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中国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推进信息化对农业传统方式的转变有重要作用。
对我国农业信息化与农业经济增长的互动关系,我国已有学者进行了研究,有学者以2000年全国各地农业信息化指数为自变量,以农业全要素生产率贡献率为因变量建立了线性方程,用截面数据进行的分析表明,农业信息化与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显著相关,农业信息化通过提高土地、资本和劳动三者的质量促进了农业集约化增长。[37]有学者通过建立中国整体农业信息化指数与农业经济增长的线性回归模型,证实农业信息化的增长与农业集约化存在正相关关系。[38]
(一)农业的信息化效应
农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增加的效应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信息资源提高人力资本水平
它作为人力资本的新知识积累到劳动者身上,形成人力资本所代表的能力增加。掌握信息技术的较高素质的劳动者,将会加强农业的知识积累,促进技术进步。
《中国农村发展报告(2017)》显示,80%以上返乡下乡创业人员创办的企业涉及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和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项目上。有 54.3%返乡创业人员通过运用“互联网+”模式来了解市场动态、政策法规和进行产品推广。
借助“互联网+”构建的农村电商平台,降低了农村创业的成本,推动农村初创企业快速成长。2016年农村网商数量达800万家,占全国网商总量的25.8%;农村电商销售额8 945亿元,占全国总量的17.4%。[39]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2016年中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8 945.4亿元,农村网店带动就业人数逾2 000万。
2.农业信息化将改变农业生产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所带来的局面,拓宽我国农产品市场和农村消费市场
农业信息化的发展将会促进生产资源和信息资源的合理流动,强化信息对资源包括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中国农村电子商务发展报告(2016—2017)》显示,互联网强力促进了我国农村地区消费市场的发展。2017年上半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5 376.2亿元,较2016年同期增长38.1%,高出城市4.9个百分点,占全国网络零售总额的17.3%。报告显示,我国农村网络零售规模保持加速增长态势。其中,2017上半年,服务型产品在农村网络零售总额中占比达到38.9%,比2016年同期提升1.7个百分点。在服务型行业中,在线旅游、休闲娱乐、在线餐饮引领服务型电商发展,同比增长率分别达到61.6%、58.3%、56.6%,其中在线旅游同比增速高出全国23.4个百分点。[40]
3.建立需求导向的农业发展模式(www.xing528.com)
农业信息化后,对市场的需求、需求变化、方向和趋势都会更敏感,强化了“需求为导向”的农民生产的市场意识,同样,农业经济增长也对农业信息化具有推动效应。农业经济增长给信息化增加了新投入和人力,提高了整体经济运行水平。
农村电商的发展带来了农村现有经营模式的变化,即可以在农民不丧失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实现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管理,通过科学种田、农产品溯源体系建设,在生产过程实时监控体系建设,提升农产品品质,保障餐桌安全,提供细化的农产品供给。从而形成第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第二、三产业反哺农业,农民参与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利润再分配的农业发展新模式。
同时,作为“农产品进城”的重要通道,生鲜电商能够与国家精准扶贫战略结合。通过布局地方特产馆,以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物流为突破口,帮助贫困地区或特色农业地区的优质农副商品摆上城市餐桌。
(二)对农村经济发展的意义
就农村经济发展而言,农村信息化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3个方面:
(1)信息应该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指引,广义上来说,市场价格就是一种信息。
信息能使农民进行资源的配置,使农村资源根据价格、项目等集中和利用,可以说,信息是市场经济进入农村最直接、最便利的关键点。
信息使广大的密集度远低于城市的农村能顺利了解市场需求和市场现存机会,极大地缩小了农村和农民进入市场的成本。成本(包括时间和费用)往往是使农民阻隔市场的最重要因素。农村的信息化建设从成本上破除农民和农业进入市场交易的“城墙”,能使中国农村的发展在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发展上超越历史发展阶段,进入市场经济循环。
(2)信息是一种生产要素,存在成本和收益。
对于发展中的农村来说,信息网络建设有公益性的性质,需要政府公共投资来支持,需要政府的服务平台来推动,但信息服务也可推行效率性的私人服务。
(3)信息需求与农民教育水平和人力资本相关。
推进信息化是一个与农村人力资本相关的函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