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货币的种类与流通情况

齐国货币的种类与流通情况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齐国作为东部滨海之国,三面环海,获取海贝作为货币是十分便利的。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出土的齐大刀均不出齐境,这在当时与列国商品贸易活动十分频繁的齐国是十分特殊的现象。《管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齐国同其他诸侯国贸易的事件,却也没有提到刀币,有专家推测,齐大刀是一种支票性质的货币,虽有储藏价值,却不具备国际流通职能。

齐国货币的种类与流通情况

(一)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是中国古代早期商品经济使用最早、使用时间较长的货币之一,它起源于物物交换,本身即是商品,同时又能充当一般等价物,具有货币的职能。实物货币的形式和种类很多,不同地区也各不相同,如牲畜、铜器、粮食以及贵重饰品等,都可以作为实物货币进行交易。《管子·地数》中记载:“珠玉为上币,黄金为中币,刀布为下币。”这里的“珠玉”就是实物货币。珠玉一般是指玉石或由玉石打造而成的贵重饰物,作为财富的象征,其本身的价值就是很高的,因而当时的贵族喜欢以珠玉作为交换之用的实物货币。《管子·轻重甲》记载,管仲齐桓公讲述将珍珠、象牙、白璧、美石、豹皮等物品作为货币与他国进行商业贸易,达到使四夷臣服朝往的目的,这些物品皆为实物货币。从春秋战国时期的墓葬来看,贵族墓葬中多有贵重的珠玉宝石作为随葬品,如玛瑙水晶、玉石等,以此彰显墓主人的地位与财富。但珠玉十分贵重,也并非寻常百姓用来交易的主要货币形式,所以有“巨家以金,小家以币”的说法。因此,珠玉的职能主要是赏赐、贮藏,以及诸侯国或者大商贾之间进行交易之用。

(二)金属称量货币

金属称量货币,指的是“按照金属质量交易的货币”[8]。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大约在商代已经出现了金属称量货币,在两周时期十分盛行,其材质主要包括金、银、青铜等。

《管子》中有大量关于君主赏赐臣下黄金的记载,如“天下诸侯载黄金珠玉五谷文采布帛输齐以收石璧”“管仲告鲁梁之贾人曰:‘子为我致绨千匹,赐子金三百斤’”。同时,《管子》中有“黄金刀币,民之通施也”的说法,可见黄金也是齐国与其他诸侯国,以及大商贾之间进行贸易的主要货币形式之一。在春秋战国时期,黄金除了被各诸侯国作为内部货币使用,也已经具有了超越国界的国际流通的功能,是各国公认的国际流通货币。《战国策·韩策》记载:“韩取聂政尸于市,县购之千金。”《管子》中也多处记载管仲出售本国食盐换取列国黄金,说明齐国在与其他诸侯国进行大宗商业贸易时使用数额较多的是黄金。此外,《管子》一书对于黄金作为流通货币的调控功能已经有了较为清晰和客观的认识,已经开始将黄金作为粮食和其他重要物资的计量尺度,并主张通过对黄金价格的把控调节市场平衡,如“故粟重黄金轻,黄金重而粟轻”等。当时使用较为普遍的金属货币,除了黄金还有青铜。商周时期,青铜器已经成为社会财富的象征,被广泛认可。青铜货币的铸造也为刀币的铸造、发行奠定了基础。

(三)贝币

贝币主要流行于商朝和西周时期,尽管春秋战国时金属铸币逐渐盛行,贝币渐于衰退,但它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在这一时期,贝币依然是齐国的主要流通货币之一。齐国墓葬常有贝币出土,且大型贵族墓葬出土贝币的数量巨大,学者认为海贝、石贝、铜贝等应该是用于流通的货币。齐国作为东部滨海之国,三面环海,获取海贝作为货币是十分便利的。贝币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实物货币,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它的价值,使之成为随葬品,商朝和西周时期齐地也多以贝币作为主要货币进行交换,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贝币的需求量不断增大,开始对贝币进行人工打磨与穿孔,以减小体积和重量,方便携带。到了东周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天然海贝已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人们开始铸造不同材质的仿贝。齐地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仿贝包括无文铜贝、包金贝、骨贝、石贝、蚌贝等多种类型,其中骨贝与石贝数量较多。

海贝

石贝

(四)刀币

刀币作为春秋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之一,是金属铸币的重要货币形态,主要流通于当时的齐国、燕国赵国、中山国等诸侯国。齐国的货币之中,刀币是主要的货币类型,历来受到学界关注,刀币制作精良,币文古朴,学界对币文内容的解读说法不一,是一种研究最为广泛和深入的齐国货币形式。春秋战国时期,铸行刀币的诸侯国有许多,但最受瞩目的当属齐国刀币。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早铸造、发行刀币的国家,并一直保持着独立的刀币体系。齐国刀币因形制大小的不同分为大刀和小刀,大刀即学者们惯称的“齐刀币”,其面文不同,有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即墨之法化、齐返邦长法化等;小刀则是齐明刀。(www.xing528.com)

齐大刀

以上多种齐大刀的尺寸、重量、面文和铸造发行时期各有不同,但就整体而言,齐大刀首部内凹,周边有郭,刀柄正反两面均有凸起的两道纵线,末端有圆环,与其他诸侯国铸行的刀币相比,齐大刀形体较大,含铜量较高,制作也更为精良。

在所有刀币中,齐大刀形体最大、重量最重、铸造精良、面值最大、购买力强,这些特点使其自身拥有了大宗交易和贮藏的功能,这是其他刀币所不具有的。另外,齐大刀中的“齐返邦长法化”是战国时期齐襄王复国成功以后铸造的纪念国币,这在先秦时期是独一无二,应是中国古代最早由国家发行的纪念币。学者发现出土的齐大刀大多成色较新,判断为齐大刀通常不太经常流通于市场之中,无法普遍用于百姓日常生活的支付,这与其面值较大的因素不无关联。《管子·国蓄》中说道:“以珠玉为上币,以黄金为中币,以刀布为下币。”或可推测刀币并不是使用最为广泛的货币形式,这可能是刀币本身“体大量重”、面值较大等原因使然。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出土的齐大刀均不出齐境,这在当时与列国商品贸易活动十分频繁的齐国是十分特殊的现象。《管子》一书中记载了大量齐国同其他诸侯国贸易的事件,却也没有提到刀币,有专家推测,齐大刀是一种支票性质的货币,虽有储藏价值,却不具备国际流通职能。同时,作为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所铸造发行的主要货币——刀币均为窖藏出土,至今未见春秋战国时期墓葬出土过,“刀币不殉”的问题成了齐国货币研究领域的重要问题。

齐明刀是齐国刀币中的小型刀币,于清代嘉庆年间在山东博山县发现,故称“博山刀”,其面文多被释为“易”“匽”“明”,因此又称“齐易刀”“齐匽刀”“莒匽刀”等,目前学界普遍称“齐明刀”。齐明刀与齐大刀差异很大,无论面文、形制还是铸造精良程度都有很大差别,大多铸造粗糙,形体较小。齐明刀的形制为凹刃,刀背微弧,刀首呈斜坡状,刀柄上有两条纵线纹,柄端有圆形或椭圆形柄环。

齐明刀

齐明刀的刀刃内凹,刀身较窄,与齐大刀相比铸造较为粗糙,含铜量较低,虽与齐大刀差异较大,却与燕明刀有相似之处,学界认为它应当与燕明刀具有密切的联系。随着齐国与各诸侯国贸易往来的日益频繁,货币在齐国与各国之间有了更多的流通,但齐大刀体量较大,面值较高,一枚齐大刀的价值相当于数枚燕国刀币,价值严重不对等,交易十分不便,目前的考古发掘中也未明确发现齐大刀出齐境的现象,这种情况下齐国需要一种价值较低的货币开展国际贸易,因此铸造并发行了与燕刀币价值相似的齐明刀。齐明刀不仅与燕明刀在大小、重量及形制上有很大的相同之处,在金属比例上也是十分相近,这就确保了双方交易的公平性。齐明刀主要出土于莒县莒故城和平度市,即墨故城。按照史实记载,这应当绝非偶然,即墨和莒都是当时齐国较为繁荣的城邑,交通发达,具备铸币能力,同时两处均为战国时期燕国攻占齐国时未被攻破的城邑,恰与燕国交往便利,因此关于齐明刀的职能,学界则认为应该是齐人为方便与燕国或其他国家通商贸易而铸造的一种货币。

(五)圜钱

圜钱

战国后期,随着市场的不断扩大,商品种类与数量越来越丰富,市场对于货币的便捷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珠玉、金银、齐大刀等货币作为贵重的大面值货币已经无法适应日常经济生活中小额交易的需要,因此在这种形势下,金属铸币开始向精致轻便的方向发展,圜钱成了列国纷纷铸造、发行的币种。这一时期圜钱主要流通于秦国魏国韩国、燕国与齐国等地。齐圜钱是圜形方孔,面有郭,背平素,面文有“賹化”“賹四化”“賹六化”三种,大小重量依次递增,虽大小有异,但形制相同。据专家考证,齐国圜钱的圆形方孔形制是中国方孔圜钱的最早形态,由于圜钱体积小,体量轻,十分便于携带和交易,满足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可以说,它是先秦货币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

圜钱的出现方便了人们日常的经济生活。齐大刀用于大宗交易或贮藏,賹化圜钱用于日常的小额支付,两者轻重相权,并行于市。齐大刀和賹化圜钱是战国后期齐国流通的两种最主要的金属铸币。秦朝灭六国后,统一了货币,全国开始通行方孔有郭的圜钱,圜钱在此后的两千多年里盛行不衰,成为中国货币的主要形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