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康理论的演进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康理论的演进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18]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邓小平的上述一系列论述和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十五大、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小康理论的演进

(1)新中国成立后党对小康社会建设的探索

在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并进而建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政治经济文化制度。这为逐步实现“小康”社会和“大同”世界提供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毛泽东在1949年所写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指出,康有为写了《大同书》,他没有也不可能找到一条到达大同的路。共产党人则找到了这条路,这就是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消灭阶级和世界大同[12]

实现“小康”和大同的目标要在探索中一步一步达成。1964年,我们党提出了“两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力争到20世纪末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

(2)小康社会标的提出及其内涵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提出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21世纪中叶中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新论断。这个阶段的奋斗目标就是基本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这就把实现现代化的时间推迟了半个世纪,使之更加切合中国实际。他还以战略家的眼光,提出和设计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三步走”的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其中第二步,是邓小平借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小康”概念,古为今用。1979年12月6日和1984年3月25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两位首相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时先后指出:“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13]“翻两番,国民生产总值人均达到八百美元,就是到本世纪末在中国建立一个小康社会。这个小康社会,叫做中国式的现代化。”[14]邓小平还说,小康社会的特点就是不穷不富,日子好过。这样,邓小平就给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小康思想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含义。

这是邓小平第一次用“小康”来描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

小康目标的提出,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并参考世界发达国家现代化建设的经验,对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党提出的“要在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的重大调整和修改。这一目标的提出,对我们党科学地制订和完善现代化发展的战略,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小康”这个概念,描述的是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生活的美好追求。用“小康”来定位一个时期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观与传统社会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的创造。它采用世界上通用的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水平和生活水平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一个本来很抽象的社会发展目标概念确定了一个具体的标准。这就使现代化的目标既易于为人民群众所掌握,又便于与世界各国作比照,还能根据各种情况适时做出新的调整,从而成为一个动态的、开放式的发展目标。这个目标有以下几层含义:

“小康”是“四个现代化的最低目标”,“就是还不富裕,但日子好过”,“社会存在的问题能比较顺利地解决”。[15]邓小平对此解释说:“目标放低一点好,可以超过它。”“目标定低一点是为了防止产生急躁情绪,避免又回到‘左’的错误上去。”[16]

“小康”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不是西方的现代化”。邓小平强调说:“中国这样的底子,人口这样多,耕地这样少,劳动生产率、财政收支、外贸进出口都不可能一下子大幅度提高,国民收入增长速度不可能很快。”[17](www.xing528.com)

邓小平还坚信,“小康”这种中国式的现代化,虽然“不能同西方比”,但是可以依靠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使人民的生活得到很大改善。他测算过:如果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真正达到每人平均1 000美元,那我们的日子比他们2 000美元还要好过。“因为我们这里没有剥削阶级,没有剥削制度,国民总收入完全用之于整个社会,相当大一部分直接分配给人民。他们那里贫富悬殊很大,大多数财富是在资本家手上。”[18]

(3)小康社会理论的发展

邓小平的上述一系列论述和探索,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1997年,江泽民在党的十五大上提出小康阶段的“新三步走”战略。经过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努力,我国到2000年已胜利实现“三步走”的前两步战略,总体上步入小康社会。

通过实践,共产党人认识到小康社会也有一个发展和建设的过程。江泽民同志指出:“必须看到,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19]同时,江泽民同志明确提出今后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即:“我国要在本世纪(21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技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建设一个较高水平、较全面、较均衡的全面小康社会,成为全国人民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十五大、十六大对小康社会的论述表明我们党对小康社会的认识在不断丰富和深化。

2007年,胡锦涛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在深入总结建设小康社会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并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五个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要求。这些新要求主要体现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总体目标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并提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的新目标;政治建设方面的总目标是“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文化建设方面的总目标是“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建设方面的总目标是“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生态环境方面的总目标是“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20]

这五个方面的新要求表明:我们追求的小康社会,不仅是一个经济目标,更是一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目标;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目标,更是衡量人民生活水平、生活质量的目标。这一新的更高要求,使“全面建设”的内容更加完备、内涵更加深刻、特点更加鲜明、描述更加具体、蓝图更加清晰。

在2012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大上,胡锦涛同志更是代表全党郑重承诺“确保到二〇二〇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描绘了未来5—1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既是对已有小康社会取得成就的肯定,更是为未来的小康社会设定了明确的目标。

总括上述,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朴素小康思想到邓小平同志的小康发展战略,再到江泽民同志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胡锦涛同志的全面建成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其内容一次比一次更充实、更丰富、更具体,更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气息。它反映了我们党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是对科学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