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者群体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群体类型,因内部成员间的相互作用而形成了一定的结构构模式。规范、压力以及内部沟通作为这种结构模式中的要素,对成员及群体的消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1.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
群体规范的形成有其一定的心理机制。人们在共同生活中,对于外界事物的经验具有一种将其格式化、规范化的自然倾向。这种规范化的经验被称为定型,它有助于人们在重新遇到此类事物时尽快做出反应。美国心理学家谢里夫认为,由于群体中人与人的相互作用,逐渐形成了成员共同的判断标准或依据原则,从而使各成员的判断趋于稳定,这个过程就是群体规范形成的基本过程。
按照规范的形式,可以将消费者群体规范分为成文规范与不成文规范两类。成文规范一般由组织正式规定,通过制定明确的书面条文以行政、政策乃至法律的手段来为成员提供行为标准,强制性地影响消费者的心理与行为。例如,为了打击日益增多的酒后驾车行为,我国政府颁布了禁止酒后驾车的规定。
不成文规范常指群体成员所认同的文化与习俗对于个体的约束,其作用形式表现为通过群体压力迫使消费者调整自身行为,以适应、顺从群体的要求。例如,白领这一职业群体上班时一般都需要穿着正式服装,如果某个成员着装过于休闲或暴露,则会受到指责或被视为另类。
2.群体压力
任何消费者群体都会对所属的个体消费者心理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方式是通过具体的信念、价值观和群体规范对消费者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力或约束力,这种压力即群体压力。受到群体压力时,消费者会自动或被迫按照群体目标和准则调节自己的行为。
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并不是通过由上而下的明文规定强迫个体与群体保持一致,而是通过大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来影响个体的反应。群体压力虽不具有强制性,却使个体在心理上难以违抗,从而顺从群体并与之保持一致。因此,群体压力对于消费者行为的改变常常比权威命令效果更明显。
心理学家莱维特在《管理心理学》一书中详细地描绘了群体压力产生的过程。他认为群体压力的形成主要包括辩论阶段、劝解说服阶段、攻击阶段、心理隔离阶段4个阶段。(www.xing528.com)
(1)辩论阶段
在辩论阶段,群体成员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耐心听取别人的意见。经过辩论,意见逐渐趋于两派,即多数派和少数派。这时,少数派已经感到某种压力,但他们仍据理力争。
(2)劝解说服阶段
多数派劝少数派放弃他们的主张,接受多数派的意见,以利于群体的团结。此时,多数派已由听取意见转为劝解说服,少数派感受到越来越大的群体压力,有些人因此而放弃原来的观点,顺从多数人的意见。
(3)攻击阶段
个别少数派仍坚持己见,不肯妥协,多数人开始攻击其固执己见。此时,个别少数派已感到压力极大,但可能还强顶着。
(4)心理隔离阶段
对于少数不顾多方劝解和攻击仍然固执己见的人,大家采取断绝沟通的方法,使其陷于孤立。这时,个体会感到已被群体抛弃,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除非脱离群体,否则将处于一种极为难堪的境地。
上述过程在消费者行为中表现为:当消费者对某一问题尚未表达意见和看法时,他在群体压力下有可能做出和大家一致的意见表示。如果消费者已经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态度,此时如果屈服于群体压力,会使其觉得在公众面前损害了独立性和自我形象。因此,不轻易从众。研究表明,随着自我介入水平的增加,人们不服从于群体压力的倾向,即保持原来观点的倾向也越来越强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