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与以往正式文件报告中沿用多年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提法相比,十八大的新提法将发展目标明确定位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发展目标的主流选择。

全面提高开放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实行对外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但与以往正式文件报告中沿用多年的“扩大对外开放”的提法相比,十八大的新提法将发展目标明确定位为提升中国在国际经济分工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做出重大战略部署,指出:“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开放型经济,顾名思义,是与封闭型经济相对应的一种经济模式。在开放型经济中,商品、资本、服务等要素可以超越国界或区域自由流动,使各类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最优配置以达到效率和效益最大化。开放型经济侧重强调一国的国内市场要和国际市场紧密联系,在最大程度上参与国际分工,同时在国际分工中充分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以发挥更大的作用。从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发展实践看,是否成为开放型经济与一国经济发展水平、市场化程度等呈正相关。

在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发展目标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与外向型经济最大的不同点是:开放型经济倡导商品、资源等双向自由流动,出口、进口并重,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兼顾,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而外向型经济则一般强调以出口导向为主。外向型经济中,一国处于被动地接受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低端;在开放型经济中,一国处于主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的相对高端。2013年4月,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中国将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上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中国的大门将继续对各国投资者开放,希望外国的大门也对中国投资者进一步敞开。”同时,“各国要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共同优化全球经济资源配置,完善全球产业布局建设利益共享的全球价值链,培育普惠各方的全球大市场,实现互利共赢的发展。”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入,国际经济往来日益密切,对外贸易在彰显其对经济发展重要性的同时,也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由于资源的稀缺性和不均衡性,全球资源争夺局势日益紧张,愈演愈烈,各主要经济体都通过实施资源全球化战略来实现本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20世纪的一百年,不足世界人口15%的发达国家依靠消耗全球60%的能源和50%的矿产资源实现了工业化。进入新世纪,全球另外85%的人口将有相当一部分陆续进入实现工业化的阶段。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硬约束日益加剧,这是新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在这样的背景下,发达国家更加注重发展占据价值链高端的产业,而将位处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等转移到生产成本相对低廉的国家或地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国不加快外贸转型发展,将不可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不可能占据国际产业链的高端,不仅面临着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越来越大的可能,同时还面临着新兴工业化国家的严峻挑战。因此,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外贸转型发展,也是实现世界经济和谐发展、创造有利国际环境的客观要求。

世界经济发展史表明,任何国家或地区,必须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参与国际经济交往,在更深的层次上融入国际竞争,才有可能充分利用世界现有的资源来加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前的十多年里中国,生产停滞不前,甚至倒退,使我国国民经济濒临崩溃的边缘,我国的对外贸易也受到很大的影响,经历了“停滞下降—较快发展—趋向回落”这样极不稳定的曲折过程。1976―1978年间是中国一个重要的历史转折期——中国对外开放正处于酝酿和起步阶段,尤其是1978年被称作是“中国外贸活动的一个活跃的春天”。在这一过渡时期,国家面临着三条发展道路:一条是“老路”,继续“以阶级斗争为纲”;一条是“邪路”,盲目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制度;一条是“新路”,是一条既不同于苏联模式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的快速发展的中国道路。走“老路”只会使中国更加贫穷;走“邪路”只会使中国陷入动乱的深渊;走“新路”虽然艰难,但是最有前途。更重要的是,国人对国际贸易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比如由过去全盘否定和批判国际贸易的比较优势理论,转变为认识到这一理论含有科学因素;由过去片面强调“自力更生”,把对外贸易归结为“调剂余缺”,转变为意识到国际分工是对外贸易更为重要的基础,从而对对外贸易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了全新的认识。从国际形势看,二战后,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使许多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发展显著。尤其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科技成果的广泛应用使物质生产部门面貌焕然一新。迅速出现的新产品或生产部门引起新的国际分工,其特点是:发展快、变化大。随着国际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世界市场急剧扩大,国际贸易和国际技术交流异常活跃;一些国家实施以“出口导向”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的国家经济增长迅速,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对外贸易是我国参与国际分工与交换的基本形式,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外贸依存度”及“开放度”是反映一国或地区对外贸易对经济引擎作用的重要指标。

“外贸依存度”其表达式如下:外贸依存度=一国或地区年出口贸易额/国内生产总值,外贸依存度越大,表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大;反之,则表明该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对出口贸易的依赖程度越小。

“开放度”其表达式如下:开放度=(出口额+进口额)/GDP,一般而言,开放度的判断标准是:完全内向型经济(开放度<5%);基本内向型经济(5%<开放度<10%);基本外向型经济(10%<开放度<20%);完全外向型经济(20%<开放度)。(www.xing528.com)

从经济理论和实践上看,生产的社会化要求各国一定要在利益最大化愿望的基础上,积极对外开放,全面吸引外国资金,引进先进技术、科学知识和管理经验,全面进入国际市场,参加国际分工,并按国际惯例办事,使国内外的要素投入、经济产出双向流动,国内外市场能够更好地对接、融合,经济才能发展。对外开放以来,我国从国情国力出发,立足自身优势,扬长避短,利用比较优势,积极承接国际产业转移,主动参与经济全球化,以硬实力提升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推动实现由贸易小国向贸易大国的转变,实现了由小到大的历史性跨越,逐步确立并巩固我国的贸易大国地位。

经过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贸易大国的角色使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地位显著提升,我国从国际经贸规则的“旁观者”到“遵守者”再到“参与制定者”,在国际经济协调和规则制定中的话语权得到了明显增强,在多边贸易体制中发挥的积极作用越来越大,在世界贸易组织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在出口贸易方面,中国利用在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出口物美价廉的商品,使其他国家得到实惠。随着对外贸易日益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随之而来的贸易摩擦和冲突也日益增多。在避免和解决贸易摩擦方面,中国本着顾全大局、负责任的态度,在应对贸易摩擦上日渐成熟。在进口贸易方面,中国进口需求旺盛,为世界各国和地区提供了大量的出口机会,并创造了大量就业。中国还大力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在“引进来”的同时,积极稳妥“走出去”。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选择以中国作为加工、组装和出口基地。中国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引进国外资本和技术。引进外资的历程也经历了最初强调引进外资的数量,到逐步提高外资质量和水平、优化外资结构的变化。

同时,中国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积极发展对外投资,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中国作为世界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对外贸易是各国政治、外交和发展战略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已经同世界上多个国家建立和发展了贸易关系。通过对外贸易改善和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国内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扩大了相互交往,促进了经贸合作。中国不仅与大部分国家都有经济贸易往来,而且能在同样的平台上,用同样的标准探讨规则、制定规则。一般而言,一国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于开放型经济。在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发展开放型经济已成为各国的主流选择。开放型经济与传统的外向型经济的不同在于:外向型经济以出口导向为主,开放型经济则以降低关税壁垒和提高资本自由流动程度为主。在开放型经济中,出口与进口,基本不存在孰重孰轻的问题,关键在于发挥比较优势;既吸引外资,也对外投资,对资本流动限制较少。它更加强调一国经济的市场化程度,强调政府较少地干预经济活动,在制度上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机遇,扩大开放,以开放促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外向带动的经济发展模式。在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引擎”说及一些国家与地区由于鼓励外贸出口而使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影响和带动下,中国事实上已经采纳和推行了“出口导向”战略。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同时,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促进对外开放,进而使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得以确立,并与国际接轨。因此,对外贸易为我国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做出了贡献。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发展经济急需大量外汇、资金,需要学习和掌握国外企业管理经验,以尽快提高企业竞争力。几经摸索和比较,中国吸收各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和教训,确立了开放式加外向型发展战略,核心内容由开放政策、积极吸引外资政策、出口导向政策以及加工贸易政策构成。中国政府制定了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颁布利用外资法律法规等诸项政策。此后,中国利用外资,发展外贸,带动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强化。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收获了巨大的开放红利,我们抓住了三次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有力地带动了综合国力、经济实力的显著提高,成为参与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获益最多的国家之一。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我国主动承接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以轻纺产品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历史机遇,促进了相关产业的振兴,实现了我国产业结构的第一次优化升级;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再次抓住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推动机电产业快速发展并使其逐步取代纺织品成为我国第一大类出口产品,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进入世纪之交,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我国的投资软硬环境也得到显著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生产制造环节开始大规模向我国转移、集聚。据资料统计,我国高新技术出口已从1999年的247.6亿美元跃升至2012年的6012亿美元。我国通过承接三次国际产业转移,促使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三次重大跨越:第一次是从改革开放前以农副产品为主向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轻纺产品为主转变;第二次是到90年代中后期向机电产品为主迈进;第三次是进入21世纪以来进一步向以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品为主方向前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国际化的背景下,外向型经济作为一种经济体系或经济模式,具有独特的内涵和本质,它对各国的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与应用价值。”虽然“外向型经济”这一概念已被广泛运用,事实上理论界尚未有明确一致的定义。对外贸易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内容,对外贸易的发展是改革幵放深化与延展的子集。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对外贸易促进了我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形成,外贸转型发展与开放型经济的形成与发展密不可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际国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的实践中,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是否属于外向发展,是由这个国家的政策和体制对出口贸易所采取的态度以及开放程度来决定的,政策和体制是否有利于出口的发展,是判断外向型经济的主要标准。历史经验表明,当发展中大国遭遇重大外部需求危机时,对难以为继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修修补补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必须推动开放型经济的战略创新,必须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从国际上看,虽然世界经济呈现企稳回升态势,但复苏乏力、外需疲软尚未根本改善,贸易摩擦日益增多;而且形势复杂多变、隐忧风险仍然存在;从国内看,结构性矛盾突出、产能过剩明显、发展方式粗放等矛盾突出。我国外贸只有加快转型发展,才能顺应国内外形势变化的要求,适应我国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的战略要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