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切的服务”的水平并不是靠遵守待客手册或是微笑训练就能够提高的。当然,这些也是必要的手段,但最重要的还是组织风气和组织文化。
早前就十分流行“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以下简称CS)这个词,同时备受重视的还有“员工满意”(Employee Satisfaction,以下简称ES)这个词,并且“必须将ES放在CS之前”。换言之,如果员工感到不满,就无法令顾客感到满意。这的确是一条真理。
ES即员工满意,并不是单纯依靠提高薪资或改善雇佣条件就可以实现员工满意的。尽管这些都是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如果只是将人看作资本,然后根据工作分配和指导手册进行劳动工作,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无论薪水再怎么高,员工也不可能从心底里感到满足。对人们来说,这就和物资充裕是富足和幸福的必要条件,但却并非充分条件的道理是一样的。
在7-Eleven的发展过程中曾有过这样一段颇为有趣的小插曲。当年,美国7-Eleven濒临破产,日本7-Eleven着手对其进行重建,开启“奥斯汀(得州首府)实验”。这在当时的美国流通界也成为热议的话题。
美国这个地区的7-Eleven门店有50家左右。这项实验打破了当时美国流通业的常识,转而采取“门店订货”制度。而之前都是采用总部配货的方式,由总部单方面决定门店的商品配送(由于美国连锁业还没有POS数据,因此大多采用这种方式)。而这项实验则把订货事宜交给卖场工作人员负责。从美国的观念来说,负责订货的就是工人阶级。
从结果上来说,该地区的门店均达到了两位数的业绩增长,其中一些门店的业绩增长将近30%。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采取这种模式也使得一线员工的稳定率得到大幅提升。
人不再像机器人那样,听从某个人的指示或命令进行工作,而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判断,自己负起责任,主动采取行动。这时,人们就会感到工作的愉悦——这正是铃木的经营哲学,员工稳定率的提高证实了他的观点。
员工对自身工作的定位不再是“钟点工”,而是合作伙伴。在超市以主人翁的姿态工作,甚至有人会主动乘公交车去其他商店见习;即便到了非轮班时间,无论工作时长是否超过了给付的时薪,员工在对自己的工作感到满意时才离开门店。(www.xing528.com)
有工作积极性如此高的人在门店工作,自然而然地就会主动跟顾客打招呼,关心和体贴顾客,甚至推荐店里的商品。这就形成了积极面对顾客和市场的组织文化。
7-Eleven重视亲切的服务,并且通过OFC将其重要性彻底地传达给店长。另外,还通过教育与培训来落实这项原则。但最为重要的是,由临时工或兼职员工来负责单品管理,并且在店内根据假设和验证进行商品订购。
铃木的观点是“订货是零售业的思想和命脉所在”。然而,这个命脉却由临时工或兼职员工来负责。通过每一个他或她,以各家门店为出发点,细心面对每天个别而具体的市场信息来进行订货。订货工作需要收集当地条件、顾客群、季节、日期、早中晚、天气温度和湿度之类的体感变化信息,并要考虑到节庆活动或地方活动的有无和内容,然后再决定该订购的商品及订购数量。这时,员工自身要做的不只是读取市场信息,还必须深入思考如何把订购的各项单品卖出去。
从“CS理论”来看,员工对于自己工作的愉悦感及价值感,甚至包括自豪感,如果没有先行得到满足的话,那又如何能使顾客满意呢?从刚才介绍的“奥斯汀实验”中应该可以看到清楚的结果。
7-Eleven以其他流通业及零售业无法企及的高水平,深入个别且具体的市场动向,从而使得高水平的连锁店单店经营成为可能。支撑单店经营的,就是包括临时工和兼职人员在内的全体员工,以及全员参与经营的体制。通过让所有成员拥有裁量权与责任感,提升员工的动力,进而形成不断提升店内服务水平的组织风气。
就流通和商业界的一般趋势来说,往往是重视硬件而不重视亲切服务,但是作为日本最大的流通连锁企业的7-Eleven在40年的历史中最为重视的就是亲切服务。这对7-Eleven的综合体制的形成具有极大的意义。换言之,无论是每家门店针对当地市场所需要的结构和系统,即订货系统和后勤系统,还是门店运营体制的建立,亲切的服务在其中都具有极大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