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对于人力资本的研究在20世纪90年代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影响力的专著。在诸多劳动经济学的著作中,都从劳动力的需求提到了人力资本投资的作用,如蔡昉等人对于劳动力就业和流动等方面做的研究(《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2006)。黄金辉、张衔等人用人力资本理论讨论西部农民增收问题(《中国西部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2005),侯风云对中国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城镇和农村)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中国人力资本投资与城乡就业相关性研究》,2007)等。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联系,如代谦等人(2003)在技术模仿和人力资源积累方面,分析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赶超问题。郭玉清等人(2007)考察了1990年以来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和人力资本禀赋的关系,实证结果表明,如果外生政策变量不使落后地区跨越人力资本门槛,这类地区的低发展均衡状态将很难突破,突出了人力资本建设的政策含义。
曾旭辉(2004)以成都市进城农民工为研究对象,从人力资本的收入回报机制上分析了非正式劳动力市场的发展状况,得出结论:进城农民群体的教育收益率很低,对进城农民来说,城市生活本身具有人力资本再生产的意义。他还得出结论:非正式劳动力市场仍然存在体制障碍,难以实现人力资本的配置功能。钟宇平等人(2001)估计了大学生期望的高等教育收益率和回报率,以及它们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与研究生教育意愿的影响。研究表明,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假设,即学生和家庭根据教育市场回报选择最优教育水平和类型,在中国的情景中只获得了部分支持。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与市场信息等有关,也可能与传统文化等非经济要素有关。这些都体现了应用人力资本理论考察中国经济的复杂性。
经过30多年的发展,我国工业化尤其是城市化进程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这种快速行进使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具有我国特有的问题特征。例如,在这一过程中,虽然由于农民素质的提升使农村人力资本存量获得了较大的提高,但仍存在一个基本事实,农村人力资本几乎延续着单一性的外流状态,这是否使农村社会的发展缺少发展的内在动力。赵灵芝(2012)考查了农村人力资本外流对农村社会的影响机制问题。而对于农村发展的新形势,如城镇化进程、农村土地流转和老龄化可能影响农村人力资本,刘新智(2016)和雷明全(2014)都进行了研究。(www.xing528.com)
我国农村人力资本的发展面临着很多新的问题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在这之中,制度如何使农村人力资本发展具有我国特色,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