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王礼待范雎获助力
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领导者想要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求得贤臣良将,有精干的下属辅佐。
但大多数有本事的人大都个性十足,不会轻易为人所用。对领导者来说,发挥自己的亲和力,放下架子,拿出诚恳的姿态,求得贤才,不是什么丢面子的事。秦昭王每遇到这样的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对待,尊重他们的脾气,从来不倨傲于人。所以手下聚集了一群人才,让他有了傲视群雄的资本。他运用良好的亲和力,“五跪”请范雎的事例,颇能说明他对待人才的态度。
秦昭王为人开明,雄心勃勃,欲建立宏图大业,一统天下。然而,这并非易事,凭他一人单枪匹马,显然不行。因此,秦昭王一心招揽天下贤才。范雎原为一隐士,广读诗书兵法,颇有远略,为当时著名的贤人,远近闻名,周游列国,以求明主。来到秦国后,被秦昭王所知,准备将其召为属下。
秦昭王很快便驱车去请范雎,一见到他,便屏退左右,单独说话。秦昭王走上前去,跪而请教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由此可见秦昭王的一番苦心。屏退左右为范雎畅所欲言创造条件;屈尊而跪,则表明自己对范雎的尊敬和求贤的诚意;称其为“先生”,则表明自己谦虚求贤,以能者为师;“何以幸教”,则表明自己求贤心切和欲图治世救国的雄心大略。
这一跪,虽将秦昭王的诚恳之心表露无疑,但范雎的架子更大,支支吾吾,欲言又止。于是,秦昭王“复跪而请教”,说:“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这是二跪,且态度上更加恭敬,丝毫没有不满之神色,但范雎仍不语。秦昭王又跪,说:“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这第三跪打动了范雎,秦昭王可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范雎开始说话,道出了自己不愿进言的重重顾虑。
针对范雎的顾虑,秦昭王第四次下跪,说:“先生是何言也?夫秦国僻远,寡人愚不省,先生乃幸辱至于此,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庙也……人无大小,上及太后,下至大臣,愿先生悉以教寡人,无疑寡人也。”秦昭王意思很明确,他要让范雎进言,必先消除其顾虑,才能令他言无不尽,对自己一统天下有所帮助。而秦昭王这种极具亲和力的做法,也的确实现了他的目的。(www.xing528.com)
范雎一向处事谨慎,虽然得到秦昭王的特许,仍不愿轻易开口,于是开始试探口风。他说:
“大王之计有所失也。”秦昭王对此指责之语,并未一听即怒,立即领悟到这是范雎进言的前兆,应抓住时机,进一步争取,才能使范雎彻底打消顾虑。于是秦昭王第五次跪下,说:
“寡人愿闻失计!”言辞更加恳切,态度更加恭敬。这一次范雎也认识到时机已成熟,再端架子实为不妥。因此答应辅佐秦昭王,帮他统一六国。事实证明,秦昭王虚心纳贤的措施是对了,范雎的确为秦国的强大,统一天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蔡泽所说:“要制诸侯,利施之川,以实宜阳,决羊肠之险,塞太行之道……使天下皆畏秦。秦之欲的矣,君之功数矣。”
秦昭王诚心求贤,以帝王之尊,居然屈膝五跪,将亲和力发挥到了极致。以求范雎的进言,不可不谓有远见卓识。他有此举动,从根本上说还是因为他了解并理解人才的心思。范雎为天下奇才,自然恃才清高,鄙视尘世,那么何不让他清高一次,给他一个台阶,让他走下圣坛,心甘情愿地为自己效力。这样,既满足了他本人建立功名的意愿,也为自己虚心纳贤树立了口碑,更重要的是自己的江山社稷得以安稳,宏图大业得以实现,到时青史留名自然不在话下。所以,秦昭王五次下跪,恳切求教,使范雎觉得他有诚意,且心有大志,可以辅佐,自是全心全力地为他出谋划策。
何为能人?对此定义大家各有各的看法。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他能帮你干大事。所以,为了这一目的,领导者求贤才的时候,只有放下架子,尊重有本事人的脾气,表明自己的诚意,并以实际行动打动部下,使其觉得你可成大事,方能彻底征服他们,赤胆忠心地为你效劳。
才学横溢如范雎者,之所以能尽心辅佐秦昭王,就是完全被良好的亲和力所感动,才决定为他效命的。秦昭王招贤纳士,对贤士尊重有加,在秦国上下形成了很好的尊重贤士的风气,引来很多贤人志士都来投奔,一时间,秦国上下人才济济,这正是秦国称霸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