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学者对于贸易与环境问题的研究开展得比国外晚,但近年来发展得很快。叶汝求(2001)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角度系统地分析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问题,提出了我国应当制定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战略,建立有效的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机制,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外贸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健全相关的决策和管理机制,充分利用国际贸易协定和国际环境协定中的对我国有利的条款,促进我国对外贸易的可持续发展。
兰天(2004)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基础上,将环境作为一种要素引入国际贸易理论,从而构建了贸易与跨国界环境污染的理论分析框架。并在此基础上对部分国家的贸易与环境污染之间的关系和我国贸易对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该研究认为自由贸易确实引致了环境污染,尤其是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自由贸易的规模效应和结构效应均是负的,即使是发达国家,其负的规模效应远远大于正的结构效应,最终总效应仍是负的。针对我国的分析表明对外贸易导致的环境污染呈现出先强后弱的趋势。
傅京燕(2005)认为,在开放经济中,环境政策可以明显地影响贸易模式和资本流动。因此决策者在制定环境政策时,必须考虑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而且应当优先使用市场型环境政策以降低政策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政府应避免采用贸易工具来处理跨国界环境污染,这些措施只会带来国家之间新的贸易扭曲,而对解决跨国界的环境污染问题帮助不大。
程名望等(2005)认为,环境和贸易之间相互影响,因此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复杂的,一个领域的政策会持续不断地影响到另外一个领域。如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没有充分考虑到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人为地“割裂”二者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实现帕累托最优。因此,在制定贸易政策时,应该将环境成本内部化到贸易成本中去,使产品的实际价值得到真实的反映,同时也能获得治理环境污染的资金来源,只有这样才能协调二者之间的关系。
莫莎(2006)从国际合作的角度研究了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对世界贸易组织和区域经济组织欧盟和北美自由贸易区协调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现阶段区域经济组织在协调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问题上比世界贸易组织更有效。
赵立华(2006)指出,伴随经济全球化,引起全世界关注的重要议题之一就是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冲突,世界贸易组织今后的职责是更多地兼顾自由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要坚持自由贸易的原则,另一方面世界贸易组织也要充分发挥其在国际贸易过程中的争端解决机制的司法作用和在与贸易相关的国际环境立法中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处理好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协调发展。(www.xing528.com)
王军(2004)综述了现阶段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研究并指出,如果想有效地抑制某些国家在国际环境合作中所采取的“搭便车”行为,必须使参与国际环境合作的成员国彼此之间成为贸易伙伴。
岳树梅(2006)认为,只有采取完善的、有效的经济和法律相关措施,才能使我国目前的对外贸易与环境保护体制与世界贸易组织的基本原则相衔接,才能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实现自由贸易与环境保护的“双赢”目标。
国内有关的实证研究多采用我国的相关数据,运用不同的方法对ACT模型进行估计。例如张连众等(2003),罗塑(2007),陈红蕾和陈秋峰(2009),庄惠明、赵春明和郑伟腾(2009)分别考察自由贸易对我国部分环境指标的影响。结果显示,规模效应确实加剧了我国环境的恶化,结构效应的影响不确定,而技术效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环境污染,但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都认为自由贸易对我国环境质量的改善是有利的。彭水军等(2006)采用了内生经济增长模型研究了我国经济贸易对环境的影响,结果与上述结论基本相同。
朱启荣(2007),何正霞和许士春等(2009)针对我国的相关研究则发现外贸出口额是污染排放的关键原因。王进明和胡欣把环境与贸易关联起来进行博弈,对假定条件进行了扩展,强调关联对环境问题的解决和国际贸易争端的解决都是有利的。
张友国(2009)的研究首先构建了1987—2002年的可比价格投入产出表,在该表的基础上计算了我国对外贸易对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硫排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研究的时间范围内,出口含能量和出口含硫量迅速增长,而且增长速度快于相应的进口含污量增速,同时能源和二氧化硫的贸易条件也明显恶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