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来的改革开放进程中,因城乡资源配置不均导致我国乡村整体发展水平不高,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不强,农村环境和生态污染等问题日益凸显,这些成为影响乡村经济和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河源乡村的发展堪称是负面典型的缩影,截至2017年,河源市全市农林牧渔业预计总产值177.33亿元,仅占广东全省总产值的2.8%,同比增长4.5%;乡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13 371元,只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的84.7%,同比增长11%。可见,河源乡村发展之殇,是有确凿的事实根据的。除上述因素外,由于河源市所处的地理环境、经济基础、区位条件、发展进程、历史文化、民系民性等原因,“三农”欠账多,积累沉重,存在影响和阻碍乡村振兴的一些面上因素和特质因素。下面,笔者就河源乡村振兴存在的核心问题与主要短板进行梳理分析。
1.农村人口空心化
农村空心化一般是指由某种原因或综合因素导致农村内部的急剧荒芜,形成了村庄空间形态上的虚体状态。河源农村空心化是一个叠加因素综合交织的复杂问题,与河源的发展水平和所处的地理环境因素密切相关,涉及农村最核心的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本,由来至少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设立深圳特区之始,其影响一直持续到今天。长期演绎的结果是,地处广东经济社会最发达区域珠江三角洲东北边缘的河源市,1 251个行政村中,大部分由于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虹吸效应的长期影响,优质人力资源和资本资源严重流失,加之城镇化的快速扩张,导致劳动力、生产资源、智力资源等呈现单向性流动特质,各种资源严重短缺。农村空心化现象日趋严峻,成为一个影响农村经济社会和农业现代化的最大制约因素。以龙川县2016年数据为例,在籍人口99.6万人,外出务工44.6万人,农村人口约35万人,农村人口外流高达56%以上,加之城镇化流动,实际农村人口外流达到70%以上,并且剩余人口大多为老弱病残和适学期的儿童青少年。农村须有人气才会有朝气,可以判断,农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已经演变成河源乡村振兴的最大阻碍,必须高度关注。
2.农业产业空心化
农业产业空心化与农村人口空心化和资源严重流失有紧密的联系,但不尽然。长期以来,河源农村农业生产弱小散乱是普遍的现象,各家各户散种、散养、散植是常态,几无所谓的产业可言。河源人引以为傲的龙川霍山矿泉水、油茶,东源板栗、茶叶,和平猕猴桃、香米,连平鹰嘴水蜜桃、忠信火蒜,紫金蓝塘猪、茶叶等,都与集约化、精细化、绿色化、优质化、品牌化现代农业产业距离甚远。据统计,截至2017年年底,河源仅有38家广东省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占全省的5.3%。其中代表粮食加工企业的广东霸王花食品有限公司,代表家禽加工企业的广东汇先丰农牧有限公司,代表畜禽加工企业的东瑞集团,代表水果加工企业的广东中兴绿丰发展有限公司等所谓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带动河源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的排头兵,实际的生产规模小,附加值低,产值低,销售当地化,甚至走不出区域,示范辐射和带动力实在有限。总的来说,河源农业现代化水平低下,产业活力不强,缺失航母企业,龙头企业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数量稀少,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业品牌几乎没有,农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贫困人口稳定脱贫机制不健全,一、二、三产业融合处在自然状态等。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原动力,没有产业的兴旺就谈不上乡村的振兴,何来农民的就业与增收?连长效脱贫都难以实现和保障。
3.农村基层治理虚弱化
河源历来作为广东省欠发达地区的农业大市,主要人口的65%以上集中在1 251个行政村中,治理有效无疑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对于大多数河源农村来说,随着农村人口结构、公益事务的深刻变化和调整,以及利益主体、组织资源、产权关系的复杂化和多元化,农村空心化必然会导致村级选举参与率低,村干部素质结构也不断降低,更主要的是村级民主监督流于形式,最终导致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虚置。村民自治是农村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也是我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基层实践。随着农村空心化问题的加剧,农村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力和村民自治能力受到严重的冲击。一是基层党组织和村民自治虚置,软弱涣散成了普遍问题,结果往往陷入“等靠要”陷阱而发展停滞;二是组织残缺,尤其是基层党组织不健全,没有适当的带头人,没有合适的班子成员,没有发挥应有的引领和示范等基本作用;三是缺乏有效机制,连一般的村务、矛盾都难以协调和解决;四是监督反馈渠道不畅,决策、执行缺乏透明度和公信力,更是没有建构所谓的治理体系,情况的确不容乐观。
4.农村教育消亡化(www.xing528.com)
农村人口空心化的加剧、城市化城镇化建设的盲目加快、农村人口出生率下降,导致适龄儿童的减少、农村学校优质教师的流失加速以及对优质教育的向往,在这些因素的交织叠加下,作为河源教育的神经末梢尾端的广大农村小学,在“撤点并校”政策的多轮调整下,消亡的速度在进一步加快。据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农村教育布局调整10年评价报告》显示:在2000年到2010年间,我国农村平均每天消失63所小学、30个教学点、3所初中,几乎每过1小时,就有4所农村学校消失。河源的农村小学的情况更甚,在生源大量减少和如火如荼“撤点并校”的双重冲击下,农村教育逐渐走向死亡。以龙川县龙母镇花井村为例,生源由高峰时期的300多人下降到如今的23人,生源流失超过90%。与此同时,上学难、上好学校更难等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生发出乡镇中心校与城区学校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大班额的困境。
农村教育的消亡,并不是城镇化的必然,也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当政者必须清清楚楚地看到,农村学校承载着村落教育与文化传承的重任,农村教育的消亡是乡村振兴不可承受之重,否则乡村振兴就无从谈起,只是建立在无源之水、无根之木上的海市蜃楼而已。如何让农村学校由消亡到回归,由小而差、小而弱转变为小而优、小而精,甚至担负文明传承、文化传播、新型农村人才孵化培养等更大的担当,无疑是乡村振兴需要深入思考的大课题。
农村涉及民生的道路、水电、卫生、医疗、教育、生产生活服务、文明传播、文体娱乐设施等建设严重滞后,存在不同程度的缺失、不足和低标准等问题,亟待对标、补齐和完善。结合河源农村实际,目前突出的问题主要有:饮用水安全得不到保障,大部分村落不通自来水;村居环境脏乱差,“家里宜居,家外垃圾”的现象普遍;农民住宅建设杂乱,新旧并存,相互错杂影响,无文化风格;看病难、看不起大病的问题突出,农村卫生站“有站无人”现象突出;上学难、家门口上好学校更难的矛盾日趋严重,“生少师多”“楼在人空”现象并存;乡村兜底贫困户、五保户、低保户、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的养护保障设施基本空缺,“自生自灭”现象时有发生;乡风文明程度不高,良好的公序良俗没有形成,风气低俗、道德沦丧、“黄赌毒”等现象时有反复;农村普遍文体娱乐设施严重不足,人员不足,活动稀少,平日几无娱乐活动的开展,呈现“节日化”盛宴的怪现象。
6.农村土地闲置化
农村人口空心化和生产资本的空心化衍生出土地闲置的严重问题,而且流转难,处置难,矛盾日益尖锐。对于空心化比较严重的河源农村来说,农村房屋闲置、老宅基地空置、山林闲置、农田撂荒是四大闲置现象。以龙川县龙母镇黄花村为例,2017年有适耕农田1 500多亩,实际耕种只有500多亩,撂荒近1 000亩。与此同时,尽管国家、省市出台了有关鼓励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但是农村土地流转还是困难重重,阻力极大,不利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现代化。面对日益严峻的土地形势,依法依规处理好农村大量的闲置山林、农田和房屋,盘活用活有限土地资源,对于解决河源市现代农业产业用地日益稀少问题,加快乡村振兴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