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弹性理论解析产量与价格波动,蛛网理论揭示周期性波动现象

弹性理论解析产量与价格波动,蛛网理论揭示周期性波动现象

时间:2023-06-0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蛛网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内容,它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和由于对下一周期的产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均衡价格的变动。蛛网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故有“蛛网理论”之称。粮食出现这几次大的周期性波动,与蛛网理论分析得出的粮价变动特性是相符的。

弹性理论解析产量与价格波动,蛛网理论揭示周期性波动现象

某知名网站一则消息中有这样一段:大白菜陷恶性循环怪圈。几年以前,也就是2004年冬天,白菜价格已经经受过一次这样的“寒流”。2004年11月,同样是出现了白菜丰收的情况,当时河北固安的白菜收购价低至1分钱一斤,很多白菜烂在地里无人管,甚至出现了拿白菜喂羊、喂鹅的现象。2004年后,很多农民退出了白菜种植,结果,2005年白菜价格一路高涨。2005年的白菜“大热”又让菜农们在2006年开始大量种植白菜,于是又发生了2007年白菜价格走低的情景。无论是菜农还是批发商都表示,2007年的价格不及2006年的1/3。固安县蔬菜局的负责同志告诉记者,2006年年底,他们在给菜农培训的时候曾经向菜农们提醒2007年的白菜价格可能会走低,但全县还是保持了2万亩种植面积。时隔两年,相同的状况再度出现,难怪有人评论说:“白菜市场简直就是在哪里爬起来,再在哪里摔下去!”

农产品常常会陷入丰产不增收的怪圈。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称为“丰收悖论”。丰收悖论是指农民在丰收之年所获收入却比平年甚至歉收年还低的矛盾现象。丰收悖论出现的根本原因在于农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和生产周期长。通俗地说,消费需求对农产品的价格变动反应迟钝。以大白菜为例,虽然2007年价格远低于2006年,但居民的消费需求并没有随着大白菜价格的下跌而增加。例如北京,2007年的白菜消费量就跟2006年持平。而且由于价格下跌过大,需求量并不能以相应比例增加,所以,农民们也很难通过“薄利多销”增加或保持收入。

农产品的这种市场表现,说明市场经济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其调节经济的自发性和滞后性就是它的内在缺陷。经济学中的“蛛网理论”揭示了这一点。蛛网理论是西方经济学中的一个内容,它是运用弹性理论来考察价格波动对下一个周期产量的影响和由于对下一周期的产量的影响而产生的均衡价格的变动。引入时间这个重要因素,从动态变化的角度来分析考察需求与供给的变动,其变动情况若用平面直角坐标系进行描述,得出的图像就类似蛛网,荷兰的丁伯根把这一理论形象地定名为“蛛网理论”。

蛛网理论指出,当供求决定价格,价格引导生产时,经济中就会出现一种周期性波动。例如,某种产品在第1期中供小于求时,价格上升,第2期必定生产增加,价格下降;由于第2期价格下降,生产减少,又引起价格上升;再引起第3期生产增加,价格又下降。把各个时期的价格与产量波动画出一个图,这个图就类似于一张蜘蛛网,故有“蛛网理论”之称。

这种蛛网型波动在农业中表现最为明显。前些年我国出现过的粮食产品价格上升,引起产量增加,这时供大于求,接着价格下降,产量又减少的这样的波动。自1979年至今,粮食生产有5个明显周期。1979年我国大幅度提高粮价,粮食生产逐年提高,到1984年总产量突破4000亿公斤;1985年由于粮食实际价格水平比前两年降低,粮食生产迅速滑坡,连续4年徘徊不前;1989年,国家又一次大幅度提高粮价,粮食生产又获丰收,到1993年总产量突破4500亿公斤;1994年粮食生产滑坡,粮食产量减少。当年比上年粮食减产240亿公斤,价格上涨50%;1995年后,粮食连续4年大丰收,粮价一路下跌,1999年粮食生产开始滑坡,2003年粮价又开始上涨。粮食出现这几次大的周期性波动,与蛛网理论分析得出的粮价变动特性是相符的。2007年的大白菜供大于求正是由于2006年大白菜价格较高造成的,因为农民往往根据上年的价格来决定当年的生产。

这种蛛网型波动告诉我们,不能让农民单独地面向市场。农民没有足够的力量像大企业那样做出比较正确的市场预测,能够在某种程度上控制市场,或者承担得起市场风险。在茫茫的汪洋大海中,农民就像是无法掌握自己命运的一叶扁舟,单凭自己去闯市场恐怕是凶多吉少的。“蛛网理论”曾经建立的现实的背景是西方国家农民的一些经历。那么,西方的农民是如何走出这种“网”的呢?

其实在过去的几百年中,美国的柑橘农民也有过类似蛛网的周期性波动的痛苦经历。柑橘生产像其他的粮食如玉米的生产一样,有周期性且需要一定的保存费用。当柑橘歉收时,农民反而乐了;但当柑橘丰收时,农民却苦了。柑橘农民无法掌握这种生产的变动,被价格像山峰式的波动折磨得晕头转向。他们静下心来苦苦地冥想摆脱困境的出路,后来终于有人想出了高招,组建了农民和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新奇士协会。新奇士协会并不是和我们过去熟悉的农业生产合作社一样,而是由农民自己组成的销售组织。柑橘农民把柑橘卖给协会,由协会去面对市场。协会控制了供给,在市场上就有了发言权,供大于求时,可以控制供货价格,减少农民的损失。同时,协会也为农民提供了大量有用的信息和切实可用的技术等各方面的帮助。协会作为一个强大的组织,还做了许多农民单独做不到的事。例如注册了柑橘的“新奇士”商标,组织产品的出口,进行柑橘储藏保鲜,加工调节供给和做了大量的宣传等。这些做法使农民在供给上稳定了量,从而在与需求进行较量时平衡了市场力量,柑橘的价格也就有了保障。不赔钱的买卖,当然增加了农民种植的积极性,业绩保证了农民的收入,保住了农民的利益。(www.xing528.com)

看来要让农民走出蛛网理论的苑囿,仅仅依靠农民单薄的自身力量是不行的,而在农民与市场之间建立一个有效的中介组织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在欧洲也出现了称为合作社或其他名称的类似组织。

由于我国的市场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制度不同于欧美国家,这种中介组织采取的形式与发挥的作用也不会完全相同。但作为农民与市场之间的中介组织,必然有一些共同特征。

首先是这种中介组织不应该是政府的下属,或者由政府直接或间接掌控的“第二个政府”。一些地方政府也出于真心的“爱民”,今天让农民种这个,明天让农民种那个,结果并不好。用政府代替“协会”作为中介组织,结果不会更好。

其次应该是农民自愿组织的,这一点类似于我国建国初期的合作化道路的一个阶段,但是又有本质的不同,绝不能名为自愿,实为强制,尤其不能由政府强制建立。

最后作为“非政府组织”,它应该是一个非营利组织。因此,利益最大化不是该组织的目标,当然它也可以从经营中收取费用,但目的仅仅是支付必要的开支。

我们要从这些特点出发,探讨适合中国国情的类似中介组织。由这类中介组织把农民与市场联系起来,让农民走出价格波动的困境,并不等于政府可以袖手旁观。在当前我国类似组织还不完善的情况下,政府不仅要为这类组织的建立与完善创造条件,而且,有义务和责任帮助农民解决燃眉之急。例如,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客户,控制农产品的最低价格,打击借机压榨农民的“二道贩子”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