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贸转型发展中观念与体制的挑战

外贸转型发展中观念与体制的挑战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转变发展观念指明了方向,进而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被确立为强国战略,这种战略又被简单地理解为追求跨越式发展,谋求速度增长、总量扩张,而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即为粗放型增长,并形成了目前相对粗放的产业结构。

在传统政绩观的主导下,对转变外贸发展方式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影响并主导着经济决策和资源配置,谋求发展则简单地异化为单纯谋求增长速度,盲目追求粗放型增长方式,为了实现快速增长,不惜牺牲资源和环境。转变发展方式,首先要转变发展理念。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转变发展观念指明了方向,进而为中国未来发展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一个旧体制的完全退出和一个新体制的建立和健全,是一个渐进的、矛盾的过程。与集约型发展相对应的新体制是在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基础上逐步转轨建立的,必然受到传统旧体制的羁绊和制约。特别是在传统政绩观影响下,各级政府还热衷于以发展速度衡量政绩高低,以行政干预替代市场调节,那么,阻碍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因素将表现得更为突出。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表明,在工业化初期和中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本积累(包括利用外资),依赖于劳动投入和自然资源投入,这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技术经济基础,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较低,其附加值自然就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被确立为强国战略,这种战略又被简单地理解为追求跨越式发展,谋求速度增长、总量扩张,而最有效的实现路径即为粗放型增长,并形成了目前相对粗放的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要对目前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而产业结构调整必然要经受刚性约束和渐进过程的。从经济发展规律看,外贸转型发展是个渐进过程。一般来讲,一国外贸的规模和结构基本是由该国所处的经济技术发展水平决定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条件下,为尽快建立起产业的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大量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短缺的资源、资金等,鼓励承接发达国家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形成了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国际分工格局,也实现了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但目前产业结构、技术结构亟须提升,新的比较优势的建立客观上需要一个过程。由于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缓慢,使得依赖于国内基础产业支撑并同国内制造业、原材料工业和服务业有着多方面联系的外贸发展方式同样进展缓慢。(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