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问对问题——领导力中的重要策略

问对问题——领导力中的重要策略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领导力日益重要的今天,“问对问题”同“心入基层”一样应该备受重视。所以,有匠心的决策者不先表态,而是问对问题。所以,街亭失守不能认为主要问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显然,诸葛亮可以了解到马谡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占山安营扎寨”的布阵思维、对战事考虑不周全及盲目乐观的轻敌心态诸问题。那些在讨论重大问题时不能实现畅所欲言的团队,问题跟这有很大的关系。

问对问题——领导力中的重要策略

“元芳,你怎么看”——这是曾经的网络流行语,而其背后蕴含着丰富的管理哲学,它应该成为决策时的常用语。为什么呢?

狄仁杰总问“元芳,此事你怎么看”,结果元芳不但把事给办漂亮了,而且还不离不弃,自始至终地追随;刘备总问诸葛亮军师,可否有良策”,结果诸葛亮不但能掐会算,而且做到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然而,诸葛亮没有问团队“你们是怎么看的”,结果诸葛亮给活活累死了,而且蜀国无人能接班灭亡了;司马懿总问下属“如果你是诸葛亮,你会怎么做”,结果,司马家族人才辈出,夺得了三国之后的天下。

以史为镜,总结教训。在领导力日益重要的今天,“问对问题”同“心入基层”一样应该备受重视。它是决策者的一项基本技能,如果掌握不好,开展相关工作时会“困难重重”。

重大决策,特别考验决策者的匠心。例如,在召开会议讨论重大决策时,作为决策者是先表态还是后表态呢?我的建议是先将发言权交给参会者,而决策者只要说“大家的意见如何”“你们说怎么办”之类的话。

决策者一旦先表态,就会影响其它人的看法,左右其它意见的提出。通常他们会认为自己没有必要表态了,会堂而皇之相信“领导是对的”。此时,“凡事听领导的”这样的权威主义就开始发酵了。所以,有匠心的决策者不先表态,而是问对问题。

在三国故事中,有一回,丞相诸葛亮让马谡负责守街亭,其结果是马谡被围,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挥泪斩马谡。今天看来,街亭失守到底该谁负主要责任呢?很多人会认为诸葛亮用人失察,难辞其咎,他们的理由是刘备临死时特别告诫过诸葛亮,“马谡此人言过其实,不能重用”。而马谡在此役中的确如此,缺乏实战经验导致丢了街亭,尤其是马谡违背诸葛亮的指令,跑到山上安营扎寨,导致军队被围困,缺水断粮,最终不攻自破。

这个判断看起来似乎合情合理,实际上,仍然存在不少疑点和漏洞。其一、当时的蜀国已出现“蜀中无大将”的困境,无人可用怎么办?不得不用;其二、能力是干出来的,马谡需要在实践中培养,如果不给他机会如何能重用?其三、马谡是主动要求守街亭的,领导者是否会思考:作为文官的马谡为何主动请战呢?实则是马谡不服自己被同僚认为他是“纸上谈兵”,没有实战经验的原因。

所以,街亭失守不能认为主要问题是诸葛亮用人不当。当然,我们不排除诸葛亮在用人问题上有失察之责。

我认为,诸葛亮犯的最大错误是“不问马谡怎么办”。试想,当时诸葛亮在看到马谡主动提出请战的要求时,直接追问马谡:“你打算怎么守街亭?”那会是怎样的情景?显然,诸葛亮可以了解到马谡脑海中根深蒂固的“占山安营扎寨”的布阵思维、对战事考虑不周全及盲目乐观的轻敌心态诸问题。

然而,实际情况是,诸葛亮按照他的一贯领导风格,直接命令马谡“当道扎寨”。当时,急于建功立业的马谡没有多想,直接领命出发了。

马谡到达街亭后,发现街亭有一座山。于是,他喜出望外,以为丞相诸葛亮不了解街亭的地形,毅然决然地跑到山上安营扎寨。即使副将王平多次提醒“这是违抗军令”,但还是被马谡“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的回复所否定。诸葛亮这种“听话照做”的做法不适合刚愎自用的马谡,也不适合当下的年轻人,特别是知识工作者。

在三国故事中,诸葛亮是一位典型的只跟下属说方法或步骤而不讲缘由的领导者,他几乎从不用问的方式去了解和启发下属,他的口头禅是“天机不可泄露”“老夫自有妙计”“届时打开我给你的锦囊就可以了”等。此等不倾听与发问的决策方式是行不通的,它害人又害己,最直接后果就是“蜀中无大将”“姜维接不了班”。

日本经营之神松下幸之助说:“管理者,首先倾听下属的意见。”这句话对我的影响很深,“你的想法是什么”“为什么呢”“你为何会这样想呢”,我经常这样问别人。倾听下属的意见已成为我的习惯,我会从不同的角度询问他们的意见。这样一来我就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还能提高下属的参与感,同时,能更好地了解下属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其直接好处就是避免下属犯本不该犯的错误,这对工作的执行大有裨益。(www.xing528.com)

倾听他人的意见应该成为新工匠的一种工作常态,它不只是决策时的需要。平时多问问他人的看法,既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又可以沟通相互的感情。那些在讨论重大问题时不能实现畅所欲言的团队,问题跟这有很大的关系。

我有一个习惯就是,每隔一段时间就从自己的办公室走进团队中间,到下属的工位边坐下,跟他们分享我最近读的书,然后问问他们“你怎么看”。很多时候,工作上的问题,我自己是有答案的,但还是会询问员工的看法。一是想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二是了解他们的思维模式和做事方式;三是有可能听到不同的声音,以帮助我做出更加合理与正确的安排。这种习惯让我收获良多,我会一直这样做下去。

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管理者什么都“知道”,领导者有很多“不懂”。于是,管理者在工作时就陈述的多,而领导者问的多,倾听的多。长期以往,管理者的下属是“越来越不懂”,工作越来越依赖上级,而领导者的下属是“懂得越来越多”,凡事有自己的见解,也能主动突破重大挑战。这个现象其实就是管理者与领导者的明显特征,也是是否拥有匠心的重要标志之一。

从表面上看,领导者是一种示弱行为,实则有效激励与启发了下属。这种做法把他人和自己结成了伙伴关系、同志关系。我建议尽量让下属一边思考一边行动,绝不能让下属沦为做事的“机器”。事实上,没有人愿意像机器一样的工作。如果你的多数员工跟你说“没有想法”“不知道怎么办”,你可能认为他们是台“机器”,其实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管理者本人。这是管理者平时倾听下属的意见太少了,或者彼此没有形成双向沟通的良好氛围。

那么,一个有匠心的领导者究竟应该怎么做呢?

我们仍然以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让马谡守街亭的故事为背景。当马谡站出来要求请战时,作为领导的诸葛亮首先应该问:“马谡,你勇气可嘉,那你打算怎么守住街亭呢?”接下来,马谡很有可能说出自己脑海中原本的想法:“……如果街亭有险要山地,我会首先占领制高点,让军队处于居高临下的有利地形地势……”

我们应该完全相信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是可以想到占领高地的一些不利的因素的。注意,有匠心的领导者通常不会立即否定下属的意见,而会用提问的方式与下属深度沟通,有效提醒下属。所以,诸葛亮的回答是,“马谡,如果你驻扎到山上,当敌人围而不攻,切断你的水源和粮草,你该如何是好?”这一个提醒很重要,特别是用问的方式,既不否定也不直接给方案,目的是启发下属进一步思考,这对培养下属很有帮助。所谓匠心,在此处就体现得淋漓尽致,三国故事中的司马懿在这方面的表现“独具匠心”,值得推崇。

假如马谡对以上诸葛亮的问题不以为然,那么,马谡就得有充分的理由说服诸葛亮及相关人员。否则,诸葛亮就有充分的理由不让马谡担当此任,至少马谡不是合适人选。

当然,以诸葛亮在军中的威望,马谡会恍然大悟,甚至说出这样的话来:“根据丞相的提醒,我把大部分的军队驻扎到开阔地带,然后派一支小分队秘密埋伏山上……”此时的诸葛亮可以很欣慰地赞赏马谡说:“马谡,此事就按你说的去做!好了是你的功劳,办不好就提人头来见。”相信,此等有匠心的决策方式既有利于做事,又有利于培养人才。

通过这样的问话方式,既体现了领导者愿意倾听下属意见的开明,同时,也彰现领导者懂得启发下属并由下属自行决策的高明。对领导者来说,可以发现下属的思维习惯和做事方式,从而及时提醒工作中的不足及可能的风险。这种方式既可以做出行之有效的决策,又可以使决策得到很好的落实;既可以实现“兼听则明”的效果,又能创造出下属的参与感。我认为,这是一种匠心独运的决策方式。匠心所致,不但能做出有效决策,还能培养一批主动思考的人才。

值得补充的是,所谓的倾听并非是要完全听从对方的意见,而是在“创造参与感”的基础上,倾听到不同的意见,从而引发更多的思考,能从某种可能的方案中发现背后的风险,以做出万无一失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