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按照控制活动的性质,可分为预防性控制与更正性控制
(1)预防性控制是避免产生错误,或尽量减少更正活动的控制类型。例如,人人知法、人人懂法,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少由于不知法、不懂法而导致的违法行为的发生。因此,国家强调法制,制定法令法规并大力宣传普及,这就是预防性控制措施。一般来看,像规章制度、工作程序、人员训练等都起着预防控制的作用。
(2)更正性控制的目的在于当出现偏差时,使行为或实施进程返回到预先确定的或所希望的水平。例如,定期对企业及各类组织进行财务审计,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按照整个组织控制活动的来源,可分为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与自我控制
(1)正式组织控制是由管理人员设计和建立起一些机构或规定来进行控制。像规划、预算和审计部门是正式组织控制的典型例子。组织通过规划指导组织成员的活动,通过预算来控制经费使用,通过审计来检查各部门或个人是否按照规定进行活动,并提出更正措施。
(2)群体控制是基于群体成员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由非正式组织发展和维持的。非正式组织有自己的一套行为规范,其成员都知道遵循这些规范或是违反这些规范的利害。例如,建议一个新来的职工把产量限制在一个群体可接受的水平,就是在企业管理中经常遇到的群体控制事例。群体控制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组织成员的行为,处理得好,有利于达成组织目标,处理不好,将会给组织带来很大危害。
(3)自我控制是组织成员有意识地按某一行为规范进行活动,也称个人自我控制。例如,一个职工不把集体的财物据为己有,是由于他具有诚实、廉洁的品质,而不单单是怕被抓住而受惩罚。这是有意识的个人自我控制。自我控制能力取决于个人本身素质,具有良好修养的人一般自我控制能力较强。
上述正式组织控制、群体控制和自我控制措施的采用取决于组织对其成员的教育和吸引力,或者说取决于组织文化。有效的管理控制系统应该综合利用这三种控制措施。
(三)按照控制活动的重点,可分为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反馈控制(www.xing528.com)
(1)预先控制是面向未来的控制,又称为前馈控制。它是在作出决策和计划时,预先为实施计划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尽量减少实施中的偏差。这种预先控制正是决策中的预测工作,也正是预测的实质,即控制。在管理控制中,只有在管理者能够预先对即将出现的偏差有所察觉并及时采取措施时,才能实现有效控制。
(2)现场控制(事中控制)是指在实施计划的过程中,充分体现管理控制的那一部分工作,又称适时控制。通常包括确立标准、搜集信息、衡量成败和纠正偏差等内容,现场控制是一种运用较多的控制方法。搞好现场控制,有利于提高效率,及时纠正偏差,较好地保证计划的实施,从而实现有效控制的目标。这一控制方式也是最基本的控制方式。
(3)反馈控制也称过后行为控制或事后控制,是指在行动和任务完成之后,用实际结果与原计划标准进行比较,作为将来工作的借鉴,并采取相应措施加以纠正和改进。这一控制方式是以管理作为一个系统,把计划的完成情况反馈到决策阶段,为下一个系统循环的运行制定新的目标,包括在计划完成时存在的问题、偏差情况、原因等,从而达到逐步控制、改进的目的。因此,这种控制方式也是决策的一部分,可以为决策提供依据,并进行信息反馈,是有效控制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四)按照组织控制所使用的手段,可分为直接控制与间接控制
(1)直接控制从字面理解是指通过控制者与被控制者直接接触进行控制的形式。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人们把直接控制理解为通过行政手段进行的控制。由于行政命令往往比较简单、直观,因此在实际的经济管理活动中需要考虑到其应用范围界限,否则直接控制可能起到不好的效果。
(2)间接控制从字面理解是指控制者与被控制者之间并不直接接触,而是通过中间媒介进行控制的形式。现代经济管理活动中,人们习惯于把利用经济杠杆进行控制称为间接控制。经济杠杆主要有税收、信贷、价格等经济措施或经济政策。在企业内部将奖金与绩效挂钩的分配政策,运用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形成良好风气,都可以有效地控制人们的行为,这都属于间接控制。
此外,从对控制客体的作用方式的角度,还可以把控制分为外加控制和自我控制。外加控制是被动的,控制由管理者发出而作用在控制客体上,因而称为外加控制。自我控制则不同,控制的客体和主体具有同一性,因而这种控制是主动控制。主动控制能更好地把握计划的执行情况,对发生的偏差能迅速采取相应的措施纠正,而不致使偏差扩大、蔓延,所以,这是一种有效的控制方法。管理者所追求的正是有效的自我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