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这句我们看似很平淡的谚语却蕴含了一个深刻的经济学原理。它告诉大家,当我们想获得一个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失去或者放弃另一些东西,即是一种交替关系。其实在生活中处处充满了权衡取舍,每当我们做出一个决定之前都会在此目标与彼目标之间进行抉择和权衡。
时间是一种有限的资源,当我们在考虑接下来做什么事情比较好的时候,即是在选择怎样对时间这种稀缺资源进行合理地分配。例如一个学生,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经济学,可以把所有的时间用于学习英语,也可以在这两门课程之间合理分配时间。不管把某个小时用于学习哪一门课,都必须放弃学习另一门课。还有,为了听某一位知名专家的讲座就不得不逃课,为了多上网玩游戏就得放弃本来可以睡觉或者野外玩耍的时间。
当我们成家立业之后,就必须考虑一个问题:如何支配自己的家庭收入,是先买车还是先买房,是把积蓄全部用来买股票还是全部存入银行?当我们选择了先买车的时候,可能就没有足够的钱来买房;当我们选择了把钱存入银行,就必然减少一部分钱来炒股。
经济学中有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大炮和黄油”。当把更多的钱用于保卫我们的海岸免受外敌入侵的国防(大炮)时,我们能用于提高国内生活水平的消费品(黄油)就要少了。据统计,截至2000年,以色列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在全世界排名第21位,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跻身于世界12个发达国家之列。尤其是在高科技方面,以色列取得的成就令人瞩目。然而,近年来以色列经济接连遭遇困难,其主要原因就是战乱破坏了经济环境,“黄油”和“大炮”互相制约。(www.xing528.com)
当今,我国社会面临的最大权衡取舍之一恐怕就是效率与公平之间的选择。经济学上的效率是指社会能从其稀缺资源中得到最多东西,公平是指这些资源的成果公平地分配给社会成员。换句话来说,效率是指经济蛋糕的大小,而公平则是指如何分割这块蛋糕。遗憾的是,这两个目标往往是不一致的。把100元钱投资到沿海某发达地区可能会挣到35元钱,而投资到某欠发展地区可能只挣到10元钱。那么,国家该给哪里拨款呢?是效率优先还是兼顾公平?
例如,我们来考虑目的在于实现更平等地分配经济福利的政策。某些此类政策,诸如福利制度或失业保障,是要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社会成员。另一些政策,如个人所得税,是要求经济上成功的人士对政府给予比其他人更多的支持。虽然这些政策对实现更大的平等有好处,但它是以降低效率为代价。当政府把富人的收入再分配给穷人时,就减少了对辛勤工作的奖励,结果是人们工作少了,生产的物品与劳务也少了。换句话来说,当政府想要把经济蛋糕切成更均等的小块时,这块蛋糕就变小了。
虽然我们都认识到必须面临着众多的权衡取舍,但并没有告诉人们将会或应该作出什么决策。一个学生不应该仅仅由于要增加用于学习经济学的时间而放弃英语的学习。一个国家不应该仅仅因为要“大炮”而忽略了经济的发展,也不应该仅仅由于帮助穷人扭曲了工作激励而忽视了他们。然而,认识到生活中的权衡取舍是重要的,因为人们只有了解他们可以得到的选择,才能做出更适于他们实际需要的决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