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转变观念,培育氛围,举全市之力实施河源人才长效计划
绿色经济之成长的支柱在于中高层次人才的脊椎型支持,要实现短期缓解、长期破解的目标,必须转变怠慢人才、轻视人才的观念,培育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氛围,加大前瞻力度,实施长效的河源人才计划,做到“身情心”三入留人育人用人,为河源绿色经济提质增效奠定最坚实的基础。
要举全市之力实施河源人才长效计划。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制定《河源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6—2025年)》,配套制定(修订)《河源市人才管理、激励与保障实施办法》(整合现有的《河源市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和《河源市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文件),以地方立法形式给予固化,大力推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激励扶持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实现把各型人才聚集到河源创新创业,乃至反哺职业教育师资之缺。
河源人才长效计划是包括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激励扶持和保障服务为一体的综合性、体系性的文件,是人才强市、实现绿谷战略的重大举措,主要体现在“六大机制一环境一平台”建设。
(1)建立人才优先投入机制。设立“人才专项资金”,大幅投入,并逐年增加,定向资助各类科技人才开展事关河源经济社会民生的前沿理论研究、社会问题研究、技术研发、技术改造、成果培育等。
(2)建立健全人才政策体系。按需精准制定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人才服务、人才激励、人才保障等体系化政策文件。
(3)建立人才工作管理机制。依托“互联网+”平台实施人才实时动态管理,强化职能部门人才目标责任考核和绩效考核。
(4)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政府为主导、以行业为主体的培训平台,建立覆盖职业院校师生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训制度。
(5)强化人才服务机制。建立中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引进服务中心,形成跟踪服务机制,为中高层次人才在创业资助、项目安排、配偶服务、子女入学等提供全程服务。
(6)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奖励为主体的人才激励体系,大力激励扶持科研开发团队,重点奖励在技术、研发、社会发展、管理创新等方面作出贡献的创新型人才。
(7)优化创新创业融资环境。建立银行、财政、科技三方合作机制,为科技创新型企业引进金融和产业资源发挥积极作用。
(8)加快引智载体平台建设。依托我市18家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41家市级工程技术中心,夯实科技创新平台。尤其要注重联合地方高职院校、中小企业建设产学研服务平台。
2.细分市场,精准靶击,坚定实施“细深强”的绿色成长(www.xing528.com)
在笔者看来,河源绿色经济发展战略的方向无疑是准确的,但缺乏具体可行的市场化引导。对此,绿色发展必须依河源实际和潜力细分市场,精准靶击,做到点面线发展有机结合,且在做细做深的基础上谋强谋大。
一是发展现代生态农林牧业。建立现代生态农林牧业一体化长效机制体制,实施中央厨房式发展模式,以灯塔盆地综合示范园区为龙头,以各县区特色农业园区建设为推手,以综合大品牌发展为核心,以特色优质农林牧产品为卖点,以线上电商为助力,走一条具有浓郁河源特色的现代生态农林牧业发展之路,夯实绿色经济的基础。
二是结合全民大健康产业,把现代生态休闲度假养生旅游业摆上议事日程,以规划和建设旗舰型国家级休闲度假养生园区为龙头,通过各种现代手段把分散在五县二区的高特色、高价值的自然、文化、民俗等优质资源串联并成若干珍珠线路或项目,打破“短散小”旅游困局,形成“长整大”格局。
三是融合现代服务业、旅游业大力发展区域独特的客家文化创意产业。以“敬畏历史、敬畏文化、敬畏先人”的理念,按“找出来——保下来——亮起来——用起来——串起来”的行动策略,创新思路,形成文化与产业有机结合的独特的历史文化产品,传承和光大地域文化,涵养社会核心价值观,使之成为绿色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发展的恒久动力。比如,可以规划以坚基购物中心为聚集基础的客家文化创意街区,实施专业化的资源配置、风险市场化的投资和法制化的产业运作。对于桃花水母剧场,可以从上游的创意、策划、投资、剧场整修,到演出的组织、演员的培训、票房的推销、宣传活动的组织、纪念品的销售等,都按照社会化规模生产进行细致分工。这样,创意街区既可以成为创意人才的集聚地,依托艺术发展SOHO商业,成就独特的创意氛围,增添城市活力,凸显消费引导经济,又可以发挥科技与文化创意相结合的优势,为河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奠定基础。
四是依托区域特色优势矿产资源超白石英砂、稀土矿、钨矿等,科学合理规划,进一步扶持现有的大中型成长企业,做到“勘探、采集、运输、加工、销售、研究、保护、复绿”一体化、绿色化,做细做深现代中高端制造业。
五是依托全国唯一的优质饮用水资源开发基地万绿湖,通过整合区域五县二区各种优质水资源,集聚成长型企业,拓展水资源产业,集高技术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养生旅游业等于一体,形成全域水资源产业链。
3.紧紧抓住时代潮流,加快布局“互联网+”绿色经济平台建设
“互联网+”必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改善政府治理模式、孕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对此,抢抓机遇,实施由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做好“互联网+”各类型平台建设,务必在第一时间行动。
一是利用互联网实现我市农业生产的标准化,树立安全健康的品牌形象。依托互联网和物联网的结合,农业生产“耕、种、收、管”的各个环节都可以实现一条龙作业标准模式,而且在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同时,食品安全也成为可能。因为,只要扫一下二维码,农产品的出产地、生产者姓名、采摘时间、培育方式、运输渠道和进超市时间等信息可以进行全流程追溯,无疑对农产品品牌安全形象的建立具有高可信的保障作用。
二是利用互联网加快促成我市制造业向特色、高新转型。作为共性技术和关联纽带,互联网可以实现企业与个人用户、企业与企业用户、企业与产业链上下游的高效协同,有利于推动产业提质增效升级。比如具有雏形的手机全域产业、太阳能光伏产业、硬质合金产业、空气能产业等,通过“互联网+”实现智能化的工业生产、产品的定制化和个性化服务、组织层面的改造和绿色生产和管理等。
三是利用“互联网+”开启我市现代生态服务业的全新时代。由政府牵头研究和实施基于互联网的政务、医疗、健康、教育、旅游和社会保障等新兴服务主干平台建设,大力推进绿色企业电商平台网架链接,布局大物流园区项目,在目前全市60多家科贸、商贸企业落户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互联网+”商贸环境,必将能够在较短时间内(3~5年)创新服务模式、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效率和改善服务质量,实现服务智慧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