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初,美国兰德咨询公司曾经就中国政府的态度问题,集中了大量资金和人力加以研究,最后得出7个字的结论:“中国将出兵朝鲜。”就在朝鲜战争爆发前8天,兰德公司作价500万美元(相当于当时一架最先进战斗机价钱),决定将这一信息卖给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研究结果还附有600页的分析报告,详细分析了中国的国情,并断定:一旦中国出兵,美国将输掉这场战争。美国对华政策研究室的官员们认为兰德公司是在敲诈,对此一笑置之。后来,从朝鲜战场回来的麦克阿瑟将军感慨地说:“我们最大的失误是舍得几百亿美元和数十万美国军人的生命,却吝啬一架战斗机的代价。”事后,美国政府花了200万美元,买回了那份过时的报告。
“中国将出兵朝鲜”仅仅7个字怎么能值500万美元呢?当然它值!这就是信息的价格!信息是一种特殊的商品,它与一般物品有本质的区别,因为信息的生产成本很高,而再生产的成本却极低。如“中国将出兵朝鲜”7个字读出来的时间只有1秒钟,而得出这样的结论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是复制一下这样的信息也不过是几秒的事情。如何更好地应用好信息这个产品?信息经济学由此而生。信息经济学在20世纪60年代初才被正式提出,至今也只有40年左右的时间,还不到整个经济学发展历史的1/6,但现在却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
从信息经济学发展的阶段来看,有代表性的人物有以下几个。美国经济学家马尔萨克,他在1959年发表的《信息经济学评论》一文标志着信息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他在文中主要讨论了信息的获得对决策的前后概率分布产生的影响。后来他还研究了最优信息系统如何评价和如何选择的问题,为信息经济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另一位为信息经济学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被誉为信息经济学的创始人——斯蒂格勒,这位美国经济学家获得了198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1961年,斯蒂格勒在美国《政治经济》杂志上发表了题为《信息经济学》的著名论文,这篇论文系统地研究了信息的成本和价值,并且用了很大的篇幅来说明信息对工资等其他生产要素的影响。斯蒂格勒首先提出了信息搜寻理论,后来在20世纪70年代的时候,提出可以应用不完全信息假设代替完全信息假设,以此来修正以往的许多经济理论。
从6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出现算起到80年代初信息经济学被公认为止,我们可以把这段时间看作是信息经济学的发展时期。无论是对信息的经济学分析或对经济理论中信息的分析,还是对信息经济的研究,在这一时期都有重大的发展。随着世界新技术革命尤其是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以及它的影响的扩大,到了80年代中期,信息经济学开始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传播。就在这一时期,我国的学术界开始了对信息经济学的研究。
信息是信息经济学研究的对象,在信息经济学中,信息是可以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于生产过程,它同传统经济学中所涉及的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一样。作为商品的信息有使用价值、价值、成本、价格。但信息商品的供求有其自身的特点,因为信息的供给不仅取决于生产,还与传播有关,而且需求在满足过程中又会诱发新的需求。信息又与劳动产品或服务一样,可以作为产出来满足生产消费或生活消费的需要,同时它还是一种商品,一种特殊商品。其与一般商品不同之处在于,信息是不可分割的并且是可以重复使用的。信息产品的成本的特殊性造成了信息商品的价格也有特殊的形成规律。信息的成本不会因为它自身的转移而改变或增加,所以信息商品的价格高低不仅受成本的影响,而且还与信息商品的效用大小有关。总之,信息商品与物质性商品相比有其自身特性。
信息的特性会直接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在一定的信息结构下,通过信息的集中或分散的最佳结合,可以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信息与经济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是指经济活动产生信息并伴随着信息流转,而信息又是每一个经济的生命线。如果没有可靠的信息,市场就不可能很好地运转。信息效率是指信息发挥作用的程度,它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资源配置中不仅要发挥价格体系和市场机制的作用,还要重视信息因素、网络作用、行政干预、政策法规等外来的影响。(www.xing528.com)
在前面我们就学过了经济学的几个基本假设,其中就有信息完备。以往的经济学家错误的把信息看作像空气和阳光一样,认为信息总是充分的、完备的,得到它不需要任何成本,对它的特性和作用也缺乏认识。随着信息经济学研究的深入、市场经济的成熟和日益发达,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发现信息在经济活动中是一个重要的变量,它常常是不充分的、不完备的,而且是有成本的,信息的拥有者之间还是不对称的。于是,由于经济学的信息假设发生了变化,随之而来的经济学原有的一些结论也发生了变化。经济学家们从信息的研究中认识到市场是有缺陷的,也会失灵。人们必须正视这个问题。经济学中的不对称信息理论,就是人们发掘信息在经济学中价值的很好说明。
我国在宏观方面也是非常重视信息的作用的。继2002年发布中国企业信息化效能指标体系之后,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和互联网周刊曾经共同举行了“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调查活动。这次活动有效地总结了中国的信息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对于企业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信息化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分析。
入选的信息化500强企业,在2002年的总的销售收入达到了3.24万亿元,入围企业中最小的年销售额也接近2亿元,仅前100名的企业2002年度销售收入就高达2.48万亿元,涉及到金融、汽车、石化、计算机设备等多个重点行业,涵盖的行业范围之大,地域之广,企业规模之广泛,对中国经济主体的代表性之强在类似调查中前所未有。所以,这次调查可以有效地反映企业信息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从实践上来说,信息化是企业应用信息经济学的最好例证。以格力公司为例,我们可以发现高效的信息网络、科学的管理体制是格力公司能够成为中国目前生产规模最大、技术力量最强的空调生产基地的法宝。该公司对信息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关系着格力经济发展的潜力和速度,能否及时、准确、快速地获取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决定着格力公司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竞争中的成败。
格力公司的每个员工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信息化是企业发展的方向。在应用信息化方面,服务于企业经营目标,提高企业快速反应能力,提高企业运营效率是信息化的目标。格力公司的信息化进程就是从一套管理信息系统开始的。随着企业从计划经济下的粗放型生产模式向市场经济要求的现代的管理模式转变,格力公司充分地认识到信息化将会产生重大的影响。为适应这一改革潮流,格力公司的计算机中心开发了一套信息管理系统,满足了当时企业的需求。但随着格力电器的发展,这套系统的局限性也逐步显现。1997年,格力公司毅然决定实施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这使得格力公司实现企业利润增长20%,同时也创造了大量的间接经济效益。格力公司能够如此重视ERP的作用,其实就是利用信息化手段使自己能够在今天发展成为拥有7大系列、50多个品牌的大型企业的绝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