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甘共苦赢得人心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也就是说,领导人如果与人民同甘共苦,人民也会与领导人分享苦乐。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可见,与下属同甘共苦是领导者赢得人心的重要手段。
对于中国人来说,赢得人心的最高境界就像古语所说的那样:“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只要是自己心甘情愿愿意做的,人们大多会不辞辛苦,不计较报酬,甚至是不计生死地去完成。中国有许多这样的事例可以佐证,姜太公的治军方略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以爱带兵,视卒如子是一种带兵方式,姜太公要求带兵打仗的人从热爱士兵的感情出发,关心体贴士兵的生活疾苦,从而形成上下之间“亲而不离”、“信而不疑”,情同父子、亲如手足的人际关系。以这种官兵关系为基础,在两军阵前、厮杀场上,就能唤起手下士兵拼力死战的感情。《孙子兵法·地形》说:“视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
以爱带兵的方法,是古今名将治军成功的共同原因。《姜太公兵法》之《六韬》中,也有专论姜太公有关励军方面的一些道理。太公曰:“将有三胜。”武王曰:“敢问其目。”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劳苦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成白话就是:姜太公说:“为将有三项制胜的方法。”周武王问:“请问三项制胜方法的内容如何?”太公说:“为将,在冬天不穿皮袄,在夏天不挥扇子,下雨天不张伞。以此表示同士卒共寒暑干湿。这就是守礼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守礼,就无法知道士卒的寒冷和酷热。在行军时,行进在狭隘险阻的道路上,跋涉于泥泞滩涂之中,将军必下马步行,同士卒共艰苦共劳作。这就是勇健之将。为将而不亲自劳力,就无法知道士卒的艰辛与劳苦。军队安营时,全军都已安定营次,将军才进营安歇;士卒的饭都煮熟了,将军才开始进食;军队未举火煮炊,将军就不举火。这就是节制欲念控制安饱之将。为将而不亲自节制欲念,就无法知道士卒的饥饱。为将者,能与士卒同寒暑、共劳苦饥饱,则三军没有不愿意为其效死力的。所以,士卒听到进军的鼓声则踊跃而喜,听到退兵的锣声,则忿忿而怒。敌人的城高池深,雨箭弩石纷纷射下,士卒无不奋勇先登。若正在野战,白刃既已相交,士卒无不踊跃前趋。三军之众所以如此,不是因为他们喜欢死亡,高兴受伤,而是因为他们的将领能深深地了解士卒寒暑饥饱和劳苦的实际情况,他们的心、感情已同将领深深地交融在一起了。”这就是“视卒如子得死士”的道理。(www.xing528.com)
“以爱带兵,视卒如子”也就是与下属同甘共苦的意思,这一点不仅适用于带兵打仗,其基本精神对管理者进行激励有很好的指导价值。中国历史上,留下了许多领导者关心、体恤下属疾苦的佳话。据历史记载,唐太宗李世民常以皇帝身份屈尊礼贤,关心下属的生活疾苦。
李绩晚年得了暴病,验方上说需用“胡须灰”做药引方可治愈。李世民知道后,“乃自剪须,为其和药”,李绩被感动得“顿首见血,泣以恳谢”,李世民却认为他也是为国家操劳才累病的,不用深谢。马周患了重病,李世民不但派名医去治疗,而且“躬为调药”,让皇子“亲临问疾”,可谓关怀无微不至。贞观末年,唐朝发动对外战争,李思摩在出征中为弩矢射中,李世民“亲为之吮血,将士闻之,莫不感动”。甚至普通士卒有了病,他也要“召至御前存慰,付州县治疗”,因此,士卒深受感动,都誓死为其效力。
中国式管理中讲求的同甘共苦、上下同欲是很珍贵的。现代社会的领导者应该比他们做得更好。从一片爱心出发,去关心你的下属!这不用专门花费精力和时间,不用费很大的气力,只需留心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就可收到奇妙的功效。
“老板厚道,员工地道,和谐企业,生财有道。企业的财富是全体员工共同创造的。无论从依法经营,还是从致富思源来看,都应善待员工。稍有困难就转嫁给员工,这样的企业不厚道。”前不久,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在谈到“企业和谐”话题时,颇有感触地说了这番话。
南宋名相文天祥说:“从来中兴大业,不外上下一德,内外一心。”同理,一个企业如果做不到上下同舟共济、同甘共苦,要想兴旺发达也是相当难的。有的企业领导认为,你不好好干,自有人来干;何况,你挣不到钱也是自己吃亏。其实,这是一种糊涂认识。你不善待员工,即使有人为了挣钱而给你干,也未必会主动卖力。有道是“得人心者得天下”。无论什么性质的企业,善待员工都是企业长盛不衰的秘诀。将心比心,善待员工,才能以心换心,赢得人心。只要领导者做到了与下属同甘共苦,就会形成“强磁场”,产生凝聚力,从而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促进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