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显著较高的储蓄率
由索洛(1957)、丹尼森(1962)等人的开创性工作建立的现代增长账户分析试图将产出增长分解为投入(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增长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两个部分,以分别确定每一部分及其组成部分对总的增长的相对贡献。从增长账户的角度看,日本的异常迅速的增长是由于异常迅速的资本增长(资本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增长。这样,增长账户分析提供的解释是:日本的成功主要是由于显著超过发达国家的资本积累与生产率增长,特别是异常迅速的资本增长,是由于日本显著较高的储蓄率。日本在二战后从发达国家引进了大量先进技术。然而,这种引进不是无代价的,而是用出口偿付的,并且,引进技术不是自动地推动经济的加速增长,而是通过日本国内的市场竞争与设备投资发挥作用的。因此,日本战后经济的加速增长,可以归结为由开放推动的增长。日本高比例的设备投资,也体现了日本技术的进步。依赖这样的投资,日本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多样化顺利进展,从而为之后日本经济的正规增长铺平了道路。
表3 日本国民生产总值GNP增速及与其对应年份民间设备投资情况(1955―1960)
资料来源:日本经济企画厅,《国民所得统计年报》,1970年版,第86页。
2.积极引进、消化、创新先进技术
日本在战后振兴经济的初期,日本人已普遍意识到,其当时最大的问题是生产效率不高,由于国民对“科学的事物”满怀热忱,经营管理技术在国民中有广泛、深刻的影响力。因此,日本积极从欧美引进新技术,并全力开展以引进新技术为中心的民间设备投资。在日本,技术引进不是移植;工人与质量也没有截然不同的分界线和区别,工人在实践中积累的革新技术也可被釆纳和推广。生产发展了,再有欧美经济的长期繁荣作基础和保证,日本出口以显著高于世界贸易平均增长率的速度连续增长,进而促进经济的发展。努力引进、积极消化、吸收创新外国的先进设备和尖端技术,从而增强了日本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政府、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劳资双方协调政策;建立在终身雇佣制基础上的质量控制小组及全面质量管理,进而在改进产品质量和提高经济效益上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日本经济能够得以快速恢复发展的原因在于,在经济活动中扮演主要角色的政府、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迄今为止保持了良好的协作关系。日本的政府、经营者、劳动者三者之间保持了良好的、协调的合作关系,从而助推了日本经济的发展。通常把这种以三者之间的合作关系为前提而实施的日本独特的经济政策称之为日本型经济政策。日本的工会组织能认识到,无视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工资只能加速通货膨胀和导致实际上的工资下降。对要求提高工资保持谨慎。日本企业方面也能充分照顾到工会组织在要求提高工资问题上的理性和克制,即便在经济不景气时也能釆取措施尽量少解雇工人。从而使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了相互依赖的、和谐的关系。政府也能在维持劳资双方的协作关系中进行必要的、有效的调解。
4.产业中的教育培训
日本产业注重在实践中培养技能或人才,“干中学”“学中干”的在岗培训方式,即“在职训练”(On the Job―Training,一般简称OJT)。这种在岗培训方式在日本企业内的教育培训制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这种制度要求进入公司后的从业人员一边从事实际工作,一边根据“工作本身就是最好的训练”这种实际操作方式,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以“积累经验”。这种在岗墙训方式同企业内的内部提升制度相配合,为许多企业培养了工龄长、有高度判断能力的熟练工人和工程技术人才。内部提升制度,无论从劳动者的劳动热情、还是领班者的领导能力看,如与对技能的公正评价相配合,都不失为有极强的经济性的方式。不仅如此,如果学习技能的顺序和方式能够有机地配合,还具有节约长期学习费用(时间和金钱的支出)的优点。另外,每个岗位都有该岗位固有的技能,所以训练越是个别、具体地进行,学习的人受到的激励也越强烈。虽然这种培训方式在欧美国家的企业里或多或少也可看到,但其形式和习惯做法在日本的大型企业里却是最为稳定的。OJT与内部提升、长期连续工作相结合,已成为日本人才资源开发体制的主要支柱。
5.以“赶超欧美”为目标
战后,赶上和超过欧美发达国家再次成为日本国民的课题。特别是二战后,日本人表现了积极推进现代化的强烈愿望,急速推进了现代化进程,并以超速强大起来的美国为榜样。对当时的日本而言,现代化成为西欧化的同义语。同时日本积极引进了西欧的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等等。只有富国强兵才是日本独立和安全的唯一道路,成为全体国民的统一意志。在经济制度方面,日本吸收采用了美国的自由竞争原理。由于日本的现代化起程较欧美各国为晚,因而如何赶上和超越,特别是在经济方面怎样尽快地实现现代化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方面,日本的政府、企业和劳动者取得了一致的认识。这种共同认识超越了三者之间的利害冲突,成为日本型经济政策得以成功的重要原因。
6.日本人特有的勤奋的秉性
根据文明批评家山本七平在其著作《日本的资本主义精神》中写道,日本人勤奋精神的源泉可以追溯到江户时代的铃木正三和石田梅岩那里,尤其是石田梅岩的“心学”,被作为当时“商人的学问”传播开来,其影响波及了除京都、大阪、江户等大城市之外更广泛的地区,后来一直渗透到他的第二代、第三代时的武士、君主社会。石田梅岩的思想之所以能够迅速得到普及,是由于把职业视作天职、靠节俭和勤劳而创造利润的实践主义哲学思想已被当时的人们广泛接受的结果。节俭、勤劳的精神创造了利润,利用其再投资又创造出更大的利润。这样无限循环下去,便促成其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二战后,在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背后,保持了称为世界第一的高储蓄率,正是节俭精神的结果。勤奋地工作对于经济发展来说必不可少,努力工作终有报应的思想,成为政府机关工作人员、经营者及劳动者共有的勤劳观。(www.xing528.com)
7.“数量经济”向“质量经济”的转变
日本战后追求经济规模的扩大成为日本政府、国民和企业的共同目标。而短期内快速增加国民生产总值最有效的做法就是积极发展重工业,为此,必然要积极引进欧美先进技术,大规模发展生产;生产出来的产品因国内人均消费水平有限而需通过激励出口。因此,这一时期日本的经济成长方式,被称为“出口、设备投资主导型”发展方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两次石油危机戏剧性地导致了日本经济的一系列新变化,这些变化可以说是日本经济已完成其飞跃发展,进入成熟阶段的反映。石油危机前,日本经济所追求的主要目标是经济规模的扩大,这个目标在第二次石油危机发生前后已基本实现,此前日本经济社会的各种特征统称为“数量经济”。石油危机之后,日本经济开始探索新的发展道路,而这种新经济社会的特征则被称为“质量经济”,其分水岭则是两次石油危机。其主要变化为:1955年以来,日本产业结构一直处于向高级化和合理化发展的双通道中。具体表现就是第一产业产值和就业所占比重持续下降,而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对日本经济发展起到了相应的促进作用。
表4 石油危机前后日本经济的主要变化
资料来源:根据日本经济新闻社编、王革凡等译《东洋奇迹——日本经济奥秘剖析》(经济日报出版社,1993)中相关资料整理。
8.从重视出口到重视进口
日本的对外贸易正从石油危机前的重视出口转向更为重视进口。当然,“重视进口”并不是忽视出口的重要性,只是相对而言。石油危机发生前,日本对外贸易的基本姿态表现为扩大出口,抑制进口。战后日本的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美国的援助及欧美各国主动开放自己的市场,因而日本得以扩大出口、发展经济。而石油危机后,欧美经济呈现停滞趋势,日本要想扩大出口则必须同时开放国内市场以扩大进口已是必然趋势。因为彼时日本出口的急剧增长已造成进口国的萧条,已为世界舆论所诟病,有人责难日本迟迟不开放其国内市场反而增强出口态势的做法是现代重商主义。种种因素也迫使日本的贸易政策由石油危机前的“出口主导型”转向“内需主导型”。
9.对“小政府”的期待
就行政指导与高速增长的关系来说,行政指导是以企业对增长的洋溢热情为前提,其任务多着眼于调整或抑制竞争。因此,不能认为行政指导本身直接带来了增长。它完全是事后的调整手段,可以说,其作用的方向不是使企业的生产和投资同它的计划相比有所增加,而是使之减少。虽然调整后增长得以顺利进行,但行政指导往往倾向于尊重最终实绩,因而行政指导的存在势必加剧旨在创造实绩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就此而论也不能认为行政指导是经济增长的引擎。但不可否认,在激起企业增长的热情方面,通过政府行政指导所制定的规划或计划无疑起到了积极的、重要的作用。石油危机大大降低了经济增长率,税收难以增长,而开支日益扩大。人们开始对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议论纷纷,开始呼吁对政府机构进行精简。
10.注重经济计划的目的
1960年12月,池田内阁所提出的《收入倍增计划》,在其开头部分宣布:这一计划的终极目的,在于明显地提高国民生活水平和朝着完全就业的方向迈进。为此,必须追求经济稳定增长的极大化。追求经济增长是1955—1973年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政策的重要政策目的。池田首相的智囊下村治一人,他坚决地倡导发展论,他论证道,只要创造出充分的有效需求,日本经济便可以以10%上的年增长率增长。他认为,体现了日本技术革新的民间设备投资的增加加上日本人的技术能力,将使日本经济进入勃兴时期,10年之间漫说实际收入增加1倍,即使更多些,也完全可能实现。实践证明,日本经济增长果然像下村治所预言的那样。池田内阁借助于国民追求物质福利的欲望,促成了经济的高速增长。虽然说,经济高速增长并非是政府通过制定计划,加以实施就可实现的,还要受到国内外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不过,从历史实践看,政策制定的经济政策对经济目标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让我们回顾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的经济计划及其实现情况:经济政策为资源配置提供了导向,也为高速增长奠定了基础。政府对产业的介入往往也在实现增长的名义下合理化。高速增长的实现在某种程度上顺应了这些预期。
表5 日本主要经济计划及其实施情况(1955―1973)
资料来源:(日)安场保吉等编《高速增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7,第226页;日本经济企画厅综合计划局计划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