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转型升级是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是出现频次最多的字眼之一,也是目前企业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但从字面来看,转型在前,升级在后,人们似乎更加重视转型,其次才是升级。
没有技术升级,转型将会是一场死亡之旅。技术是1,营销是后面的0。
记得有一次在互联网思维的课堂上,有一位企业负责人跟我说:“自从大家都在谈传统企业向互联网转型时,我们就与时俱进,生怕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于是计划从3亿的销售额中要让15%的销售额搬到网上去,3年内要让50%的销售额搬到网上去。但是,这一年下来,参加天猫、京东等各个平台的活动,3亿的销售额中确实有5千万销售额在网上完成了,但我们却亏了500万。这不是自寻死路嘛。”
我说,现在的网店比店面的成本还要高,买直通车,买竞价排名,盈利都被电商赚走了。2014年,阿里巴巴的净利润达44.6%,而制造业利润不到10%。为什么会这样呢?只是把产品搬到网上并不是互联网转型,必须在技术上进行升级,没有技术升级的互联网转型就是在“找死”。
盛田昭夫说,技术才是财富的真正源泉。谁控制了核心技术,谁就对产业价值有话语权,有支配力和影响力,有议价能力。简而言之,技术升级大于业务转型。
20世纪70年代,同样以固执死磕、忠诚专注著称的日本人发明了石英手表,以超级廉价和轻便的优势,对传统的机械表构成致命的打击。一方面日本电子钟表便宜,质量也不错,而瑞士钟表价格昂贵,因为瑞士的人工成本非常高;另一方面日本的电子计时技术开始在全球盛行,严重冲击钟表市场。
在那六七年时间里,瑞士钟表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其产量在全球的比例从45%陡降到15%。超过10万钟表工人失业,可是,在经历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升级之后,瑞士手表居然奇迹般地走出了低谷,甚至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新繁荣时刻。
如今,瑞士钟表走出一条发展之路,其价值远高于黄金。市面上随便一块劳力士表的价格恐怕都不逊于同重量的黄金,而且随着手表的停产或限量发行,它们的价值只会“与日俱增”,因为它们凝聚了匠人大量的心血和情感,相比只有自然属性的黄金,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人文底蕴和工艺价值。
那么,人们不禁会问:瑞士钟表业是如何做到的?
第一,瑞士钟表拒绝转型,专注升级,坚持制造手工机械表。
二十多年里,他们偏执地在机械表的功能上进行升级与创新,开发出诸多极其复杂的工艺。譬如,升级版的陀飞轮、卡罗素、万年历、月相、两地时,甚至还有中华年历表。在宝珀公司,有一款名为“1735”的机械表,内有744个零件,最小的细如毫发,一位顶级表匠全心投入,一年只能制造出一只。
当时,有人说,瑞士人工成本高,可以把生产外包,品牌还是用瑞士,也就是贴牌方式。但是,瑞士人并没有这样做。他们相信自己有几百年的钟表制作经验和更优秀的制表匠,是别人无法替代的。后来,他们把复杂的零部件做得更加极致,比如原来300个零部件,最后做成只有100个零部件,这样成本低了些,但质量更好。
第二,瑞士钟表强势并购,形成超大型钟表集团。
随着数以千计的中小型表厂的破产,瑞士人展开了大规模的同业并购。到今天,瑞士形成了斯沃琪、劳力士、Vendome三大钟表集团,控制全球八成的豪华钟表品牌和生产能力。这样瑞士钟表的技术研发优势得到了进一步拓展与延伸。(www.xing528.com)
从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在美国和日本的强力压迫之下,欧洲制造业在成本控制和效率提升两方面几乎完败,以至于众多行业分崩瓦解。相反钟表业守正出奇,背靠文化,走出一条高附加值的奢侈品牌之路。
从瑞士钟表发展轨迹,我们得到的启发是,虽然不能拒绝转型,但是技术升级是不可回避的。比较好的逻辑是,技术升级第一,业务转型第二——不要一遇到问题就考虑业务转型。
所以,专注技术升级,并不断向上“攀登”。它是匠道的核心,是成为工匠型企业的核心流程之一。
技术升级是指技术发展过程中技术的改进、更换。技术的改进包括改进产品设计,改进生产工艺和操作方法,改进设备和工艺装备,采用新材料和新燃料。技术的更换则是用新技术更换旧的技术,以提高产品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节约原材料,降低产品成本,改善劳动条件等。
在技术方面进行一系列改进、更换,将不断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经济效益,使企业能适应社会的变化。
然而,中国企业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在营销上的投入大于产品研发与品质提升的投入。很多企业舍得花钱做广告,在渠道上大量投入资金,却舍不得在研发上大量投入。要知道,营销上的投入只可以获得短期利益,但技术上的投入可以获得长期利益。工匠型企业让“技术第一,产品为王”成为首要的经营法则,尽可能去掉中间渠道,减少推广上的投入。这是企业长远发展的硬道理。
我发现,一些心无旁骛看似有些笨拙的企业家绝不轻言转型,而是不断升级,在失去了许多看似诱人的机会之后,居然超过了那些一度绝顶聪明又“身段柔软”的企业家,成为行业的佼佼者。例如,我去嘉兴新凤鸣集团公司讲课,参观了他们的生产车间,自动化程度非常高,很多的工序已经智能化,原本100多个人的车间,只需要10个人就够了。这就是最近兴起的“黑灯车间”。
个人的成长亦如此。有的人只追求外在的风光,却不注重内在的修为,一旦遇到危机就跌入谷底,就无法再爬出来。而有的人,非常注重自身的不断升级,在危机面前临危不惧,从容应对。
对企业而言,所谓技术升级,就是要以“打造让用户尖叫”的产品为目的,以解决用户问题为原则,在产品、作业流程和管理上进行创新与发展。目前制造业的主要问题是先进工艺稀少、产业技术基础薄弱,低端产能过剩、高端产能缺乏,高精尖产品和重大技术装备生产不足。
不解决这些短板,中国将难以进入世界制造业强国行列。企业如果不进行技术升级,如何跟国外的同行竞争是个严重的问题。考虑到民众连马桶盖这类日常用品都要到海外抢购的事实,用技术升级“中国制造”更显刻不容缓。
技术层面的升级要远远大于业务层面的转型,除非是夕阳产业必须转型的。“打铁还需自身硬”,不在技术上进行升级的企业,转型可能会是自废武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