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敢打赌,你从未见过某种文化是呼叫出来的。工匠精神也不例外,它不可能被呼叫出来。它需要匠心领导者像园丁一样松土、浇水、施肥、剪枝,进行精心栽培。
我始终坚信,工匠精神不是个体的光芒,而是群体文化与商业机制的结晶。它不可能个人英雄式的单独出现,而是以匠人部落的形式集体呈现。毫无疑问,这有赖于对工匠文化的精心培育,对工匠制度的成熟构建。没有这样的土壤无异于在沙漠里撒种子,结果必然是颗粒无收。
同时,我确信,工匠精神不是道德与情操的伴随物,而是社会集体约束、身份认同的社会化产物。虽然工匠需要表现出修行者的心性,但它同样需要社会集体的契约精神和备受社会尊重的人文气息。言外之意,工匠精神无法自发地实现,需要顶层设计和匠心领导者的“舵手”力量,通过精心培育和政策引导而形成。
我更相信,工匠精神不是短期可以形成的。它不是一蹴而就的“大跃进”,而是要经历“匠造”“匠艺”和“匠德”的锤炼,使“工匠”真正成为“精神”,使“匠心”真正能够“独运”起来。
工匠精神必须通过长期积累,内化为企业的一种文化。既需要环境的滋养,也需要组织整体能力的提升。最后,让工匠精神沁入到每个人的血液,成为每个人的一种信仰。唯有这样,工匠精神方能成为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伟大力量,从而缔造中国梦的伟大传奇。
建设工匠精神,要让工匠精神呈现于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企业做好产品与服务的基本商业原则,成为职业人士的基本工作准则。当这些能够如期而至时,具备创造者基因、作品心素养、手艺人气质、修行者心性及偏执者风格的部落组织也将茁壮成长。
在这当中,有两个重要场景值得多用些笔墨进行详细描述。它有些不可思议,就像魔术一样充满着神奇,但当你全部了解后,一切又是那么的顺其自然。
#场景1:文化的形成
诚然,文化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长期作用凝结而成的。
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猴子和香蕉”。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顶上挂一串香蕉,在笼子顶上同时安装了一个喷头,只要有猴子试图摘香蕉,喷头就会喷出水来。因为猴子都喜欢吃香蕉,因此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试图去摘香蕉,但是无一例外都会被喷头喷出的水淋得浑身湿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似乎所有的猴子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试图摘香蕉就会被水淋,于是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去摘挂在笼子顶上的香蕉,尽管它们都非常喜欢吃。
后来,试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简称A猴子)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这只A猴子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也和原来的猴子刚开始一样试图去摘,这时,所有原来的猴子都不约而同地冲上去把这只A猴子暴打一顿,以后只要这只A猴子想去摘,就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如此经过一段时间,A猴子也和原来的猴子一样放弃了摘香蕉的企图。
试验人员又用另一只新猴子(简称B猴子)换出另一只原来的猴子,发生的情况与A猴子刚进来时一样,只要B猴子试图摘香蕉就会遭到暴打,而且A猴子打的最重。就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原来的猴子都被换出去了,笼子里的猴子已经更换了几个轮回,顶上的喷头也已经早就取消了,但只要有新进来的猴子试图去摘香蕉都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至于为什么会遭到暴打,没有一个猴子知道原因,但每个猴子都很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这个实验对企业文化的启示是,制度的力量一旦突现,继而产生共鸣、共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共识,新进入者容易被同化,继而成为大家的共同习惯。
部落成员匠心习惯的养成就是工匠文化的形成。但是,必须明白的是,文化的形成不同于一个制度的颁布,无法靠打字机打出来,也无法靠嘴巴说出来。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源于领导者不断地强调和检查及组织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即需要企业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与沉淀,从而形成同样的思维和习惯。这当中有领导者的匠心供奉,也有其它成员的鞭策与勉励。
推动工匠文化的形成,对领导者来说,“推案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将公司内部有关工匠精神的案例和故事进行全面宣传与塑造,对公司的工匠标兵给予重重的奖励——在这件事上,没有比奖励或惩罚更有影响力的了。同时,领导者要加大推广的力度,要多角度和多平台进行传播,使其影响更加深远。
张瑞敏“砸冰箱”的事件唤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此事例在公司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与宣传,以达到内化的作用。海尔曾经有用户被洗衣机内的硬物扎到手,这一小概率事件竟在公司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讨论,后来被称之为“刺”文化,即清除思想上的毛刺。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往事了。纵观当前,张瑞敏仍然不遗余力地推动海尔的文化再造。
我的经验是,慎提理念、多建载体、重推案例这三个重要法宝。理念不在于多,而在于落地。若领导者自己都做不到,千万不要强加于人。
#场景1:文化的形成
诚然,文化是外在因素与内在因素、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的长期作用凝结而成的。
心理学里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试验“猴子和香蕉”。把五只猴子关在一个笼子里,笼子顶上挂一串香蕉,在笼子顶上同时安装了一个喷头,只要有猴子试图摘香蕉,喷头就会喷出水来。因为猴子都喜欢吃香蕉,因此几乎所有的猴子都试图去摘香蕉,但是无一例外都会被喷头喷出的水淋得浑身湿透,结果过了一段时间后,似乎所有的猴子都明白了这个“道理”——只要试图摘香蕉就会被水淋,于是没有任何一只猴子去摘挂在笼子顶上的香蕉,尽管它们都非常喜欢吃。
后来,试验人员用一只新猴子(简称A猴子)换出原来的一只猴子,这只A猴子看到笼子顶上的香蕉,也和原来的猴子刚开始一样试图去摘,这时,所有原来的猴子都不约而同地冲上去把这只A猴子暴打一顿,以后只要这只A猴子想去摘,就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如此经过一段时间,A猴子也和原来的猴子一样放弃了摘香蕉的企图。
试验人员又用另一只新猴子(简称B猴子)换出另一只原来的猴子,发生的情况与A猴子刚进来时一样,只要B猴子试图摘香蕉就会遭到暴打,而且A猴子打的最重。就这样,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后,原来的猴子都被换出去了,笼子里的猴子已经更换了几个轮回,顶上的喷头也已经早就取消了,但只要有新进来的猴子试图去摘香蕉都会遭到其它猴子的暴打,至于为什么会遭到暴打,没有一个猴子知道原因,但每个猴子都很自觉地养成了这样的习惯。
这个实验对企业文化的启示是,制度的力量一旦突现,继而产生共鸣、共振,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共识,新进入者容易被同化,继而成为大家的共同习惯。
部落成员匠心习惯的养成就是工匠文化的形成。但是,必须明白的是,文化的形成不同于一个制度的颁布,无法靠打字机打出来,也无法靠嘴巴说出来。它体现在人们的日常行为中,源于领导者不断地强调和检查及组织相应的奖励与惩罚。即需要企业一点一滴,不断积累与沉淀,从而形成同样的思维和习惯。这当中有领导者的匠心供奉,也有其它成员的鞭策与勉励。
推动工匠文化的形成,对领导者来说,“推案例”不失为一种很好的办法。具体来说,就是将公司内部有关工匠精神的案例和故事进行全面宣传与塑造,对公司的工匠标兵给予重重的奖励——在这件事上,没有比奖励或惩罚更有影响力的了。同时,领导者要加大推广的力度,要多角度和多平台进行传播,使其影响更加深远。
张瑞敏“砸冰箱”的事件唤醒了海尔人的质量意识,此事例在公司进行长时间的讨论与宣传,以达到内化的作用。海尔曾经有用户被洗衣机内的硬物扎到手,这一小概率事件竟在公司进行了长达三个月的讨论,后来被称之为“刺”文化,即清除思想上的毛刺。这都是耳熟能详的往事了。纵观当前,张瑞敏仍然不遗余力地推动海尔的文化再造。
我的经验是,慎提理念、多建载体、重推案例这三个重要法宝。理念不在于多,而在于落地。若领导者自己都做不到,千万不要强加于人。(www.xing528.com)
#场景2:“熔炼”的进程
请闭上眼睛,想象在会议室的地板中间放着一个很大的溶胶炉。如果你是领导者,那么,这个溶胶炉是你精心准备的。你决心炼就最好的“匠心胶”,而且你会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
你把溶胶炉装满新鲜、纯净、清澈的匠心之水,小心护理,不让“浮躁”“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来污染。如果有人胆敢破坏,你将严厉惩处它,决不轻言放过。在这件事上,没有下不为例,否则,受到惩罚的将会是你自己。
慢慢地,匠心之水从锅底向上填满,它不可能从上往下来装满。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试图破坏或心存侥幸的“差不多先生”“关系户”早已因你的强势而惧怕。渐渐地,他们被你的匠心、执着和坚定所感动,他们明白没有匠心投入就不可能炼就好的东西。
接着,你把客户价值和出色工作所带来的骄傲搅拌均匀,不断地加热,让水沸腾。渐渐地将自由、自尊和耐心混合在一起让其渗入进去。这个过程有点慢,但你细心地搅拌,并溶入了你身上已拥有的那份“匠心”。否则,你将会前功尽弃,什么也得不到——用竹篮打水一场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个过程需要你如打造匠品一样,用美妙的心思。相信你已经完全弄明白匠人匠造的道理。
然后,你把“作品心”与追求极致“手艺人精神”加入进来,直到煮出的胶状物变得光滑粘稠。接下来,你再把“匠心领导力”和能够让你部落成员为之振奋的“雄心”搅拌进去,添上“创新”和一些“冒险”的调料。在这里,既需要你的柔情,也需要你的果敢与坚韧,有的时候适当的强势也是不可少的。
最后,别忘记溶入“用户至上”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并用扁平的组织结构来支撑。要格外注意空白地带。当然,你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帮忙与协助。
这一整个过程如“润物细无声”一样和谐。等冷却后,你看到的将是匠心和工匠精神,甚至看到一个有“工匠文化”的部落。你还把这样的“溶胶”过程复制给其他人。
睁开你的双眼,相信你已懂得工匠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了。同时,你会被这神奇的“熔炉”所惊叹。
没错,工匠文化更需要用“匠心”来塑造,它比任何产品的制造更让人费心。它应该是最有分量的“匠品”,值得领导者用匠心供奉一生,不是吗?它是以身作则的实践,是孜孜不倦的“师营匠造”。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多种文化相互熔炼,经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自发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开展相关大讨论,发现好的工匠案例进行大量宣导与嘉奖。同时,建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并安排有关工匠精神的推广活动。
没有文化的沉淀与熏陶,工匠精神就不可能蔚然成风;没有上层建筑的宏观调控,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得到持续传承;没有文化的形成与制度的落地,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实现广泛推广。
如果全企业都重视起来,精心培育、细心呵护,假以时日,工匠精神必将蔚然成风,大放异彩。当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再讲工匠精神之时,就是工匠文化的成熟之日。
#场景2:“熔炼”的进程
请闭上眼睛,想象在会议室的地板中间放着一个很大的溶胶炉。如果你是领导者,那么,这个溶胶炉是你精心准备的。你决心炼就最好的“匠心胶”,而且你会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它。
你把溶胶炉装满新鲜、纯净、清澈的匠心之水,小心护理,不让“浮躁”“急于求成”“粗制滥造”来污染。如果有人胆敢破坏,你将严厉惩处它,决不轻言放过。在这件事上,没有下不为例,否则,受到惩罚的将会是你自己。
慢慢地,匠心之水从锅底向上填满,它不可能从上往下来装满。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试图破坏或心存侥幸的“差不多先生”“关系户”早已因你的强势而惧怕。渐渐地,他们被你的匠心、执着和坚定所感动,他们明白没有匠心投入就不可能炼就好的东西。
接着,你把客户价值和出色工作所带来的骄傲搅拌均匀,不断地加热,让水沸腾。渐渐地将自由、自尊和耐心混合在一起让其渗入进去。这个过程有点慢,但你细心地搅拌,并溶入了你身上已拥有的那份“匠心”。否则,你将会前功尽弃,什么也得不到——用竹篮打水一场空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这个过程需要你如打造匠品一样,用美妙的心思。相信你已经完全弄明白匠人匠造的道理。
然后,你把“作品心”与追求极致“手艺人精神”加入进来,直到煮出的胶状物变得光滑粘稠。接下来,你再把“匠心领导力”和能够让你部落成员为之振奋的“雄心”搅拌进去,添上“创新”和一些“冒险”的调料。在这里,既需要你的柔情,也需要你的果敢与坚韧,有的时候适当的强势也是不可少的。
最后,别忘记溶入“用户至上”这样的核心价值观,并用扁平的组织结构来支撑。要格外注意空白地带。当然,你需要有更多的人来帮忙与协助。
这一整个过程如“润物细无声”一样和谐。等冷却后,你看到的将是匠心和工匠精神,甚至看到一个有“工匠文化”的部落。你还把这样的“溶胶”过程复制给其他人。
睁开你的双眼,相信你已懂得工匠文化是如何形成的了。同时,你会被这神奇的“熔炉”所惊叹。
没错,工匠文化更需要用“匠心”来塑造,它比任何产品的制造更让人费心。它应该是最有分量的“匠品”,值得领导者用匠心供奉一生,不是吗?它是以身作则的实践,是孜孜不倦的“师营匠造”。
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孤立存在,而是多种文化相互熔炼,经长时间的沉淀与积累,自发而成的。具体来说,就是开展相关大讨论,发现好的工匠案例进行大量宣导与嘉奖。同时,建立与工匠精神相关的管理制度、奖惩机制,并安排有关工匠精神的推广活动。
没有文化的沉淀与熏陶,工匠精神就不可能蔚然成风;没有上层建筑的宏观调控,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得到持续传承;没有文化的形成与制度的落地,工匠精神就不可能实现广泛推广。
如果全企业都重视起来,精心培育、细心呵护,假以时日,工匠精神必将蔚然成风,大放异彩。当有一天我们不需要再讲工匠精神之时,就是工匠文化的成熟之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