态。其表现形式类似于克鲁格曼于年提出的核心边缘的关系(Core―periphery,简称为CP关系)。有关“总部经济”的概念界定虽然尚不确切和统一。笔者认为,概念中要义主要应包括“承载地的良好环境和条件”“企业价值链的全球分工”“比较优势”“成本优势和价效益最大化”等。从概念考察,其概念首先反映这些企业有将决策总部等高端环节与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进行空间分离的需要;待这些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基于进一步的成本—收益考量,将其内部分工通过“脑体分离”外部化为区域间或城市间的分工、合作,企业居于“主动选择”方,而承载城市处于“被动承载”方。

总部经济发展是以价值链分工理论为理论基础。在发展路径上,总部经济的发展是按照“城市的发展—企业的分工—企业的集聚”三个逻辑顺序进行演进而生产的。“微笑曲线”理论和全球价值链理论认为,不同的价值链治理模式会对集群中企业的升级产生不同的影响,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代工企业升级的路径与效果。所以,发展总部经济既是大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后为实现产业、城市功能提升的战略选择,也是大企业集团、总部承载城市、生产加工基地等承接区域等实现多方共赢的必然选择。

(二)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实践及经验

众所周知,新加坡面积很小、人口也不多,如今的新加坡已从过去的小渔村、转运场,俨然转变为跨国公司各类总部聚集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并成为各国发展总部经济的典范。很多跨国公司都把新加坡作为进军东南亚的“总部基地”,进而实施其海外扩张战略。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成功实践。

酝酿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从地理位置上看,新加坡位于亚洲大陆的最南端,自20世纪60年代起,就成为远东最重要的交通枢纽,有利的自然条件和区位优势为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这一时期,许多跨国公司就把位处价值链低端的装配等环节向成本相对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借此契机新加坡主动承接,加快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使得新加坡的制造业得以迅速发展并快速实现工业化。到20世纪70年代末,新加坡“生产基地”“制造基地”的地位基本奠定,在此过程中新加坡逐步推进产业优化升级;而且跨国公司云集,为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奠定良好基础。

形成阶段:20世纪80年代。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决心要把新加坡建设成为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聚集地,大力推进附加值高的制造业、金融业等行业发展,以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为新加坡最终发展总部经济具有战略性的意义。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新加坡的金融服务业得到较大发展。高附加值行业的发展也有效推动了总部经济发展。这些跨国公司把总部设立在新加坡主要基于以下两点考量:其一,为了在高速发展的新加坡谋求市场机会;其二,是通过把地区总部设在新加坡,面向全亚洲经济,从而进一步拓展、控制亚洲市场。这一时期,新加坡基本形成了总部经济框架

快速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此期间,新加坡跻身成为亚洲新兴工业国了。随着金融服务等行业的高速发展,这些行业占新加坡的比重也逐年上升。新加坡也被定位为东南亚的金融中心、贸易中心和运输中心等。许多著名金融机构都有区域总部设在新加坡。这段时期,就有两三百家跨国公司和多家外国金融机构在新加坡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此外,还有多个国际型研发中心在新加坡设立。这些充分表明,这一时期新加坡总部经济得到了高速发展。

发展新阶段:21世纪以来。基础设施优越、社会政治稳定、犯罪率低等因素使新加坡成为全球安居乐业的首选;税制简单、税率优惠等使把总部选择在新加坡的公司享有税务优势;新加坡还为企业提供知识产权保障和完善的金融体制等。此外,新加坡还是拥有标准普尔信贷评级的极少数国家之一。这些令他国难以比拟的优越条件使其成为当之无愧的全球跨国公司总部聚集地之一。21世纪以来,新加坡一方面还吸引着越来越多跨国公司在此设立总部,即便已经进驻新加坡的跨国公司总部也正努力开展附加值更高的业务,这也标志着新加坡的总部经济发展进入更高层次。

2.新加坡发展总部经济的经验和借鉴

纵观新加坡总部经济发展史,在新加坡已然成为东南亚重要的“制造基地”之后,面临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之时,总部经济的模式正契合了新加坡经济转型的方向,有力助推了新加坡从“制造基地”到“总部基地”的蜕变,新加坡的总部经济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发展模式。

一是定位准确,制定目标。新加坡坚持以世界的眼光来谋篇布局,把自身的发展同亚洲发展密切地关联,并将自己定位成境外跨国公司通向亚洲的一个枢纽,而在成为产业经济体系东西方联结的桥梁和纽带中进行准确定位。在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就好比是一张网,而新加坡这个枢纽可以成为东南亚经济的中心,随着中国经济和印度经济的起飞,有机会延伸为世界与这两个巨大经济体的桥梁。这一定位对新加坡总部经济的成功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也是新加坡转型发展历程中最成功的经验。为吸引跨国公司来新加坡建立总部,新加坡的思路是,先鼓励跨国公司在新加坡从事制造生产以外的工作,接着再吸引相对独立的服务项目,逐步推进,因势利导;并于1986 年趁势推出了“总部计划”,旨在鼓励全球的企业、机构在新加坡设立区域总部等。在设立条件上,不论规模、不分地区、不分行业,均可申请。新加坡“总部计划”的推出为其营造“总部生态环境”做出了贡献,有力助推了新加坡总部经济的快速发展。(www.xing528.com)

二是目标明确,政策激励。在确定发展总部经济的目标后,新加坡为了更好、更快地向这个目标迈进。在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方面,新加坡很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和措施激励。新加坡政府根据企业总部规模、类别等不同,适时采取各种针对性强的优惠措施,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助推总部经济发展。比如,为保持、加强自身对外贸易方面的竞争优势,新加坡推出《特准国际贸易计划》,以此吸引跨国公司来开设类似办事处的机构,以促进贸易发展。再比如,商业总部计划,其目的是奖励、协助在新加坡注册的公司或企业。

三是承接转移,优化升级。20世纪60年代,新加坡主动承接一些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借此推动国内经济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新加坡还注重学习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技术和企业家精神等。此时,虽然新加坡还只是“制造基地”,但发展总部经济所需要的环境和文化已在熏陶中逐步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中国实施改革开放后对吸引外资的竞争,新加坡借机前瞻世界新兴产业,推动产业转移和结构优化升级。当时,新加坡展开了被其称为“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产业运动,当工资低廉的竞争者进场时,他们的重点就是要引进高附加值的投资。并于1963年推出了一项高薪政策,希望通过给工人加薪使用工成本上升以迫使劳动密集型产业“腾笼换鸟”,鼓励发展技术含量高的产业。但因恰逢世界经济滑坡使新加坡经济出现衰退。随后,新加坡引入了弹性工资机制,认为在给工人加薪前应先把技术提高。20世纪80年代以后,新加坡把制造业、服务业定位为国家发展的两大动力。新加坡继续重视制造业的发展以避免国内产业出现空洞化,并使制造业产值占比维持在1/4左右,但不断着眼世界战略新兴产业,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新加坡由“制造基地”向“总部基地”迈进中,一方面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其总部经济发展环境,吸引世界跨国公司总部迅速向该国集聚,另一方面本国生产成本的提高也促使制造基地陆续外迁,通过“腾笼换鸟”,从而为总部基地的发展提供空间。新加坡非常注重开辟有前途的行业领域,对有前途的新兴产业总是不遗余力。比如,清洁能源产业也是新加坡的重点产业之一,如今,新加坡的环境已令人羡慕不已,而饱受雾霾之困的我们,除了受点启发外,关键还是需要观念和决心。

四是吸引人才,高效运转。“新加坡什么资源都有,除了人。”这是新加坡对人才的渴求及危机感的生动体现。正是这种危机感,为新加坡能够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为如今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提供了生动的注脚;正是这种危机感,促使新加坡的各界精英们才能保持紧迫的发展意识;也正是这种危机感,使新加坡能在面对竞争、挑战时能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很多人都说,新加坡是高薪养廉,其实不然,新加坡政府实行官员高薪制的主要目的不是用来养廉的,而是为了吸引人才。新加坡政府实行的是精英人才战略,这种战略一方面造就了新加坡政府的高效和廉政,另一方面也增加跨国公司到新加坡投资的信任度以及顺应跨国公司对政府效率和市场公平的要求。

(三)价值链视角下我国发展总部经济的理论思考

一个国家或地区只要愿意将自己融入全球化竞争之中,愿意分享外来各种先进理念和行为刺激的收益,就必须以开放心态,迎接、支持和推动这种具有超越国际意义的新经济形态的发展。据研究表明,未来几年是中国吸引跨国公司总部入驻的重要时期。目前,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各地区、各城市推动转型发展的重点选择。为使总部经济在我国健康快速发展,提出如下理论思考:

一是科学规划,避免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随着“总部经济”经济形态的提出和发展,发展总部经济已成为我国一些中心城市提升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的发展战略和目标。为何总部经济这种新型业态会受到如此热捧呢?其一,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存在的问题与日益凸显,在当前谋求发展方式转变的背景下,我国经济贸易正寻求新的发展动力,总部经济这种经济形态契合了当前我国各区域、城市间分工、合作共谋发展的新要求。其二,总部经济为大城市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了机遇。企业总部与生产加工等低端环节在空间上不断分离,这是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资源配置的一种新方式、新动向;这种现象对企业、总部经济承载城市及生产制造等承接区域等都会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我国各地对总部资源的争夺日益激烈,竞相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我们知道,市场经济条件下适度、平等的竞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在总部经济的发展规划上,我国各级政府要从整体、全局上着眼,通盘考虑、统一规划,避免各区域间、城市间无序竞争并造成资源浪费;也避免我国的“总部经济”发展陷入了以盲目攀比、不当竞争为主要特征的“凡勃伦怪圈”。“凡勃伦怪圈”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凡勃伦所注意并总结出来的消费现象,其意即消费者所购买的高价商品目的不仅是为了获得物质享受,其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获得心理满足,是一种“炫耀性消费”的行为,这显然不是我们发展的初衷和目的。

二是合理定位,防止功能错位或同质化。之所以说总部经济是高端经济的经济形态,主要是表现在它是产业高端(产业链条中研发、营销等附加值高的环节)、高端产业(资本、技术密集型等产业)和企业高端(企业决策总部、研发总部等各种总部)聚集的结果。根据纽约香港、新加坡等国际著名城市总部经济的发展经验,总部经济发展需要经过四个阶段:在第一阶段,通过城市的兴起,城市集聚了一定的人口、知名度,奠定了基础设施、产业基础等;在第二阶段,通过发展制造业为主导的产业,进一步夯实产业基础,逐步形成“制造基地”;在第三阶段,主导产业基本形成,产业集群初步形成,产业优化升级等问题逐渐凸显;在第四阶段,企业在空间上将生产制造等低端基地与决策、研发等高端总部分离到各具比较优势的区域,进而实现价值链高低端环节与不同区域不同资源的空间最佳耦合,促成总部经济的形成。发展总部经济的一般路径如图所示:

图3 总部经济发展的一般路径

目标的定位对于总部经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比如美国各大城市在发展总部经济时都有比较清晰的城市定位,比如,硅谷主要是电子科技企业总部聚集地,纽约主要是金融、保险等企业总部聚集地等。而这种行业总部集聚的格局目前在我国总部经济的发展中还没形成,目前我国各大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还主要表现在总部基地硬件建设方面。在功能定位上,还大都停留在“来者不拒、多多益善”的阶段,还没有根据各区域或城市的产业基础、比较优势,在承接目标上进行匹配定位。通过总部经济的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使企业的价值链各环节与区域的资源优势实现最优空间融合,实现多方共赢,也变水平的恶性竞争为垂直价值链上的分工合作,也规避了目标定位上的同质化现象。

三是优化夯实软硬环境,营造“催生”环境。总部经济是一种占据价值链高端的经济形态,完善的城市功能和良好的产业基础是总部经济的两个重要形成基础。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提出了核心外围理论。顾名思义,核心即区域或城市中中央商务区等增长推动中心,而外围即核心的周围或边缘区域。各种优势资源不断被吸引到核心区,那么核心区的劣势资源也自然被排斥到外围。核心外围效应即总部经济发展的条件。在这种极化效应影响下,各大公司集团纷纷将“总部”迁至此,以致形成“总部基地”,催生“总部经济”。对产业发展而言,只有产业发展到价值链条相对独立化、产业内部分工细致化阶段后,此时产业内部也出现了高端、低端等层级之分,也会产生向区域外寻求发展空间的要求,总部经济才会应运产生。比如纽约主导产业也经历了由过去“服装制造中心”到现在的“服装设计”的蜕变等。城市功能则是总部经济的另一重要形成基础。支撑总部经济这样的高端经济,还需要有完备的城市功能。产业基础和城市功能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催生总部经济。

四是适度释放政策红利,实施政策激励。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既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也要加强改善政府职能,政府应对自身职能进行改善和定位,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显然,政府不能也不应是总部经济发展的主导者和直接干预者,但政府应充当好发展规划的制定者、商务环境的改善者、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及监管者,等等,“引导”而不“主导”,“补位”但不“缺位”。新加坡政府的精简高效与廉政务实是闻名遐迩,我国可借鉴新加坡的有益经验和做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一方面,精简程序,减少环节、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打破区域保护主义,从而为跨国公司总部的入驻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精简政府机构,树立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加强制度环境建设,优化税收、金融、法律等环境。此外,还要釆取积极有效的激励措施吸引企业总部入驻,通过释放政策红利实施政策激励,如实施优惠和奖励政策、营造宽松自由的营商环境及成立专门招商服务机构为总部免费办理入驻手续等,以推动总部经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