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已经介绍了作业成本法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才开始受到重视并流行,原因是20世纪初采用作业成本法的条件尚不具备,同时制造费用在全部成本中所占的比重很小,尽管传统分配方法不够合理,但对成本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对经营管理不构成实质上的影响。但在20世纪后期,企业的经营环境和制造技术发生了巨大变化,制造费用在成本中的比重有了极大提高,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对成本计算的准确性影响很大,从而影响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正确性,这就迫切要求修正传统的制造费用分配方法,如实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的成本耗费,为管理提供准确的成本信息。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作业成本法的应用创造了条件,使企业实施作业成本计算成为可能。在作业成本法下,由于区分不同内容的作业,并按作业归集和分配成本,导致成本信息的处理和数据计算的工作量大大增加,若采用传统的手工处理不仅成本高而且很难实施,只有将计算机用于成本信息的处理和数据传输,作业成本法的大量数据处理才成为可能。
然而针对每一家企业,如何实施作业成本法则应视具体情况而定。此外,还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如做好数据收集和信息处理的基础工作,而且实施过程中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是作业的区分问题。由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错综复杂、多种多样,许多活动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并非所有作业的界限都十分清晰。虽然企业员工承担的责任都具体分明,但在作业的划分上则往往界限不易确定。(www.xing528.com)
其次是成本动因的确定有一定的困难。一种作业往往也存在多项环节,何种因素与成本变动完全相关或相关性较大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清晰可辨,即使成本动因明晰但也可能难以量化。另外,一般来说作业划分的数量越多、越细,成本动因就越容易确定,且相关性越大。因而一家企业究竟划分多少项作业较为合适,应视具体情况而定。
最后是信息处理的成本问题。企业要做到作业区分明晰、成本动因相关可靠和计量准确客观,只能是将作业细分和进行大量、详细的数据收集分析,这样一来必然导致信息处理成本的提高。因而从成本效益的原则出发,作业的明晰和成本动因的相关只能是相对的。所以,作业成本法比较适合生产工艺复杂、产品多样化生产、产品批量差别较大、间接制造费用占成本比重较高的企业。而对于产品单一、工艺流程简单、产量稳定的企业,若采用作业成本法,其产品成本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不会产生太大的差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