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承载力影响到城市综合承载力的持续性、连贯性。针对环境承载力的指标设计,结合两型社会建设的大背景,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环境承载力:第一,提高自然灾害预防能力、救济能力与事后治理能力,将自然灾害导致的经济损失降到最低限度;第二,要通过推进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加快高投入高能耗产业的产业升级、产业转型,降低万元GDP的三废排放量;第三,要通过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调节城市生态系统,提高城市的抗干扰能力,改善城市宜居水平。
①王学军.地理环境人口承载潜力及其区际差异[J].地理科学,1992,12(4):322-327.
②毛汉英,余丹林.环渤海地区区域承载力研究[J].地理学报,2001,56(3):363-371.
③刘晓丽,方创琳.城市群资源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及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08,27(5):35-42.
④Onishi T.A Capacity Approach for Sustainable Urban Development:An Empirical Study[J].Journal of Region Study Association,1994,28(1):39-51.
⑤孙艳军,等.广州市交通环境承载力变化的相关性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06,29(8):45-47.
⑥高桂凤,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交通环境承载力评价[J].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城市科学版),2007,(3):90-96
⑦陈图深,等.深圳市人口承载力分析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08,29(3):27-29.
⑧梅伟娟,等.区域土地人口承载力研究[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8(1):5-8.(www.xing528.com)
⑨童玉芬.中国西北地区人口承载力及承载压力分析[J].人口与经济,2009,(6):1-6.
⑩哈斯巴根,等.区域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理论模型及实证研究[J].地理科学,2008,28(2):189-194.
⑪瞿理铜,肖丽.湖南省城市辖区土地综合承载力评价[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125(5):33-37.
⑫薛小杰,等.城市水资源承载力及其实证研究[J].西北农业大学学报,2000(12):135-139.
⑬贺瑞敏,等.水环境承载能力及评价方法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2007,(6):218-220.
⑭孙玉琢,等.基于模糊线性规划的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模型及应用[J].水土保持研究,2007,(8):57-58.
⑮欧朝敏,刘仁阳.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J].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08-112
⑯李岩.资源与环境综合承载力的实证研究[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0,9(5):89-91.
⑰范秋芳,王珊珊.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河南科学,2013,31(1):113-11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