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业之所以长期处于落后的局面,除了一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农村消息闭塞导致的农民观念的落后。农村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就是往往是上一辈种什么,下一辈就种什么;上一辈是怎么种的,下一辈接着怎么种。得到的最多的就是上一辈的经验。要改变这一现状,更好的发展农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就必须及时改变农民的传统观念。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首先应培训现代化思想观念,让农民抛弃过去传统的经验主义,向现代化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转型。
(一)在传统乡土情结中融入现代理念,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
1.思维方式的转变
从过去依靠土地来维持生计,到现在成为新型职业农民利用土地来发展农业。同样是对土地使用,要让农民看到不同的使用目的和结果。新型职业农民以农业为职业;以土地为基础;利用专业的水平,最大效益地发挥土地的功效。转变农民的思维方式,通过农业来追求自身的价值。
2.行为方式的改变
以往对农民的理解常常是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年的收成大多用于维持生计等,其中一旦遇到旱涝自然灾害可能连最基本的日常生活都难以维系,一年的辛苦化为泡影。所以农民很难也没有兴趣愿意继续发展农业,资源获取的方式不仅单一而且非常不稳定。而新型职业农民“新”就新在同样是依靠土地的情况下,依靠较高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所掌握的现代科学技术,以及一定的经营和管理的能力,尽可能地预测市场未来发展的趋势使利益最大化,充分参与到农业发展中来。通过行为方式的改变,把资源的获取方式从靠天改变成靠自己。
3.生活方式的转换
对农村的理解在一般概念上是农民大多过着日出而起,日落而息的生活,农忙时务农,农闲时兼业打工。改革开放以来,快速发展的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便利的交通让农村与城市的距离不再遥远。从目前的发展来看,虽然农村的发展还暂时落后于城镇,但同样城镇的消费水平会高于农村。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如何能尽可能地在城镇赚钱回农村消费,带给新型职业农民一个机遇和挑战。特别是近些年农村无论是家庭农场还是种植、养殖大户的发展,新的经营模式使产业结构调整趋于良性化发展。当这些规模化的经营产生的收益达到一定程度后,农民就不愿意进城打工而是会留守家乡发展农业,这种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转变更可以促进新型职业农民的形成。
(二)优化外部环境以实现农民自我价值,加快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
1.建立资格认证机制(www.xing528.com)
现代农业是基于现代先进的科学技术,而成为新型职业农民首先要通过职业与专业技能的资格考核。这一点可以借鉴一些农业发达国家,这些国家均已建成完善的职业农民考核制度。在德国,要想成为职业农民,不仅要通过理论学习,还要求经过生产实践。只有全部通过资格考核后才能获得农业经营许可证,从而享受国家的各项政策补贴。而与我国临近的韩国,自1970年起,相继颁布了有关农村人力资源培训准入制度等一系列法律,使之成为政府主导下完善的农村人力资源培训体系,作为政府支持农业发展的关键。因此建立符合吉林省情农情的职业农民的准入制度,使得获得准入资格的农民享受国家及地方特殊的政策支持,如地方政府优先录用或推荐取得准入资格的农民进入当地农企和高校进行工作学习等。使得这些农民可以更好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精神面貌,同时起到一定的政策传播和带头作用,吸引更多的农民通过学习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2.构建良性外部环境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吉林农业想要快速稳定的发展,就必须坚持以农民为本。一方面,建立起全面的农民意愿表达机制,广泛征求农民群众对惠农政策及农村未来发展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让农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将合理的意愿和要求体现到政府推进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决策中去,主动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进一步激活和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建立完善的奖惩机制。随着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的不断完善,对于某些个人为了自身利益,严重破坏市场基本准则,扰乱市场秩序的不法行为要予以严惩。而对那些遵守各项规章制度,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发展做出贡献的予以奖励。
(三)承认农民地位与维护农民权益,保障新型职业农民的生成
1.承认农民地位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不断的发展,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农村发展问题,在改革开放初期特有的城乡二元结构正在被逐渐打破。同时随着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开展,率先走上小康道路的农民在城市定居的情况比比皆是,农民作为一种身份的概念将会逐渐模糊乃至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具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新型职业农民。所以要更好地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就要从其职业性上加以区分,承认农民地位,使其和工人、商人和教师一样,成为一种职业的代名词。
2.维护农民权益
切实保障农民经济收益、维护农民合法权益,是农民追求自身价值发挥主体作用的动力。能够让农民实实在在得到看得见的利益,才是广大农民群众愿意回归农村,建设农村最根本的原因。加大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加大道路交通、教育卫生的投入。妥善解决农户日常生活所遇到的问题,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难,上学难,特别是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个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