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实现创新型河源建设的新路径

实现创新型河源建设的新路径

更新时间:2025-01-08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为保障建设创新型河源的高效推进,推动“政行企校”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创新质量,首先要成立市、县区和项目组三级机构。一是成立河源市协同创新理事会,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保障、融资和评估监测。用人不循常“格”是推进创新型河源建设的第一准则,也是河源在中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可行的路径。

建设创新型河源,要把激发全市“政行企校”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摆在首位,除了精神上激励、文化上浸润、加强教育引导等措施,还需要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和创新体制机制,尤其要以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参与感”,提高“获得感”,提升自我发展的决心、勇气、信心和能力。

1.实施创新文化厚植工程

创新要成为河源的标签,创新文化的建设是基础和保障。基于我国创新文化短板现象的深层原因,创新文化的建设必须从弘扬人的首创精神、激发人的创造热情、营造有利于人创新的氛围三个向度进行。因此,必须把创新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位置,进一步提高全民的创新意识,着力打造“大众爱创新,万众能创新”的社会生态,形成创新文化,让创新贯穿工作全领域、全方位、全过程,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一是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和全社会的科技意识。市政府要把《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科技进步法》作为普法宣传的重要内容,加大宣传力度,切实提高全社会的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法制意识。市政府要组织力量,开发编制《河源市创新文化读本》和《河源市创新文化教程》,利用“互联网+现代多媒体”手段,使创新文化的教育、宣传和熏陶随时随地进机关、进课堂、进社区,积淀和形成具有浓郁河源特色的创新文化氛围。各级政府要站在新时代的高度,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把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和科技进步作为战略重点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市政府要加快企业创业、创新服务体系、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通过财政、税收和金融等方面的导向政策,营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和实现产业化的环境。

2.做好顶层设计,实施具有河源特色的体制机制创新工程

(1)建设“政行企校”共建共享创新体制

由市政府组织牵头,引导和鼓励行业、企业、学校和政府职能部门等积极参与创新型河源建设,形成由市政府有关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学校多方联动,共同合作创新的工作机制。在政府主导下,行业、企业、学校、职能部门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同制定创新实施方案,共同参与创新培育过程,加强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科技体制改革和经济社会领域改革同步发力,消除“孤岛现象”,促进科技成果的孵化和转化,做到协同创新,共享共赢,形成“政府主导、部门联动、行业企业学校参与”的创新格局,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

基于“政行企校”协同创新的先进理念,建立河源市创新建设三级组织机构。为保障建设创新型河源的高效推进,推动“政行企校”协同创新的深度融合,提升创新质量,首先要成立市、县区和项目组三级机构。一是成立河源市协同创新理事会,进行创新型社会建设的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提供政策、保障、融资和评估监测。理事会常设知识产权运营监管中心、创投服务与投资担保中心、科技情报委员会、科技创新基金委员会等执行机构;二是各县区对应成立协同创新工作委员会,依托各产业园建立,搭建各种平台,参与协同创新信息综合管理平台的运营;三是根据各个领域的需要,成立N个协同创新重大项目实施专家团队。分级管理、分层负责的三级协同创新管理机制的实现,为协同创新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体制基础。

(2)建设“政行企校”协同运作的长效机制

建立“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协同创新长效机制。基于三级协同创新组织机构的建立,一是配套地方立法《河源市技术市场条例》等上位制度,强化创新知识、资源、产权的创造、保护、运用;二是共同制定《创新型河源建设工作管理程序》《创新型河源建设实施办法》《创新型河源建设评价与考核奖励办法》等系列制度,规范创新工作的开展;三是开发“政行企校”协同创新信息综合管理系统,不断整合“政、企、行、校”四方资源,深化建设创新型河源模式改革,深入推进协同创新运行机制建设;四是配套实施“六大”长效机制建设,包括创新人才培养与交流机制、创新平台共建机制、创新工作双向服务机制、创新项目监测与评价机制、创新合作双向激励机制、创新投入机制等。

3.整体上补齐创新基础要素的短板

(1)集聚中高端创新人才队伍,补人才短板

“常格不破,人才难得。”用人不循常“格”是推进创新型河源建设的第一准则,也是河源在中高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实现弯道超车的唯一可行的路径。要从河源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高度谋划,围绕打造现代河源、生态河源“两个河源”的目标,以“五位一体”的人才思想为指导,实施“六大+”人才工作方略,确立“人才刚性培养+高精尖人才精准引进”双结合的思想和方法,逐步建立符合科技人才成长规律,多层次、全方位的科技人才竞争机制,逐步形成一支结构合理、门类实用,能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现代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支撑河源市各项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www.xing528.com)

同时,实施“科技特派员+”工程。搭建科技服务平台,依托地方高校,大力推进科技特派员工作,以人才和创新能力的提升为核心,强化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施省市专业镇“一镇一员(队)”项目,鼓励“政行企校”创新人才根据企事业发展需求与企事业合作开展知识与管理创新、科技攻关和新产品研发、技术咨询等服务工作。五年内拟每年选派2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赴河源市五县二区以及高新区的大型企业、机关事业单位等挂职。每年设立亿元级以上的市科技与创新开发孵化转化基金,对科技特派员开展的有市场前景或创新技术开发的项目进行扶持。

(2)打造“六大”重大创新平台,补平台短板

创新平台建设由市政府统筹规划,顶层设计,“政行企校”协同建设、运营与管理。结合河源市发展规划,以新电子、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战略性“四新”产业为重点,通过“政行企校”的强强联合,采取协同共建、市县区政府牵头组建等,着力打造河源市重点实验室、河源市创新研究院、河源市创新创业基地、河源市协同创新技术转移中心、河源市科技与创新金融和投融资服务平台、河源市科技与创新服务云平台,推动政府与地方企业、高校或产业化基地的深度融合,形成“多元、融合、动态、持续”的协同创新模式与机制。

比如,对于河源市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必须面向广东重大战略需求,结合河源“四新”产业,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紧紧围绕广东、河源重大科学问题、产业转型升级问题和战略性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对战略前沿技术、核心关键技术、颠覆性技术的研究、转化、应用的需要。精确对准人口与健康、网络信息、材料科学技术、先进制造、环境科学等领域,优先启动建设市级实验室。

依托平台,启动实施一批经济社会发展迫切需求、产业转型升级密切相关、技术创新基础较为成熟,且需进一步创新提升的重大科技专项,力争在新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新医药、两化融合、专业镇、生态农业、民生科技八大战略领域实现关键技术新突破。

(3)创新投入机制,补资金短板

市政府配套出台创新投入的政策措施,打造强力投入新机制。一是实施PPP模式,即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撬动”作用,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新项目的建设和运营,进一步完善以政府财政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信贷为支撑,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的科技投入机制。二是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刚性规定市、县两级财政三项费用占同级财政总支出比例必须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以上,尤其是研发投入要占到当年地区生产总值的4.0%以上,市、县(区)联动设立发展种子基金和科技孵化基金、政府科技贷款风险补偿金和科技贷款贴息资金,形成政府兜底、引导,多方参与的科技型企业贷款风险补偿机制。

(4)实施“技术转移+”河源战略

技术转移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要内容,是从要数量向要质量转变的关键,也是企业实现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技术转移对于河源是新鲜事物,要追赶先进水平,必须高起点瞄准国际前沿水平,借鉴美国大学技术转移模式,对接我国目前存在的技术经理人、资本、行业协会和第三方模式等全要素之“痛点”,实施全方位的技术转移战略,践行创新驱动国家战略取得新成效。

实施“技术转移+”河源战略的路径:一要成立河源市技术经理人协会,既可以依托地区高职院校,也可以依托具有资源优势的企业或科研院所,瞄准国际前沿水平,加盟成为AUTM(美国大学技术经理人协会)或WACTM(世界华人技术经理人协会)会员,加入“百校技术经理人培训”计划,培养技术经理人团队,共同推动我国技术转移。二要通过地方立法,制定《河源市技术市场条例》《河源市中小企业创新开发法》,制定配套的《河源市中小企业创新研究计划》等实施细则,做到简政放权,让技术经理人真正有“权”,同时配套建立河源市技术转移天使投资基金,授权河源市技术经理人协会全权协调与管理,使技术经理人迸发活力。三要鼓励成立“专利代理+技术转移”一体化运营公司,实施第三方模式,即委托模式,规范市场运营和管理,尤其要紧紧抓住和拓宽技术的来源,最大限度和区域高校或科研院所签署知识产权管理和运营协议,除了负责专利申请,还要真正拥有专利的“处置权和收益权”,让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成为第三方模式的真正支撑和可持续开发的金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