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这么问:国君愚昧无能,但充分授权,把国家大任托付给良臣,这样算是好的国君吗?
答案是肯定的。
春秋时期,齐桓公在位时,有官吏向他请示,桓公叫他去问管仲,连着几次都这样。随侍认为凡事都问宰相,当国君的就会失去大权。齐桓公答说:“还没得到管仲以前,事事难推动,得到管仲后,上下励精图治,国强兵壮,正说明了管仲堪当大任,做宰相名副其实,我既然任用了他,就应该相信他,而不是人为地去牵制他、防范他。”左右方不敢再有非议。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政治家,必须做到用人不疑。用人不疑,一是相信自己选人识人的能力。
不相信人才就是不相信自己,因为人才是自己选拔出来的;二是放手让人才去工作,因为人才熟悉自己周围的工作环境,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去处理发生的一切。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就是这个道理;三是每一位有才华的人都有可能遭到来自各方面的诽谤和人身攻击,中国历史上多少有才华的人在诋毁和诽谤中倒下了。所以人才需要我们给予保护。
齐桓公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但会用人才,而且还会保护人才。他坚持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原则,只要考察好了,就给人才创造一个施展才华的平台,抵制和排除来自各方面流言蜚语的攻击。他任命管仲为国相后,有一天,竖貂和易牙两个奸佞小人在桓公面前说管仲的坏话。他们两人说:“听说君出令,臣奉令。今天您张口管仲,闭口管仲,百姓怀疑齐国只有管仲,没有您呀!”齐桓公听了马上警觉起来,意识到他们两人在说管仲的坏话,挑拨他与管仲的君臣关系。立刻严肃地说:“我与管仲,就像上身与股肱的关系,有股肱才有其身,有管仲才有其君。你等小人懂得什么!”他们两人吓得赶紧退了出去。他们知道齐桓公这么信任管仲,是无法撼动管仲地位的,从此再也不敢说管仲的坏话了。
正是由于有齐桓公的信任和保护,管仲才得以顺利地实施自己的治国之策,使齐国强大起来。假如齐桓公听信了两个小人的谗言,把管仲撤职或者杀了,齐桓公还能当上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吗?
当然,用人不疑不等于放任不管,而是一旦发现存心不良的害群之马,只要及时剪除就是了。
后来,晋平公和大夫叔尚有一段对话,谈到齐桓公和管仲。晋平公问叔尚:“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建立功业,不知是齐桓公的功劳,还是管仲等臣子的功劳?”
叔尚的回答很有意思,他以制作成衣为喻说:“管仲善于计划剪裁,隰朋善于削减缝补,宾胥无善于修饰衣边,而齐桓公只知道穿衣服,所以是臣子的功劳。”
在一旁的师旷不以为然,改以烹饪为喻说:“管仲、隰朋、宾胥无再怎么会切剁、烹煮,如果把饭菜煮好了,国君却不尝一口,谁又能勉强他?可见是桓公的功劳。”(www.xing528.com)
换句话说,没有管仲,齐桓公什么也不是,反过来说,没有齐桓公,管仲什么也没得玩。
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企业领导者最大的任务,甚至夸张点说,唯一的任务,就是找到最佳的经理人才,让这位经理再找其它人才当副手,并一层一层选下去。领导者,依俗话说,躺着干就可以了。
这就是大胆任用你看准的下属的妙处。
用人固然有许多技巧,但是最重要的,就是信任和大胆地委托工作。一般来讲,一个受上司信任、能放手做事的人,都会有较高的责任感,所以无论上司交代什么事,他都全力以赴。
相反的,如果上司不信任,动不动就指示这,指示那,使属下觉得他只不过是奉命行事的机器而已,事情成败与他能力的高低无关,如此对于交代的任务也不会全力以赴了。
领导者都知道信任别人对工作会有所帮助,但却不是都能够做到的。上司在交代部属任务时,心中总会存着许多顾虑,譬如说:“这么重要的事情交给他处理,他能办得了吗?”或者想:“像这种敏感度很高、需要保密的事,会不会泄露出去呢?”所以领导者常会有这种微妙的矛盾心理。而更微妙的是,当上司以怀疑的眼光去对待部属时,就好像戴着有色的眼镜,是不会看到真实面目的。也许一件很平常的事也会变得疑团丛生了。
相反的,以坦然的态度信任对方,就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可靠的长处。所以信任与怀疑之间,就是两种天地了。因此对待任何人,最重要的就是信赖,并且要抱着宁愿让对方辜负我,我也不愿怀疑他的诚意,如此可能更会赢得别人的效劳,并使其尽全力完成任务。
现代社会最大的缺点,就是人与人之间普遍缺乏互信互敬的胸怀,因此导致许多意识上的对立,甚至行为上的争执,造成秩序的混乱。领导者如果能培养起信任别人的度量,不但可以提高办事效率,还可以为世间增添许多和谐。
一个企业领导者,对于下属必须做到充分了解。这样,在做某一件事时,就可以充分运用每个人的优点。
用人之难在于激活所有下属的热情和干劲。这意味着:企业主管不能单独一人管天下,必须依靠值得信赖的下属,来给自己分担重任,培养一名有能力的下属,等于证明自己用人用到了刀刃上。“没有平庸的人,只有平庸的管理。”只有善于反思和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己识人、用人、管人的艺术和技巧,才能成为一个出色的领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