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深度解析淮安农业科技创新瓶颈

深度解析淮安农业科技创新瓶颈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淮安属经济次发达地区,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淮安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从国际和国内经验来看,农业发展较好的最主要经验主要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不外三条:立足农业面向市场的研发体制,政府的扶持与保障措施,以及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与对利润的追求相一致。

深度解析淮安农业科技创新瓶颈

(1)管理体制尚未理顺

我国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宏观管理条块分割、组织布局分散、研发层次重叠、管理效率低下,学科设置陈旧,专业单一,跨专业综合型项目较少,研发方向与市场需求脱节,运行机制、分配机制、激励机制僵化落后。传统的农业科技体制已经远远不适应我国农业转型的现实需要。由于现代农业科学研究具有交叉融合的特性,一项大的、有突破性的创新需要多学科、多专业的交叉融合,因此,不同专业领域的人协同工作对创新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尤其在一些农业重大战略性研究领域,综合化、集成化的重要性更为明显。集成创新的特征在于能打破空间和层次界限,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开放式地解决创新问题,获得外部规模效应。而目前,由于宏观层面的体制限制,在各地的农业科研单位之间联合攻关,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集成创新明显缺乏。

(2)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缺乏农业科技尖端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导致高新技术研究乏力;缺乏市场意识强、管理水平高、开拓能力大的开发型人才,导致农业科技产业化发展滞后。淮安属经济次发达地区,尖端人才的流失问题更为严重,成为影响淮安农业科技水平提高的重要因素。另外现行的科研奖励方式有待改进。每一项农业科研成果只要投入生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就会带来巨大的社会效益,但是科研部门和推广部门本身获利并不大,相应的科技人员由此所得到的直接回报更是微乎其微。同时,农业科研与开发机构中缺乏竞争机制,投入与收益不成正比,势必影响研发人员的积极性。

(3)研发机制陈旧低效

就地区而言,从事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主体之一政府举办的各级各类农业高等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作为国家事业单位,其资金来源以政府财政拨款为主,主要任务是完成国家下达的科研课题,获取奖励及发表论文,并作为调资、晋职的依据,他们的研究成果往往缺乏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导向,重论文轻应用、重研究轻开发、重成果轻转化,往往存在为科研而科研的学术化倾向,大多研究成果并没有变成现实的生产力。科研人员缺乏自主创新的动力和活力,科技创新形成了“立项—研究—成果—再立项”的模式,始终难以建立面向农户、面向市场的研发模式。(www.xing528.com)

正如温家宝同志所指出的:“我国科技体制改革取得了很大成绩,但还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发展的要求。当前的突出问题:一是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没有真正解决。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还存在体制机制障碍。由于管理体制和评价导向的原因,许多科技人员还只求论文、样品,目的是评职称、晋级。二是宏观科技决策机制和组织结构不合理,造成体制分割,有限的科技资源难以实现优化配置,科技资源短缺与闲置浪费并存,资源利用和投入产出效率不高。”[8]科技创新的行为主体——政府、高校、研究机构、市场用户、企业等偏好不尽一致,最重要的行为主体——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作用还比较有限,从而使得各主体难以形成合力,制约了科技创新。

(4)农业科技资源配置不佳

农业科技资源目前仍集中在传统的大田作物种植业,而畜牧、水产及特色经济作物研究领域则严重不足;科研力量主要集中在产中阶段,而产前、产后阶段投入欠缺;农业科研领域较受重视,而中试转化及产业化环节相对薄弱。

从国际和国内经验来看,农业发展较好的最主要经验主要在于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而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基本路径不外三条:立足农业面向市场的研发体制,政府的扶持与保障措施,以及农业生产者对农业科技的需求与对利润的追求相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