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用水的因素很多,比如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人口增长、节水技术发展等,由于本章主要是探索城镇化背景下的人均用水量及用水强度,因此,紧紧围绕城镇化与用水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发现目前相关文献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展开。
第一类是对工业化、城镇化背景下的用水效率分析。工业化、城镇化推进对于用水的需求也日益增多,因此,如何提高用水效率,降低单位GDP的水耗成为许多学者关注的切入点。比如,贾绍凤等⑥利用库兹涅茨曲线研究工业用水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由于部门用水效率提高和经济结构优化,导致工业用水下降并导致工业用水效率提高。陈素景等⑦利用省级数据测度发现,经济发展会引起水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但用水效率呈现幂指数衰减,且用水效率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性。李世祥等⑧通过实证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用水效率虽然高于中西部地区,但并不存在收敛趋势;中西部地区用水效率虽然较低,但却存在收敛趋势,导致区域用水效率差异的原因主要是源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孙爱军等⑨研究认为,由于资金生产率的省级差异,导致了水资源利用效率、用水技术效率和全要素生产率均存在差异。蒋蕾等⑩对北京的研究发现,第三产业产值提升有助于提高其用水效率从而促进产业节水,应进一步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来促进节水降耗。
第二类是关于城镇化与城镇用水的定量分析。大多数文献均认为,城镇化的推进将导致用水量的同步增长,但是增长的函数形式因为研究地域的不同、研究时间段的不同而有不同的结果。周一星研究发现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对数曲线关系⑪,但也有学者发现,用水总量与经济发展水平呈幂函数关系⑫,或对数增长关系⑬。党国锋、鱼腾飞⑭以兰州市为例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发现,用水量与供水要求会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而提高。董婕等⑤根据西安市1978—2007年的研究表明,西安市城市生活用水量随人口城市化率的上升而同步单调上升。马海良等⑮利用时间序列的分析表明,城镇化率的提高将导致用水量与用水效益的提升,对用水结构也有明显影响,即城镇化将导致工业用水比重与生活用水比重上升,而导致农业用水比重下降,并且强调人口城镇化率达到60%的时候,水资源的强约束作用将日益明显。张强、王本德、曹明亮⑯对大连市、童玉芬等⑰对北京市、杨亮等⑱以太湖流域为例,分别利用基于IPAT模型利用LMDI方法进行分解表明,城镇化对于用水增加的贡献很有限,用水压力加大主要是经济发展。(www.xing528.com)
第三类是关于城镇化对于用水影响的双刃剑作用分析。鲍超⑲通过定量分析发现,城镇化是驱动区域用水变化的双刃剑:一方面,城镇化通过带动经济发展来促进用水总量增长;另一方面,城镇化可以通过优化用水结构和提高用水效率来抑制用水总量增长。因此,应将城镇化作为优化人口结构、经济结构和用水结构的切入点,从而提高用水效率。围绕上述观点,鲍超⑳进一步对城市用水进行分解,发现由于人口和经济规模效应带来的用水增长,远远大于由于城镇化效应而带来的用水增长,但城镇化过程导致的城市人口集聚或者城市群发展可能会导致城镇建成区或城市群地区的缺水危机。
现有文献对城镇化与水的动态研究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是专门针对城镇化与人均用水量及用水强度之间的面板分析较少,尤其是对于区域之间人均用水量及用强度的空间相关性尚未考虑。一方面,城镇化作为当前和今后中国经济社会的基本战略,必然对人均用水量及用水强度产生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水资源总体分布是南多北少,而中国江河水系流向又基本是从东向西,因此无论是跨区域的水源调动或者同一流域、水系内的水权分配,必然出现区域用水的联动效应;再加上中国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加快,影响用水的要素也呈现出跨区域流动。因此,对中国省域城镇化与人均用水量及用水强度的动态分析,应该充分考虑用水的空间依赖性和空间异质性。基于此,本章构建空间库兹涅茨曲线模型予以拟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