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理论认为,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质上是一种习惯建立的过程(如图4-2所示)。习惯建立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对商品的反复使用形成兴趣与喜好。消费者对商品的喜好与兴趣是在反复使用该商品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在排除认知过程作用的情况下,商品信息的长期重复接受和商品的长期使用确实可以导致消费者的喜好乃至兴趣的产生。在日常生活中,反复形成习惯、习惯造成喜好的例子也是很多的。例如,南方人爱吃米,北方人爱吃面,其实是习惯使然。
二是“刺激-反应”的巩固程度。如果消费者经常购买某种商品,就会形成一种习惯,建立起一种稳固的条件反射,当他再次见到该商品或重新产生对该商品的需要时,就会自然而然地再去购买它。而且,“刺激-反应”的强度越大,条件反射建立得越牢固,这种带有某种“定向”性质的购买行为就越容易出现。
三是强化物可以促进习惯性购买行为的形成。根据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学说和斯金纳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任何新行为的建立和形成都必须使用强化物,而且,只有通过强化物的反复作用,才能使一种新的行为产生、发展、完善和巩固。新的购买行为的建立也一样。因此,在营销过程中及时、适当地使用强化物,能有效地促进消费者的习惯性购买行为。例如,人们之所以愿意购买优质名牌产品,是因为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感受到商品质量可靠,以及服务信誉的保障。这里,“质量可靠”“信誉保障”就是消费者新购买行为的强化物。(www.xing528.com)
习惯建立理论认为,不论消费者是否了解某商品的有关信息,消费者在内在需要激发和外在商品的刺激下,购买了该商品并在使用过程中感觉不错(正强化),那么他可能会再次购买并使用。如果多次的购买和使用给消费者带来的是愉快的经历,购买、使用和愉快的多次结合,最终在消费者身上形成了固定化反应模式,消费习惯就建立了。每当产生消费需要时,消费者就会想到这种商品,并随之产生相应的购买行为。因此,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实际上是重复购买并形成习惯的过程,是通过学习逐步建立稳固的条件反射的过程。
图4-2 消费习惯建立模式
习惯建立理论能够解释许多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尤其对那些习惯性消费行为能提供比较满意的解释。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许多这样的习惯性购买行为存在。例如,很多人对牙膏、香皂、理发服务等都有其固定的消费偏好,而不会轻易选择新的消费对象。这样做可以使人最大限度地节省用于选择的精力投入,同时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消费风险的发生。当然,习惯建立理论并不能解释所有的消费者购买行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