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北京成立北京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一福”)的时候,国内养老行业尚处于几乎一片空白的状况。那时候,“养老”是新鲜词。“养老”要怎么定位、怎么干都是未知的。不久,一福提出“医养结合”的思路,以“老年病医院”带动养老服务,并成功引进很多专业技术人才,成就了国内“医养结合”首个成功案例。
三十年前,曹老师护理专业毕业分配到一福工作。当时一福正处于建设初期,是北京市的窗口单位,服务对象多数是曾为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老年人,优抚色彩浓厚。早期员工以医护院校毕业生为主,没有护理员,清洁、照护、餐饭、康复都得专业人员自己做。与分配在医疗单位工作的同学们对比,虽然专业一样,但工作的状况、福利待遇差别巨大。面对与学校、医疗机构切实的现实落差,一福专业人员的归属感变得有些虚无,许多同事很长一段时间,都不太能接受“养老人”的身份。一些人渐渐流失了,流转回医疗行业,或去了其他行业。留下来的人一件事一件事实实在在干着,对业务越来越熟悉,反而沿着护士、护师、主管的职业发展路径,渐渐走上了管理岗位;在职业和专业两方面都收获了较大的成就感。
小编好奇,能坚持在养老行业工作三十年,内在动力是什么?曹老师说,有大时代、大环境的因素。那时市场化因素少,大家挣得都不多,收入差异不明显,干部身份、事业编制还是会对大家的职业选择产生一定影响,但对养老事业的热爱其实更加重要。(www.xing528.com)
相比医疗,养老行业有着自身鲜明的特点,从业的专业护理人员拥有更多的比较优势。曹老师多年后回望,当年转入医疗行业的同学,除个别超级优秀的,大多数都在护理主管、主任的层面止步了,进入高级管理层的寥寥无几。反观留在养老行业的,大多已是院长、大区主任。
究其原因,一是接受职业道德、社会科学、医护培训的专业人才,职业表现更为严谨、对疾病的观察更为敏感、对风险的防控更为全面,在综合素质表现方面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与普通从业者、短期培训人才有明显区别。二是因为医疗是成熟性行业,以“医”为主,“护理”是非主角的岗位。对护理人才而言,发展必须冲破诸多制约,有着明显的天花板。而养老行业则不同。无论是三十年前的萌芽期,还是近三四年的起步期,中国养老行业一直处于发展初期,是典型的成长型行业,专业人才的发展空间必然更大一些。第三是因为无论是小微机构、长照机构,还是其他型的养老企业,专业护理人员都是当仁不让的专业主角,自带光环并能胜任稀缺型岗位,这样的护理人才的发展空间大更是必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