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各层产值增长,整体规模增长态势强劲
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总规模达3747.95亿元,同比增长7.98%。音乐产业分为核心层、关联层和拓展层,产值分别为813.47亿元、1834.4亿元和1100.08亿元,同比增长5.28%、6.78%、12.21%。
核心层包括:音乐图书与音像出版、音乐演出、数字音乐和音乐版权经纪与管理。其中,音乐图书与音像出版产业对民族音乐作品加大了扶持力度,同时儿童音乐专辑的出版成为新风向。音乐演出行业开启“音乐+”模式,将音乐与科技相融合,实现基于音乐的跨界融合及多样化的商业模式。随着数字专辑规模的扩大,版权运营、音乐社交、泛娱乐、UGC等盈利模式日趋成熟。版权经纪与管理产业均得到相关政策的加持。虽然版权经营日益规范,但在版权法规的执行效力、维权和大众的付费意识上依旧存有不足之处。
关联层包括:乐器、音乐教育培训和专业音响产业。乐器产业与人工智能相融合,拓宽了乐器消费的结构,并且与教育、服务等产业相融合,推进了更广阔的战略布局,促进了产业规模化、智能化与差异化。音乐教育培训市场表现十分活跃,但师资力量的缺乏是该行业的主要瓶颈,依托人工智能的“线上+线下”融合互补的教育方式将成为新方向。在专业音响产品中,智能音箱、无线耳机等产品因其兼顾音乐、互动和家用性能而发展迅速,且占据较大市场比重。演艺音响设备逐渐集成化,声光机械也在不断融合加强,将为观众营造出沉浸式的音乐体验场景,以满足观众日益增长的音乐文化消费需求。
图1-13 2015—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市场规模
来源: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11月8日。
拓展层包括:广播电视音乐、卡拉OK,以及影视、游戏、动漫音乐产业。在广播电视音乐产业中,车载智能网络系统的快速发展大大增加了汽车音乐的多样性;电视和网络中的音乐综艺节目也伴随着音乐产业的发展而衍生出多种形式。在卡拉OK行业中,传统的KTV市场拓展了智能化、大众化的商业模式,同时拓宽了“线上+线下”的联动。其中,网络在线K歌、音乐社交、打榜娱乐等场景已经形成。未来,卡拉OK娱乐体验的提升有着无限的想象空间。在影视、游戏、动漫音乐产业方面,也实现了“影音+”的战略整合,与数字音乐平台的结合,实现了制作、宣传、发行的一体化,强化了视听资源互通,为IP发展赋予了更多可能。
图1-14 2015—2018年中国音乐产业细分行业的市场规模(单位:亿元)(www.xing528.com)
来源:中国音像与数字出版协会《2019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2019年11月8日。
(二)“互联网+”催化产业新机制新增长
2018年,数字音乐产业规模达到612.42亿元,用户规模5.5亿人,同比分别增长5.5%、5.1%,主要聚集在数字音乐平台、线上K歌平台、短视频和直播平台,盈利的模式也扩展到版权运营、音乐社交互动、泛娱乐、UGC等多种渠道。
此外,音乐也是泛娱乐直播行业的重要内容。自2016年起,数字音乐平台加入了短视频的板块,以时尚娱乐的形式增强用户的互动与黏性,进一步提升消费能力,激活数字音乐产业链。2018年,网络音乐用户达到6.75亿人,其中移动网络的音乐用户有5.53亿人。据艾媒咨询数据对内容偏好的显示,26.57%的用户更喜欢演唱会类直播内容,位列第一,其次为生活娱乐类内容,达到25.3%。[78]同时,不同类型的音乐也在不断涌现,还有科普教育、游戏、体育赛事等类型的音乐平台直播内容,以及原创音乐人的个人IP开发、版权运营销售数字专辑等商业模式,催化数字产业的新机制和新增长。
图1-15 2018年中国用户对音乐平台直播内容偏好
来源:艾媒咨询,https://data.iimedia.cn/page-category.jsp?nodeid=24711825,访问日期2020年6月5日。
(三)逐渐形成“音乐+”的产业融合形态
自2015年以来,音乐与其他产业或产业内部细分行业逐渐形成“音乐+”生态体系。如“音乐+造星”实现了粉丝经济的复合化;“音乐+互联网”将演出搬到线上,与直播相互赋能;“音乐+科技”将音乐向智能化升级;“音乐+旅游”使文化得以融合发展;“音乐+影视”促进了IP的开发与改编。随着音乐产业壁垒的逐步打破,产业边界不断拓宽。
2018年,“音乐+生活”成为音乐产业发展的新方向。音乐正在以多渠道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场景中,各大音乐平台也以开发场景消费为发展目标,实现“音乐+生活”的应用场景,用户可以在线听音乐,获得社交、表演等多元体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