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策究竟是要追求意见的一致,还是要有不同的声音呢?让我们先看看优秀决策者的做法。
一位公司的高管在讨论会上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设想,令他意外的是,所有人都赞成他的设想。一般而言,接下来的场景是,高管以胜利者姿态自信满满地说:“既然大家一致同意我的设想,我看这件事就定下来,希望大家全力配合,届时我们搞庆功会。”然而,这是一位极具匠心的高管,他的回答出乎了所有人的意料,他说:“既然大家都同意,没有问题,这个设想要缓一缓,等你们有了不同的意见,我再做定夺。”听到领导这样的回答,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大家是你看我、我看你满脸狐疑的表情。
为什么呢?你可能会匪夷所思:这不是很符合“众望所归”的领导原则吗?
这位极具匠心的高管,回答大家的理由是:“一个设想不可能没有问题”“没有问题是最大的问题”“就算是没有问题,人人都认为好的创意是平庸的”。极具匠心的决策者与一般人的不同之处就体现在这了。
这是一个很不错的决策理念。据了解,它最先出现在美国通用公司前总裁斯隆的身上。基于这样的决策理念,斯隆在通用公司独创了权力下放的事业部制。因为事业部制的灵活作用,通用公司一举击败曾经不可一世的福特汽车公司。要知道,那时候的福特汽车正处在“老板一人说了算”的独裁管理模式时期。毫无疑问,这个模式有利于发现各种可能性,有利于发现前瞻性的新事物。
有意思的是,在另外一次决策场景中,情况恰好相反。某公司的高管提出了一个比较奇葩的设想,在倾听大家的意见时,意外地遭到大家的集体反对。常规情况下,这种集体反对的设想是无法推行的。可谁也没想到,这位高管耐心听取大家反对的理由后,他说:“这个项目就按我的意见去实施。要是等你们个个都想明白了,到时候恐怕就没有机会了,黄花菜都凉了。”
不会吧?也许你的脑海此时已冒出“独断专行”这个词了。而我却认为,这个领导的做法是值得倡导的。为什么呢?
首先,我们要做一个正确的决策,而不要做一个大家是否同意的决策。无论是集体赞成还是集体反对都不是决策的依据,最有效的依据是正确性。其次,决策要倾听大家的意见,但不能被大家的意见左右。要能从不同的意见里,选择有效的意见,并敢于做出不受欢迎的决定。“独断专行”也不是不可行的,关键是要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经过再三思考与权衡,最后做出正确判断。我认为,有时“独断专行”是一种睿智和担当。(www.xing528.com)
所以,决策绝不是要寻求意见的一致,而是以互相冲突的意见为基础。那些总是要寻求意见一致的人,要么不敢担当,要么没有自己的见解,是很难成为新工匠的。
摩托罗拉公司前董事长盖瑞·托克说,有反对声的想法是健全的想法,因为这是真正有实力的想法,也因此值得我们尝试。如果大家都认同的创意,事实上并没有多大的机会。即使10个人中只有1个人赞同,看上去有点反常规,往往能一击即中。
的确,决策需要听到反对声音,反对声音的背后可能是某个风险的“另一个方案”。我相信,运用反面意见可以帮助决策者制定出正确的决策。我曾有一个下属,经常跟我的意见不一样,常常让我很不悦,我很少采纳他的意见,但有趣的是,他的反对意见总是起到了提醒与鞭策的作用。我曾经跟他说过这么一句话:你总是跟我唱反调,但这是你的价值,假如你的意见和我永远是一样的,那么,你对我可能就是多余的。
同时,要知道,反面意见可以保护决策者不致沦为组织的俘虏,其本身可能是正式决策所需的“另一方案”。有两个及两个以上的备选方案是决策的基本要求。只有一种方案,根本就不是决策。
大家都认为好的时候,未必是真的好——人人都说好的创意是平庸的。同样,当大家都认为不好的时候,可能蕴藏很大的机会。任何一次财富的缔造必将经历一个过程:先知先觉经营者,后知后觉跟随者,不知不觉消费者。历史上的朱元璋在陈友谅和张士诚,拿谁先开刀时,谋士将领普遍认为张士诚比较弱,希望先对付他,并因此可占据江浙一带的土地,扩张自己的势力,然后再与陈友谅决战。而朱元璋做出了他经典的判断:张士诚的性格是“器小”,陈友谅的性格是“志骄”,器小无远见,志骄必生事。如果我进攻陈友谅,张士诚必然不会救他;而进攻张士诚,陈友谅就一定会动员全国兵力来救,这时我们就要两线作战,到时战争结果就很难说了。事实证明,这是一个天才的判断。
最后,特别想表达一点,在内部要大胆争论,要有不同的声音,然而一旦走出去就只有一个声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