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齐国官商与私商的社会地位变迁

齐国官商与私商的社会地位变迁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商和私商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一定变化。到春秋时期,因齐国重商政策的推行,私商大量兴起,相较于其他不推崇商业发展的诸侯国而言,齐商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春秋时期随着齐国重商政策的推行,工、士与商阶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特别在“管仲相齐”时,齐商的地位明显提高。在这一时期,尽管齐国的商业和商人群体的发展较之他国有着更宽松的环境,但也逐渐合流于大一统趋势下商人社会地位的陨落之途。

齐国官商与私商的社会地位变迁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官商和私商的社会地位都发生了一定变化。春秋时期沿袭了西周时期“工商食官”的制度,因而官商的地位始终较高。到春秋时期,因齐国重商政策的推行,私商大量兴起,相较于其他不推崇商业发展的诸侯国而言,齐商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极大提升。战国时期,因“工商食官”制和井田制的解体,官商的地位较前有所降低。而私商则因为许多其他阶层群体的加入,以及诸侯争霸的需要,势力不断壮大,其社会地位达到了古代历史上的高峰。

春秋时期,国民按照等级划分为诸侯、大夫、士、庶民四个阶层,商人属于庶民这一阶层。按居住地域看,一部分国民居住在国都城内或近郊,主要是士、工、商,还包括一部分近郊农民,他们虽然属于被贵族统治的阶层,但仍保留着部分原始的民主权利;另一部分国民居住在四郊以外的地区,是这一地区劳作的农业生产者。按照职业划分,国民分为士、农、工、商四类。春秋时期随着齐国重商政策的推行,工、士与商阶层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特别在“管仲相齐”时,齐商的地位明显提高。

齐国历来都有重商的传统,姜太公早年曾在朝歌经商,后以工商之策立国,奠定了齐国的大国地位。管仲也有过早年经商的经历,后来以商业策略发展齐国,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另一重臣宁戚也有经商的经历。《吕氏春秋·离俗览·举难》记载,宁戚原是卫国的普通商人,原本生活贫困,曾驾牛车从卫国去齐国做买卖,趁齐桓公出城迎客之机,通过唱歌的方式向齐桓公举荐自己,成为齐国的大夫。由此可知,齐国对于人才的选用标准中没有对商人阶层的歧视。不仅如此,齐国的许多贵族和士人也越来越多地从事起工商业,这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齐商的政治地位。李学勤曾详细考证鲁方彝中的铭文并指出,器主齐氏名鲁,为齐国公族,推测为齐乙公吕得之子,齐生鲁身为齐国公族,而从事贾之事,获利颇多。齐有事商的传统,贵族也多有参与商业活动的,也就是说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人中也有是贵族身份的。[7](www.xing528.com)

战国时期,官商在沿袭以往的基础上,分工进一步细化,齐国有了掌管市场的“市掾”,并仍然控制着国家大部分的市场和商品贸易,但其整体地位已经明显下降,而私商却越来越活跃。这时,商人具有了受教育和服兵役的权利。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各诸侯国之间的商业往来不断加强,开辟了广阔的商路,齐商群体逐渐掌握了都市的商业资源,把控了经济命脉,获得了大量的土地,有些新兴商人还参与到政权斗争之中,但其社会地位依然很低,依然处于被统治和被压迫的地位。商人登上政治舞台是这一时期的特点之一,但从列国整体情况来看,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对于列国统治者的治理能力提出了重大挑战。尤其到了战国末年,各诸侯国认为,工商业者的势力一旦强大起来,与善于专权的诸侯、卿大夫相勾结,就有可能推翻政权。同时,私商势力的迅速发展,一方面使大量农民弃农从商,动摇了经济根本;另一方面也给伦理道德社会风气带来了很多不良影响,因此各国“重农抑商”的思想逐渐兴起,以维护列国政权的稳定,对商人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打击。在这一时期,尽管齐国的商业和商人群体的发展较之他国有着更宽松的环境,但也逐渐合流于大一统趋势下商人社会地位的陨落之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