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商业兴起于“农商俱利”的时代,这一时期,如前文所述,齐国的工商业政策对于齐国商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与此同时,齐国的农业发展思想也极为丰富。
齐太公封齐之初,就实行了以农业富民的治国之道。《六韬·龙韬·农器》记载:“必使遂其六畜,辟其田野,安其处所,丈夫治田有亩数,妇女织纫有尺度。”到了齐桓公时期,管仲更加注重农业发展,强调农业的重要性。他认为,治国之道,在于发展农业生产。粮食是人民生活最重要的物资,粮食如果丰足,人民生活就会温饱安康,这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因此,齐国统治者制定了粮食、土地等各种政策措施,以推进农业生产。
据《管子·牧民》记载,对于粮食,齐国采取“务在四时,守在仓廪”的原则。“务在四时”是指粮食生产的过程,必须遵循自然界客观规律,人们应当在不同季节抓好不同的农事生产,不能耽误农时。“守在仓廪”是讲国家一定要把粮食储存起来,真正掌握对粮食的控制权。这“一务一守”,从生产和存储两个重要环节对粮食进行把握。为了促进农业生产,保证国家有足够的粮食,齐国还提出了相关措施,鼓励农民像备战一样积极、认真地对待农器,开展农业生产。
农业生产建立在土地制度的基础之上。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土地采取授田制,并对于土地的分配推行科学合理的政策。《管子·乘马》记载:“正地者,其实必正。长亦正,短亦正;小亦正,大亦正,长短大小尽正。”意思是土地的分配和折算一定要公平公正,如果不公正,政事活动和政策就无法公正,继而农业生产就无法公平地开展和管理。同时,对于土地,齐国还采用了“地均以实数”和“均地分力”的政策。根据《管子·乘马》记载,“地均以实数”就是国家要加强对土地的管理,核算清楚实际可用于耕地的土地数量,掌握土地大小、肥沃贫瘠程度等自然状况。然后根据这些情况,进行整体折算。“均地分力”就是把土地分给人民,让百姓分户经营。这样,土地就能被充分地利用起来,同时人的力量也能得到充分发挥。“地均以实数”和“均地分力”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此外,国家根据土地的质量确定租税征收额。《管子·大匡》记载:“案田而税,二岁而税一。”意思是征收的租税多少必须与耕地的质量相符合,优质土地可以征收高一些的税款,反之则低。《管子·乘马》则提出了旱地与涝地有减税比例。此外,管仲大力倡导齐国发展鱼盐产业,是首先以保护农业发展为前提的。《管子·地数》对人们煮盐的时间做了周到安排,即从十月到正月,共四个月,这样可以避开农忙的时间,不耽误农业生产。(www.xing528.com)
齐国还提出了具有超前意义的生态保护理论。《管子·八观》记载:“山林虽近,草木虽美,宫室必有度,禁发必有时,是何也?曰:‘大木不可独伐也,大木不可独举也,大木不可独运也,大木不可加之薄墙之上。’”《管子·戒》记载:“山林梁泽,以时禁发而不正也。”说的是山林虽然就在身边,取用十分便利,但修建宫室使用的木材必须严格把控,采伐要有一定的时间限度,不可以毫无节制地砍伐林木,必要的时候应该采取禁山的方式对树木进行保护。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树木长成更加成熟、实用的优质木材。如果随时采伐,不加节制,对草木的生长是十分不利的。因此,要制定法律,保护山泽之利,保护林木成长,保证五谷丰收。除了保护山林植物,齐国还提出了保护动物的思想。《管子·八观》记载,齐国草木繁盛,牲畜的繁殖也较多,但不能因此而强行征收牲畜的税收。江海湖泊等池泽资源很多,水资源中的鱼类也多,但是不能竭泽而渔,必须把握尺度。齐国对动植物资源进行保护的朴素的生态系统观,以及维护生态平衡的实践经验,是为了使自然资源得到永续利用,这些思想直至今天,对于发展生态农业都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凡此种种,证明了齐国的农业发展思想是非常丰富和先进的,对于推动齐国农业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中国古代最早的商品经济是从农业和手工业之中分离出来,依赖于农业和手工业而存在和发展,因此农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齐国工商业的快速进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