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国内外的内部报告文献进行梳理后,可以得出如下几点启示。
(一)对内部报告的认知具有渐进性
从历史角度看,会计的出现源于对经济活动信息的需求,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发展完善。对内部报告的认识的渐进性,既是人类认知世界的必然过程,也是经济事项丰富性和复杂性不断提高的具体反映。
(二)内部报告理论对企业的指导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
由于学术界对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比如内涵、目标、内容、信息质量特征等,还没有形成共识(比如人力资本的确认与计量、环境成本核算),同时在理论探讨中对现实中内部报告的构成和现状重视不足,将研究成果具体应用到企业的实践也不多,导致理论对实践的指导能力还不够理想。
(三)尚未构建统一的内部报告框架
内部报告研究多数是针对某个具体问题进行深入和独立的研究,为学科发展做出了一定贡献。不过由于缺乏理论框架的指导,突破性的进展并不多。对于会计内部报告体系的构建,不少学者倾注了很多心血,但由于一些基础性的问题研究还不够深入,导致目前尚缺乏能被普遍接受的内部报告体系。(www.xing528.com)
内部报告体系在理论上的不健全,使得企业在实际应用时也常有力不从心之憾。决策者需要相关信息时,相关部门就会加班加点搜集整理数据,不仅疲于应付,还会产生重复而没有意义的信息,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更有甚者,不同部门由于信息口径不一致,导致同一指标有若干种答案,最终影响决策的准确性。
内部报告系统性特征的缺乏,制约了其作为一门学科的科学性、完整性和严谨性,也制约了其服务于内部管理者决策的作用,因此非常有必要对其进行深入研究。
(四)我国管理会计理论研究中对风险的重视不够
我国对内部报告的研究多散见于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的研究中。其中,只有内部控制研究将风险作为重要因素进行考量,但传统的财务会计、管理会计对于风险的重视程度不足,即便有所涉及(比如资产减值损失、或有事项),其对风险管理的关注度和管理方法也是比较有限的。在此基础上编报的内部报告很可能对风险估计不足,从而影响了决策的正确性和全面性。
基于以上考虑,本章余下部分将就内部报告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后续章节将结合风险管控理念,构建集团公司的内部报告体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