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城市产业经济的演化路径: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

城市产业经济的演化路径: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动力演化路径纵观西方国家2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从工业革命早期的粗放型增长至今“后工业时代”集约型增长,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城市产业经济的演化路径:从粗放型增长到集约型增长

(一)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动力演化路径

纵观西方国家200多年来的经济发展史,从工业革命早期的粗放型增长至今“后工业时代”集约型增长,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化过程。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历史表明:在工业化早期,都会经历一个或长或短的粗放型增长期。但是总体趋势是从劳动/资本投入驱动型到管理/知识创新带来的生产效率提高型,即体现为“要素积累—集约管理—知识创新”的动力演化路径,集约化程度和创新程度越来越高。产业结构也会经历“农业—工业—服务业”的变化过程,服务业兴起并占据主导地位,具体见表7-1。

表7-1 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增长方式200年演变

续表

(二)经济增长方式与产业演变相关理论

1.配第—克拉克定理

早在17世纪,英国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中就指出:制造业比农业,进而商业比制造业能够得到更多的收入。这种不同产业之间相对收入上的差异,会促使劳动力向能够获得更高收入的部门移动。克拉克于1940年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通过对40多个国家和地区不同时期三次产业劳动投入和产出资料的整理和比较,揭示了人均国民收入平和结构变动的内在联系,总结出了劳动力在三次产业中的结构变化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存在着一定的规律性,得出了产业结构演进的规律性结论。他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人们将这种由人均收入变化引起产业结构变化的规律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配第—克拉克定理”不仅可以从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时间序列分析中得到印证,而且还可以从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同一时点上的横断面比较中得到类似结论。

2.库兹涅茨法则

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于1941年在《国民收入及其构成》一书中阐述了国民收入与产业结构之间的重要联系:产业结构和劳动力的部门结构将随着经济增长而不断发生变化;劳动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趋于上升,财产收入的比重趋于下降;政府消费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趋于上升,个人消费比重趋于下降。他考察了总产值变动和就业人口结构变动的规律,揭示了产业结构变动的总方向,从而证明了配第—克拉克定理。他发现的这种变化规律,即产业结构的变动受人均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被称为库兹涅茨人均收入影响论。从“配第—克拉克定理”这一研究成果出发,库兹涅茨将国民收入在三次产业分布状况的变化趋势与劳动力分布状况的变化趋势结合起来。为此,他收集和整理了20多个国家的庞大数据。他得出结论:(1)农业部门(即第一次产业)实现的国民收入,随着年代的延续,在整个国民收入中的相对比重同农业劳动力在全部劳动力中的相对比重一样,处于不断下降之中。(2)在工业化阶段,工业部门(即第二次产业)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及占用劳动力的相对比重大体来看是上升的,其中前者上升速度快于后者,第二产业成为财富的主要创造者。(3)在工业化后期特别是后工业化时期,第二产业的国民收入相对比重和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会不同程度地下降。第三次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国民收入相对比重持续处于上升的状态。其中在工业化的中前期阶段,劳动力的相对比重上升的速度快于国民收入的相对比重上升的速度,第三产业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工业化后期,第三产业既是财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吸收劳动力的主要场所。

3.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www.xing528.com)

德国经济学家霍夫曼在1931年出版的《工业化的阶段和类型》一书中,依据近20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提出了“霍夫曼比例”,用公式表示为:

霍夫曼比例=消费资料工业的净产值/资本资料工业的净产值

根据这一比例进行测算结果发现:(1)在工业化过程中,霍夫曼比例存在下降的趋势,也就是消费资料工业比重下降、资本资料工业比重上升。这个结论被称为“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2)根据霍夫曼比例的变化趋势,工业进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具体见表7-2。

表7-2 霍夫曼对工业阶段的划分

4.钱纳里多国模型

钱纳里利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发展中国家,特别是其中9个准工业化国家(地区)1960—1980年间的历史资料,建立了多国模型,利用回归方程建立GDP市场占有率模型,提出标准产业结构:根据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六个时期:(1)初级产品生产阶段;(2)工业化初级阶段;(3)工业化中级阶段;(4)工业化高级阶段;(5)发达经济初级阶段;(6)发达经济高级阶段,从任何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的跃进都是通过产业结构转化来推动的。

5.罗斯托主导部门理论

罗斯托根据技术标准把经济成长分为六个阶段:(1)传统社会;(2)为起飞创造前提;(3)起飞;(4)成熟;(5)高额群众消费;(6)追求生活质量,每个阶段的演进是以主导产业部门的更替为特征的。经济成长的各个阶段都存在相应的起主导作用的产业部门,主导部门通过回顾、前景、旁侧三重影响带动其他部门发展。

与六个经济成长阶段相对应,罗斯托在《战后二十五年的经济史和国际经济组织的任务》一文中列出了五种主导部门综合体系:(1)作为起飞前提的主导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是食品、饮料、烟草水泥、砖瓦等工业部门;(2)替代进口货的消费品制造业综合体系,主要是非耐用消费品的生产;(3)重型工业和制造业综合体系,如钢铁、煤炭电力、通用机械、肥料等工业部门;(4)汽车工业综合体系;(5)生活质量部门综合体系,主要指服务业、城市和城郊建筑等部门。罗斯托认为:(1)主导部门序列不可任意改变,任何国家要经历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2)主导部门通过投入—产出关系而带动经济增长;(3)主导部门并非固定不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