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规划体系及其建构
河源乡村全面振兴发展必须规划先行、体系规划、科学布局。影响可持续发展最要命的是没有规划、没有体系、没有秩序。
对标先进,学习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经验:一是规划先行,先有规划才有建设,严格遵循从顶层设计、规划编制再转向实质性建设阶段的原则;二是体系规划,规划要实现全域覆盖、分层管理、分类指导、多规合一,形成类似“1+4+26”的规划体系,以科学规划引领创新发展、绿色发展、高质量发展。
河源乡村全面振兴发展规划及其体系建设,要基于国家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基于新发展理念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把握河源在粤东西北率先振兴的初心,坚持河源特色、高点定位,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坚持百姓中心,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保护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客家历史文脉,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乡村,打造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乡村样板,建设河源特色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简而言之,要把“一盘棋”思想摆在优先位置,按照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通盘考虑土地利用、产业发展、居民点布局、人居环境整治、生态保护、教育文化和历史传承等,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镇规划。
2.人才体系及其建构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河源市政府把人力开发放在首位,借鉴汕头市“实施‘千百十’乡土人才培育工程”的经验,建构新时代河源乡村振兴人才体系,包括引进体系、培养体系、使用与评价体系、激励与保障体系等,畅通智力、技术、管理下乡通道,既能造就更多乡土人才,又能聚天下人才而用之。
河源乡村振兴发展要多渠道来构建和培育乡村振兴的人才体系,总目标是建立一支有乡村情怀的人才队伍,分目标是创新建立N支符合乡村发展要求,具有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乡村情怀的人才队伍,以此来推进乡村振兴。比如建立新型职业农民队伍。以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等人群为重点培育对象,以构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体系为核心,创新体制机制,加强电子商务、冷链物流、生鲜储存等方面的新知识培训,切实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有道德、守纪律、有情怀、有担当”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农民致富带头人。比如建立产业经纪人队伍。实施农村经纪人综合素质提升计划,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营销、财务管理和文化知识培训,注重农村经纪人诚信意识培训,提升农村经纪人综合素质。比如建立农村公共服务队伍。持续实施“三支一扶”等计划,大力集聚一批基层急需的“三农”人才,通过政策机制创新,破解乡村振兴在技术、项目上的难题。
人才队伍的建设、储备和使用,要打好“乡情牌”“乡愁牌”,念好“招才经”“引智经”,不仅要培养一批高精尖的农技、管理人才,也要重视培养一大批乡土生产经营服务人才,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支撑。一方面要加大新型职业农民的培育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同时加强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如乡村教师队伍建设、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农业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等;另一方面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技术力量,服务农业发展,施行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与此同时,注重从城市引才,特别要实施外出乡贤投身家乡振兴行动计划,一是吸引从农村走出去的大学生返乡创业,投身农业;二是吸引从农村走出去的乡贤,包括农业技术、加工、市场、营销、旅游、规划、金融等方面的人才。
3.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及其建构(www.xing528.com)
产业旺,乡村才能兴。但是如果没有现代农业体系作为基础和保障,要实现产业旺无疑是一句空话。现代农业体系的建构可以借鉴江苏宿迁、贵州凤岗等地经验,把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作为河源乡村振兴战略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措施之一。
现代农业体系的建构,一是要结合河源农村目前的实际情况和条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五县二区的资源比较优势,以粮经统筹、农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为手段,通过对农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提高农业资源在空间和时间上的配置效率,建构集食物保障、原料供给、资源开发、生态保护、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市场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形成多层次、复合型的产业体系。二是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实践逻辑就是要转变农业要素投入方式,用现代物质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服务农业,用现代生产方式改造农业,提高农业良种化、机械化、科技化、信息化、标准化水平,加快形成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多元的生产体系,创新农业经济的微观经济基础;加快形成有文化知识、技能水平高、创新创业能力强的新型职业农民体系,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快形成以农产品基地、合作社、服务公司等为主要平台的体系,全面实行标准化和组织化。三是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基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有机组合的理念,充分考量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的需求,创新“公司+农户”模式,形成“公司+基地+农户”“超市+基地+农户”“科技公司+基地+合作社”等经营模式,集中解决农民要向职业化方向发展、坚持适度规模经营、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等一系列问题。尤其需要坚持实施适度规模化经营战略,积极发展生产、供销、信用、电商的综合合作关系。
4.文明涵养体系及其建构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最基本的底色,是乡村振兴之魂。文明涵养体系的建构要以乡村治理体系的建构为基础,筑牢乡村振兴底色,推进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健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等。
建构具有河源特色的文明涵养体系,可以借鉴浙江“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的经验和做法以及四川绵阳市平武县的做法,基于以治和民、以文化人、以孝动人的基本理念,构建村规民约体系、道德评价体系、乡风监督体系等“三大体系”,涵养文明乡风,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全力以赴,推进村规民约体系建设。同时,要依托民生综合体载体,对村规民约进行解读宣讲、表扬示范、教育引导,营造出遵守村规民约的良好氛围。二是提升内涵,推进道德评价体系建设,打造一批书香家庭、绿色家庭、平安家庭、脱贫致富家庭等特色家庭,弘扬正能量,遏制不良风气。三是治理引路,推进乡风监督体系建设。村民监督委员会要充分发挥协同协作和监督作用,联动“村两委”,以好的党风、政风带动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的形成。
5.资源配置体系及其建构
实施乡村振兴,关键在振兴资源,在于最大限度地激发各种资源要素的活力,优化资源配置,抓住“人、钱、地”等牛鼻子,基于市场规律推动生态、土地、教育、卫生、文化、人力、技术、资金等各种资源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平等交换,提升农村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形成新型的资源配置体系。
对于乡村振兴发展正当其时,而且资源还处在严重稀缺的河源来说,资源配置合理与否,决定着乡村振兴发展的成败。对此,可以学习和借鉴“杨凌经验”,优化社会资本去盘活农村资源,让乡村振兴资源配置更合理。其中,盘活农村土地资源配置、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推动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倾斜和开发农村人力资源等最为迫切。比如提升农村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方面,要以政府有为之手大力发展“三农”融资担保和再担保机构,建立担保基金,同时要尊重市场规律,充分利用市场这只“无形之手”,把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住房财产权、宅基地、林权、大型农机具、农业生产设施等涉农资产扩大为抵押品范围,完善银担合作机制,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担保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