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思想落后和认识不到位的问题
思想认识问题,本质是人的问题。但凡一支队伍,若思想落后僵化,认识不统一、不到位,就如一盘散沙,不但无合力可言,而且会失去最基本的应有工作力,就会一事无成,甚至还会坏事。因此,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是做大事做成事的前提和基础。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从全局高度擘画蓝图,吹响了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号角,广东也在这项国之大计中风帆再起、蓄力前航。在广东举全省之力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之际,新时代河源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首先要解放思想,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提高占位,厘清所能,笃定信心,痛下决心,必须回答好两个问题:一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河源振兴发展究竟有没有关系?有多大关系?二是河源究竟能不能够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如何融入?
对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河源振兴发展究竟有没有关系这个问题,《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发挥粤港澳大湾区辐射引领作用,统筹珠三角九市与粤东西北地区生产力布局,带动周边地区加快发展。显而易见,第一个问题是彻头彻尾的伪命题,河源振兴不但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有关系,而且关系重大。而且从另外一个视角看,河源振兴发展已经走进一个新阶段,无论人、财、物抑或资金、技术、产业都遭遇瓶颈,不抓住和依托这个重大历史机遇,河源振兴发展将陷入无源之水、无本之木、难以为继的发展困境。对于第二个问题,河源究竟能不能够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讲得很清楚,要完善大湾区至泛珠三角区域其他省区的交通网络,深化区域合作,有序发展“飞地经济”,促进泛珠三角区域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可见,河源完全能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无论是互联互通,还是产业转移,又或者是要素流动,等等。至于能不能够全域全面融入,这就要看河源方面的格局和决心了。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也是行动的指南。对于关键少数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问题,根据笔者参加全市县处级领导干部学习贯彻《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专题研讨班的观察和调查,领导干部对河源能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意见并不完全统一,归纳起来有三种看法:一种看法是,既然河源在“9+2”之外,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与河源并没有什么关系,做一个旁观者即可;另一种看法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既然是国家战略又要举全省之力推进,必然与河源有些关系,但没有必要融入,选择性地做好一些事情即可;还有一种看法是,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不但与河源有莫大的关系,还是河源振兴的历史机遇和重要平台,但鉴于目前河源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后困境,根本难言全域全面融入,信心明显不足。窥一知十,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尚如此,一般党员群众的看法难免就更多了,这对于河源全域全面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非常不利的,必须尽快加以解决。
2.互联互通基础落后、短板严重的问题
但凡现代社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支撑,是生产力要素流通基础的基础。关于互联互通,《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明确提出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畅通对外联系通道,提升内部联通水平,推动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衔接顺畅、运作高效的基础设施网络。不难看出,大湾区尚且如此看重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进一步说明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确实是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河源不可谓不知道或装作不知道。
近年来,河源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下降比较大,质量又一直上不去,这与河源一直比较落后的交通、能源、信息、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支撑保障能力不足有极大的关系。河源的部分领导干部戏称河源的互联互通是“一塌糊涂”,所谓既“进不来”又“出不去”。既没有高铁、城轨,也没有船运、航空,唯有的高速公路一到节假日就成为全省的拥堵冠军,进来堵,出去也堵,人见人怕,距离构建现代化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着实差距巨大。信息高速公路、信息基础设施也差强人意,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没有实现全覆盖,导致打通经济社会发展的信息“大动脉”还不够通畅,发展数字交通、数字能源、数字市政、数字社区、数字旅游、数字农业等还处在有待完善的1.0阶段,距离发展智慧型交通、能源、市政、社区等更是梦想阶段。(www.xing528.com)
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和吸引力,营商环境就是“金山银山”,比金子还宝贵。营商环境是基于“人+制度+法治+机制”等构成的综合性企业活动环境,是一个地方可以锻造也能够锻造的一座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有数据显示,营商环境整体指数提升1%,可使投资率增长0.3%,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提高0.36%。
对于身处粤东北欠发达地区的河源来说,本就资源有限、资金难求、技术宝贵、人才难得,若没有“绿水青山”般的营商环境,又何来对资源、资金、技术、人才等长期的磁石效应呢?若不生发出强大的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在区域竞争格外激烈的当下,河源又怎能锻造出一座座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金山银山”呢?2018年,《小康》杂志、中国小康网在全国范围内发起“2018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中国营商环境满意度大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当前营商环境存在的十大难题分别是:成本问题、规范问题、便利问题、透明问题、服务问题、公平问题、环境问题、稳定问题、开放包容问题,以及在投诉环节发生的一些问题。河源的营商环境比之又如何呢?根据笔者的调查和长期观察,以上十大问题河源均有不同程度的存在,比如制度不完善,机制不健全;法治氛围差、执法水平低或偏差大,营商过程钉子多、成本高,政府善变、管理不到位、税负重、服务少,人心环境不向善、经营障碍多,等等,是典型的营商环境“十恶市”。从中不难看出,令企业担心的症结仍然在于政府信用、透明、公正等方面的公信力问题以及地方人心民性不古的问题,很大程度上也可以得以一窥河源经济社会为什么长期发展不起来、难以实现振兴的藏匿在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了。
4.产业甄选和培育不足的问题
站在大湾区的角度看,《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推进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指出要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发展壮大为新支柱产业,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推动新一代高端装备制造是大湾区的所向和所需,河源是可以凭借资源优势和产业的比较优势服务大湾区培育若干世界级产业集群的需求的,这是其一。其二,《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把“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大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以建设美丽湾区为引领,着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这一表述充分说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打造国际一流湾区的重要意义,这正是河源的独特优势和比较优势所在。尤其大湾区要凭借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建设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这更是事关粤港澳三地居民的根本利益和福祉,离不开河源作为广东省重要的生态屏障的作用和服务。
站在河源的视角看,尽管河源的产业极其孱弱,没有形成大规模的产业,也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优势,甚至连百亿产值的产业都难觅其踪。但是由于河源自然资源和生态优势,以及工业立市的举措,近年来基本形成了一些具有独特资源优势和比较优势的资源型或科技型中小产业,比如硬质合金制造业、新电子业、空气能产业、饮用水产业、茶产业、茶油产业等,这使产业对接大湾区是大有可能、大有可为的,也正是大湾区所需要的,甚至是稀缺性需要的。通过整合资源,完全能够形成新一轮河源的产业高地,助力河源振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