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建立体制机制
一是成立黄浦区垃圾分类减量推进工作联席会议及其办公室,将垃圾分类减量工作纳入区政府目标管理系统统一管理。通过街道定期组织垃圾分类日常考核,组织开展互评互议活动,对居民源头分类、志愿者工作、分拣员二次分拣进行评议。二是明确各成员单位责任分工,将垃圾分类及综合治理列入各单位重点工作及全区党政机关年度考核范畴;落实全区居住小区和单位生活垃圾分类投放责任人制度,明确责任,落实质量分类负责。三是开展日常巡查,每月至少开展两次专项执法检查,加强事中事后监管,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社区居民代表定期对垃圾分类工作进行视察。四是强化经费保障。区发改委、区财政局强化对垃圾分类减量相关配套项目的立项和经费支持力度,将相关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重点加强基础建设和经费补贴。五是建立激励制度。实施“以奖代补”制度,根据考核情况,对分拣员、扫描员、志愿者给予适当财政补贴,对组织有力、落实有力、落实到位的居委会和物业公司进行奖励。实施各类正向激励机制,对先进单位、先进典型进行表彰,调动全区垃圾分类积极性。
2.突出工作重点
一是落实生活垃圾分类投放管理责任人制度,在老旧小区和开放式小区推行垃圾分类,各小区以“定时、定人、定岗、定责”为基本原则配备分拣员、扫描员、志愿者,定时到岗指导居民进行分类投放,对混装垃圾进行分拣,并分类收集存放。二是推进垃圾分类达标居住区创建,以区政府为责任主体,实施街道生活垃圾分类考核通报制度,制订街道生活垃圾分类考核细则,推进达标挂牌制度完善,将居住区达标比例纳入区域绿色发展指标体系。三是完善“两网融合”,按照“市场化运作、政府补贴”的原则,加快“点站场”建设。结合单位生活垃圾强制分类推进情况,建立专业和适应的运输队伍,推行再生资源回收人员、生活垃圾分拣人员“一岗双职”,逐步实现“统一标识、统一车辆、统一衡器、统一服装、统一规范”的“五个统一”。四是完善硬件设施。在全区范围内设置2—3个建筑垃圾临时堆放点,鼓励和指导有条件的居住小区按照“四分类”标准设置垃圾箱房即垃圾分类收集容器;督促餐厨垃圾、废弃油脂产生单位向属地部门申报;产出废弃油脂产生单位按照相关要求加装油水分离器并办理电子IC卡(餐厨垃圾只能进容器,不能出,通过电子监控可以计算每日产生量,防止餐厨垃圾偷倒)。
3.完善工作机制(www.xing528.com)
一是突出街道属地管理责任,按照“不分类、不收运”原则,建立完善倒逼机制;为垃圾清运车辆加装GPS系统,垃圾中转、分拣场所加装远程视频监控、称重加量系统,投建新型垃圾分类收运监管模式;要求运送企业建立可回收垃圾及有害垃圾的收运台账,记录垃圾处置数量和走向;对区内不具备设置垃圾箱房条件的单位开展上门回收,设置集中收集点并公示,按照分类收运车辆定时定点上门回收。二是引入社会参与。通过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方式,整合多方资源,引入市场机制,通过市场化招投标方式确定垃圾收运企业,对其资质进行严格审核。探索引入社会企业参与源头分类减量,制定完善垃圾源头分类减量的节能减排扶持政策,制定出台低附加值可回收物补贴办法、有害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企业专项扶持政策等定向补贴。三是强化宣传引导。针对不同年龄和群体,采用不同的宣传方式,在做好《黄浦报》、“黄浦有线”等传统媒体宣传方式的同时,依托政府门户网站、官方微信等平台,加大信息传播力度,不断提高垃圾分类的准确性。四是突出问责机制。对实施垃圾分类或分类不符合要求的单位,建立“首次告知整改,再次整改后收运;多次违规拒不整改的,拒绝收运并移交城管执法部门处罚(个人罚款50—500元/次,企业罚款500—1 000元/次)的“不分类、不收运”的倒逼机制。对于连续不整改的商户,则通过媒体进行跟踪曝光。
黄浦区垃圾分类的主要经验:(1)建立垃圾分类联席会议,由绿化市容局牵头,多部门参与,城管执法局具体做托底操作;(2)引入市场主体参与垃圾回收,通过购买服务和补贴的方式激活市场力量的参与积极性;(3)在分类和投放环节由街道负责,对相关的物业公司、工作人员、志愿者给予以奖代补的补贴,对垃圾分类采取正向激励。
图为安利获得的部分荣誉。许锋 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